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原来可以这样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怎样上学生才喜欢,这些问题经常在脑海里回荡。听了特级教师王树华教学《海伦·凯勒》一课,突然明白了一些,撷取一些片段与大家分享。
  第一课时:原来可以这样安排
  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话,请静静地默读两遍。
  (出示: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师:读了这一段话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一个只有一岁半的娃娃多么可怜!
  生:一岁半的孩子就遭到这样的不幸,她的日子该怎么过呀?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把心中的感受读出来。(生齐读)正是牙牙学语、开始说话的时候,正是开始感悟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以后,她会怎么样?
  生:她的脾气可能不好了,有声有色的世界看不到了。
  生:她可能会抱怨,会坐在家里不敢出去,躲在墙角。
  生:从此她只能面对黑暗,面对孤独。
  师:是的,小海伦变了,变得暴躁起来。一起看一看。
  (出示: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师:默读一下,读到哪里,你心中“咯噔”了一下。
  生:“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是多么可怕,小海伦怎么过呀。(朗读)
  师:读出了小海伦的无助。
  生:她不能喊一声“妈妈”,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这太残酷了。(朗读)
  …………
  15分钟过去了,没有揭示课题,没有通常的通读课文,没有生字词的学习。难道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吗?多少年来,我们太习惯于第一课时模式化的教学了,总以为学会了生字词才能读书,一味地认为“书不读熟不开讲”,却很少真正考虑学生的兴趣。学六年,有多少节语文课,第一课时的变化有多少呢?学生能承受多少次这样的“反复”呢?王老师的教学让我们豁然开朗:教学艺术的核心就在于变化,第一课时需要创新和变化。教材是用来使用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关键。正如王老师自己所说:“一改第一课时通常的做法,目的还在于防止‘贴标签’式地去理解人物。一开课,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让学生能够静静地品读语言,形成真切的感受,此时的海伦就是邻家的一个小女孩。”
  精彩段落:原来可以这样回溯
  师:不幸的小海伦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过着痛苦的生活,相反,她反而变得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打开书,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生自由读书数分钟后,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一段话: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师:读了这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海伦内心的喜悦。
  生:这一切都很美,海伦的内心也一定是美丽的。
  生:我感觉海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时漫步,有时泛舟,很是自在。
  生:海伦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所以一切在她的想象里才会那么美好。
  生:我觉得海伦因为有知识的指引,她的世界开始美丽多彩。
  …………
  学生选择的一段话展示了海伦乐观开朗的性格,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王老师教学中三次使用这段话,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反复朗读。第一次读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朗读一个比一个动情,他们满心喜悦,任凭想象飞向那动人的玫瑰园,尽情地与海伦一起欣赏如玫瑰园一般的落日,分享着她的快乐和幸福。第二次在充分感受了海伦的不屈不挠后,王老师让学生再读这段话,再次谈感受。学生不仅体会到海伦的乐观自信,更体会到“风雨后方见彩虹”的欣喜,生命经过磨炼所绽放的光彩。这时,王老师选择一段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在优美的旋律中,伴随着想象,学生沉醉了,表情坚定而又幸福,那读书声就像泉水流淌,清澈明亮。第三次在全文学习结束时,王老师引导:“是的,海伦·凯勒留给人类的是她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精神,是她热爱生命、忘我付出的品格,是她给全人类带来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此时,我还是想请大家再次读这段话。”学生又一次朗读,此时听课的教师也情不自禁地读起来,我们都徜徉在这优美的文字里,分明感受到这段话已经升华为一种无法言表的情感、精神和力量。
  一段话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反复咀嚼和诵读,产生的效果不一样:第一次,刚接触这段话,直觉感受,从字面来理解、体会;第二次,联系相关的语境、情境,多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意义;第三次,在整合众多信息后,回溯这段精美的文字,那是性灵的陶冶,生命的体悟。有了这样的反复回溯,学习有了层次,有了厚度,语言多了意蕴,课堂多了生动。
  板书:原来可以这样动人
  师:是呀,一个一岁半的孩子就遭受这样的不幸,她怎能不暴躁?她还能看到这个世界吗?她还能正常喊声“妈妈”吗?她的未来生活状态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不禁担心起来,让我们一起怀着同情写下她的名字——海伦·凯勒。
  师:“看”到了周围的世界,终于能够大声喊出妈妈了,让我们怀着喜悦,兴奋地一起写她的名字——海伦·凯勒。
  师:海伦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生命充满了热爱,硬是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让我们一起怀着敬佩写下她的名字——海伦·凯勒。
  师:海伦·凯勒留给人类的,不仅是不屈不挠的品格,更是伟大的人格力量、无尽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和感激在心里刻下她的名字——海伦·凯勒。
  这是教学中的四次板书,内容就是“海伦·凯勒”这个名字。这四次板书每一次都是师生一起书写,字体一次比一次大,不幸的海伦、乐观的海伦、不屈不挠的海伦、伟大的海伦,海伦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也一步步“大”了起来。最后,海伦·凯勒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矗立在学生心中。板书是一种艺术,看到过很多种板书设计,有的精确概括了课文内容,有的集中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却很少有过像今天这样震撼,每一个字都融入了师生的情感,每一次都是心灵的洗礼。(作者单位:北京市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其他文献
钱梦龙老师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成功的教学必定是目中有‘人’的教学。镇西的过人之处,也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就在于此:‘人’不仅在他的‘目’中,而且进入了他的‘心’里;不仅进入了‘心’里,而且占据着‘中心’的位置。”钱梦龙老师对李老师的课堂研究是很深刻的,阐述是很精辟的,因为这也是我这样一个在李镇西老师带领下的、天天与他接触的、能经常走进他的课堂的普通语文教师最真切的感受
期刊
胡炜老师用六年时间编写出《周德清散曲作品选读》,这对一位长期在农村高中任教的老师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该书由“阅读鉴赏”“综合实践活动”“附录”三部分组成。“阅读鉴赏”部分按周德清散曲内容分成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选若干首散曲,每首散曲附有比较详细的注释和相关资料链接,帮助教师指导阅读或学生自主学习,每个单元设计了序列鉴赏探究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分析鉴赏。  “综合实践活动”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期刊
工作以来,前前后后听了李镇西老师不少课,每次听课都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  一、不落俗套激发疑问  第一次听李老师讲课是在刚参加工作不久,那时他正参加四川省赛课,上的是《孔乙己》。李老师没有按常理出牌,依次分析小说的三要素,而是一来就鼓励同学们提出问题:“今天这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好,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期刊
记者去于都县第二中学采访的那天,正赶上该校“文化大讲堂”开讲,主讲老师是陈荣驹,主讲的是《万紫千红百花吐艳——诗、歌、舞之综合艺术欣赏》。很快,学生们纷纷走进讲堂,井然有序地坐下,没占到座位的学生,干脆站在过道上或者讲堂的门口。陈老师首先问学生:“戏曲是什么?”然后利用多媒体从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长沙》开始进入,伴随着音乐,诗歌朗诵者的声音铿锵地响起,接着屏幕上出现各种画面,学生们都看得入迷。待朗
期刊
教育,需要安安静静地从事  有人说“教育要有静等花开的情怀”。我非常欣赏这一句话。谢云老师说:“教育的要素,更多是固定的、恒常的、变动不居的。教育关乎生命的成长和培养,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生命的成长都是缓慢的,教育的变动和变迁,也必然是缓慢的。它需要耐心的浸润,而不是猛烈的冲刷;它需要恬然和淡定,而不是急躁和冒进;它需要沉稳渐进的变化,而不是摧枯拉朽的革命——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或许可以洁净空气
期刊
关注名师·李镇西篇  李镇西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2000年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成都市首届十大教坛明星、成都市劳动模范、成都市武侯区特级校长等荣誉称号。2008年9月,赴乌克兰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九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荣获乌克兰教育科学院所颁发的学习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奖。出版有
期刊
对于词语教学,许多教师总有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因为它很容易陷入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缺乏生命活力,其结果是学生只能把词语读正确,而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却根本体味不到。近日看了特级教师毛立业《鹬蚌相争》一课的教学实录,他的词语教学巧中见趣,趣中见智,令人回味无穷。  师:看大家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可爱极了!大家读得怎么样呢?出道题考考大家,看谁能读准下
期刊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各种教育功能中排位第一的独特功能,是语文的独当之任。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奇妙与精准,感受作者为读者着想的良苦用心,做好自己学科分内之事才是正道。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贾宁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特色,让学生在“得意”的同时“得言”,积累言语范式。  师:同学们,正如你们描述的那样,圆明园不
期刊
我这里介绍的,是于2013年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小学数学一等奖获得者刘安平老师参赛执教的“数字编码”一课。这是一节教学难度大的课。可在她独特的设计与处理下,个个难点得以突破,课堂氛围趣味横生。在这堂亮点频现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她在细微之处显现的睿智、灼见、理念更是给我启示颇多。  巧设疑——细微处显睿智  师:同学们好!刘老师第一次和你们上课,很想了解你们的一些信息,能告诉我
期刊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的人生至爱,作者摆脱正面着笔描写的传统构思,另辟蹊径,选择“背影”写父亲,别开生面,令人拍案叫绝。文章固然好,但更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学生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共鸣。杜郎口中学徐立峰老师教学《背影》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让深沉的父爱在朴素的文字、舒缓的语调中缓缓流淌……自然而真实的课堂,如行云流水,欢快流畅,令人耳目一新。  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