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发展智力,教育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好的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缺乏自主学习和自信心,造成思维反应迟钝僵化。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民主教学氛围,耐心地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积极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有这样的练习:8+8+8+8+8+8+8+7,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我首先引导学生这样想:先看有几个8相加,然后用乘法算出积,在加上7,计算比较简便。即8+8+8+8+8+8+7=8×7+7=56+7=63。我这样一讲,马上有学生举手说:“还可以把7分解成7个1,分别和7个8相加,得7个9,9×7=63,这样计算也简便。”正当大家还在讨论这两种算法时,又有一些同学举手说:“先把7看作8来算, 8×8=64,64再减去多加的1,最后得63。即8+8+8+8+8+8+7=8×8-1=64-1=63。对同学们所提出的几种算法,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还对学生说:“你们想的方法比老师想的还要好,老师要向你们学习”!这样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精心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操作、自主思考、自得结论,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割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实践操作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是学习变成学生的精神追求。这就要求教師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掌握思维的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数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哪些图形?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分组讨论,在亲自动手操作和同学间的互相讨论中,得出了同样的规律: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推倒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的操作情境,学生兴趣盎然,也常常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三、通过创设和强化开放性题型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开放性题是一种目标不确定的题型。它不仅是供学生练习的一种模式,对数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现能力、创新精神也是十分有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题有: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情境开放等多种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设多种开放练习,让学生在思考解答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求新,,拓宽思路,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正方体的计算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让学生填上适当条件。学生能填出不同的条件:①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②用一根24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③一个正方体,其中一个面的面积是49平方米,等多种不同的提法。在教学中设计多种的开放性习题,不仅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解题思路,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长期
艰巨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长抓不懈,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不断得到提高。
一、 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缺乏自主学习和自信心,造成思维反应迟钝僵化。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民主教学氛围,耐心地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积极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有这样的练习:8+8+8+8+8+8+8+7,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我首先引导学生这样想:先看有几个8相加,然后用乘法算出积,在加上7,计算比较简便。即8+8+8+8+8+8+7=8×7+7=56+7=63。我这样一讲,马上有学生举手说:“还可以把7分解成7个1,分别和7个8相加,得7个9,9×7=63,这样计算也简便。”正当大家还在讨论这两种算法时,又有一些同学举手说:“先把7看作8来算, 8×8=64,64再减去多加的1,最后得63。即8+8+8+8+8+8+7=8×8-1=64-1=63。对同学们所提出的几种算法,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还对学生说:“你们想的方法比老师想的还要好,老师要向你们学习”!这样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精心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操作、自主思考、自得结论,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割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实践操作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是学习变成学生的精神追求。这就要求教師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掌握思维的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数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哪些图形?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分组讨论,在亲自动手操作和同学间的互相讨论中,得出了同样的规律: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推倒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的操作情境,学生兴趣盎然,也常常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三、通过创设和强化开放性题型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开放性题是一种目标不确定的题型。它不仅是供学生练习的一种模式,对数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现能力、创新精神也是十分有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题有: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情境开放等多种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设多种开放练习,让学生在思考解答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求新,,拓宽思路,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正方体的计算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让学生填上适当条件。学生能填出不同的条件:①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②用一根24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③一个正方体,其中一个面的面积是49平方米,等多种不同的提法。在教学中设计多种的开放性习题,不仅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解题思路,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长期
艰巨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长抓不懈,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