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只讲死线索,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历史课学习到的只是一些死记硬背的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怪有许多历史教师喊出了“历史课没法上了”的哀叹。那么,如何上好历史课呢?我看,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只有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
二、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讲新中国的历史时,抛出难点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能激化。”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三、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诚然,中学历史教材中一些知识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知识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史实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史实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四、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历史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她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引用大理数据来说明的方法外,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漫画“葬礼”——该漫画反映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斯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场景。这就清楚地说明: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要掌握知识,又要用知识理解历史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六、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这里的态势不是指由于几种力量对比出现的战略形势,而是特别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评议,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评议,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把历史课不再看成一种死记硬背的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总之,在历史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只有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
二、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讲新中国的历史时,抛出难点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能激化。”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三、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诚然,中学历史教材中一些知识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知识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史实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史实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四、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历史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她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引用大理数据来说明的方法外,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漫画“葬礼”——该漫画反映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斯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场景。这就清楚地说明: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要掌握知识,又要用知识理解历史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六、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这里的态势不是指由于几种力量对比出现的战略形势,而是特别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评议,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评议,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把历史课不再看成一种死记硬背的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总之,在历史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