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因此,加快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农业需要先进农业科技的支撑,更需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以期为现实生产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提供参考。
近年来,烟台市牟平区农业局在农业部和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稳定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为基础,以健全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为重点,不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通过“三抓”(抓网络、抓队伍、抓服务),形成了组织网络化、管理制度化、服务多样化的格局,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体系
我们本着“改革创新、精简效能、配套联动、统筹协调”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着力打造以区级为龙头、镇级为纽带、村级为载体的区、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1.科学设置了区级推广机构
按照“四统一、一分离”(执法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配,执法经费统一安排,政事、政企相分离)的原则,组建了区农业监察大队,理顺规范了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坚持“三分一推”(执法与经营服务职能分离;执法与科技推广职能分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职能分离;单纯经营服务职能推向市场)的原则,撤销了区种子管理站,将行政执法职能划归区农业监察大队;将主要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区农村经管总站予以划转,不再列入农技推广体系;将区种子公司、区华侨农场改为股份制企业,实现了经营服务职能的市场化运作。先后设立了区农技中心、果业中心等正科级事业单位,区划办、农广校、蔬菜站等副科级事业单位,职能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积极性明显增强。区农业监察大队被评为 “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单位”;区农技中心、果业中心等单位承担的项目达50多项。
2.理顺规范了镇站管理体制
将行业、专业相近的镇农技站、果树站,合并组建成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并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区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及资产监管;镇(街道)主要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党团组织建设和财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把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分离,将镇种子站在农技推广职能分离出来后予以撤销;将不属于农技推广机构的镇农村经营管理站予以划转。近年来,各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先后协助做好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果树优良品种改造等项目,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
3.纵向延伸加强了村级队伍建设
为有效解决技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断桥的问题,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针对完善农村基层一线农技服务体系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烟台市牟平区健全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积极争取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农技人员教育培训经费和误工补贴。依托农村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为全区每村配备了1~2名农技服务人员。农技服务人员主要依据生产经营规模、示范带动作用、群众威信、年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否长期务农等条件,严格按照“自愿报名、村委推荐、镇审核、区主管部门核准”的程序选拔,经培训后上岗,承担农技、果业、沼气及畜牧兽医等综合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兼任村级农业信息员,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目前全区1890名农技服务及公益事业管理人员已全部上岗,每年均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先后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5万多(人)次,解决生产、生活难题3500多个,為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抓队伍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素质
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培训教育,持之以恒地抓好制度管理,使农技推广队伍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1.培训教育经常化
近年来,我们坚持对未经正规农业院校学习的区、镇农技推广人员和技术骨干,分期分批派出去到大中专院校脱产学习、到科技示范基地理念与实践结合学习,强化专业培训;对农业院校毕业的在职农技推广人员,利用继续教育、以会代训、请专家集中授课、到生产一线现场示范、建基地包项目等形式,强化技能培训;对新分配到农技推广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先派到科技示范基地实习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然后再分配到基层镇站工作。另外,每年春节后,我们都利用一周时间,对区、镇两级全体农技人员进行封闭式的综合素质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对村级农技服务人员,我们整合区农广校和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组建由优秀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讲师团,按农时季节、疫病发生规律,采取广播电视、农村远程教育网、现场讲课等形式,深入开展科技培训。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使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技能和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目前,区镇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39人,中、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12人。
2.制度管理规范化
我们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使农技推广队伍管理走上了规范化轨道。一是警告罢免制,激发了站(所)长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我们对各站(所)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凡考核列最后一名的站(所)长给予警告,连续两年考核仍为最后一名的就地免职。几年来,有1名站长被免职,有3名被交流使用。二是末位淘汰制,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年度考核在本系统中列末位的工作人员,由区人事局给予书面诫免,限期整改。对书面诫免后仍无良好表现的,实行末位淘汰,调离农技推广队伍。近几年,有3人受到书面诫免。三是一票否决制,增强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要求,局属各单位和镇站每年都要打造一项亮点和特色工作,取得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要承担科研和推广项目。没有按要求完成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任务的,取消本年度评先树优和下年度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资格。近几年,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先后承担省市区科研及其他部门的科研推广项目70余项,取得成果的26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6项,区级18项。 三、抓服务推广,进一步加快了成果转化
通过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项目服务“三个到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技术服务到位
我们采取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形式,着力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目前,全区3000多名农民取得初级以上农民职称,5300余人取得“绿色证书”;在区里建立了存书1万余册的农业图书馆,各镇站设立了图书专柜,部分村设立了农业科技书屋;开通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配备了专用电话和农业科技直通车,坚持免费向农民常年“全天候”开展咨询服务,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请必到,为农民提供了周到、快捷的科技咨询和图书服务。如我们根据花生制品龙头企业的需要,与烟台枫林食品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花生研究所,并派出专门技术人员,帮助企业建立了1万亩有机花生基地、5万亩无公害花生基地,其中1万亩有机花生基地在日本农林水产省注册。近年来,在农技人员协助下,企业先后有几十项成果问世,其中11项获国家专利,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通过了省级成果鉴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累計达2000万元。
2.信息服务到位
我们在区电视台开办了“庄户人家”栏目,根据不同农时季节向农民发布致富信息,传播农业新技术;依托区、镇、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做好了农业信息的采集、发布、传播等工作,每年信息发布量在300条以上。
3.项目服务到位
近年来,我们依托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工程实施,抓好了科技骨干的培养,在全区农村培养了素质高、带动力强、典型作用明显的科技示范户1000户,为科技推广奠定了人才基础。先后争取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补贴、国家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山东省环渤海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等项目,依托项目的实施,大力引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被列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以来,在全区精挑百名技术指导员、细选千户科技示范户、精心培育十大科技示范基地,加快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普及,增强了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在果品产业上表现尤为明显,2007年我区位列中国苹果产业20强县第13名,观水镇被授予“中国苹果第一镇”称号,观水镇、王格庄镇、莒格庄镇被授予“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称号。在2010年第八届中国果菜产业发展论坛上,我区获评“中国苹果无公害十强区”。
近年来,我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到60%,亩节约用肥量15%;果品年套袋数量超过30亿个,套袋普及率98%以上;全区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02个;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近年来,烟台市牟平区农业局在农业部和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稳定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为基础,以健全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为重点,不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通过“三抓”(抓网络、抓队伍、抓服务),形成了组织网络化、管理制度化、服务多样化的格局,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体系
我们本着“改革创新、精简效能、配套联动、统筹协调”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着力打造以区级为龙头、镇级为纽带、村级为载体的区、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1.科学设置了区级推广机构
按照“四统一、一分离”(执法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配,执法经费统一安排,政事、政企相分离)的原则,组建了区农业监察大队,理顺规范了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坚持“三分一推”(执法与经营服务职能分离;执法与科技推广职能分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职能分离;单纯经营服务职能推向市场)的原则,撤销了区种子管理站,将行政执法职能划归区农业监察大队;将主要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区农村经管总站予以划转,不再列入农技推广体系;将区种子公司、区华侨农场改为股份制企业,实现了经营服务职能的市场化运作。先后设立了区农技中心、果业中心等正科级事业单位,区划办、农广校、蔬菜站等副科级事业单位,职能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积极性明显增强。区农业监察大队被评为 “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单位”;区农技中心、果业中心等单位承担的项目达50多项。
2.理顺规范了镇站管理体制
将行业、专业相近的镇农技站、果树站,合并组建成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并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区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及资产监管;镇(街道)主要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党团组织建设和财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把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分离,将镇种子站在农技推广职能分离出来后予以撤销;将不属于农技推广机构的镇农村经营管理站予以划转。近年来,各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先后协助做好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果树优良品种改造等项目,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
3.纵向延伸加强了村级队伍建设
为有效解决技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断桥的问题,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针对完善农村基层一线农技服务体系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烟台市牟平区健全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积极争取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农技人员教育培训经费和误工补贴。依托农村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为全区每村配备了1~2名农技服务人员。农技服务人员主要依据生产经营规模、示范带动作用、群众威信、年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否长期务农等条件,严格按照“自愿报名、村委推荐、镇审核、区主管部门核准”的程序选拔,经培训后上岗,承担农技、果业、沼气及畜牧兽医等综合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兼任村级农业信息员,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目前全区1890名农技服务及公益事业管理人员已全部上岗,每年均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先后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5万多(人)次,解决生产、生活难题3500多个,為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抓队伍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素质
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培训教育,持之以恒地抓好制度管理,使农技推广队伍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1.培训教育经常化
近年来,我们坚持对未经正规农业院校学习的区、镇农技推广人员和技术骨干,分期分批派出去到大中专院校脱产学习、到科技示范基地理念与实践结合学习,强化专业培训;对农业院校毕业的在职农技推广人员,利用继续教育、以会代训、请专家集中授课、到生产一线现场示范、建基地包项目等形式,强化技能培训;对新分配到农技推广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先派到科技示范基地实习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然后再分配到基层镇站工作。另外,每年春节后,我们都利用一周时间,对区、镇两级全体农技人员进行封闭式的综合素质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对村级农技服务人员,我们整合区农广校和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组建由优秀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讲师团,按农时季节、疫病发生规律,采取广播电视、农村远程教育网、现场讲课等形式,深入开展科技培训。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使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技能和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目前,区镇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39人,中、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12人。
2.制度管理规范化
我们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使农技推广队伍管理走上了规范化轨道。一是警告罢免制,激发了站(所)长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我们对各站(所)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凡考核列最后一名的站(所)长给予警告,连续两年考核仍为最后一名的就地免职。几年来,有1名站长被免职,有3名被交流使用。二是末位淘汰制,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年度考核在本系统中列末位的工作人员,由区人事局给予书面诫免,限期整改。对书面诫免后仍无良好表现的,实行末位淘汰,调离农技推广队伍。近几年,有3人受到书面诫免。三是一票否决制,增强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要求,局属各单位和镇站每年都要打造一项亮点和特色工作,取得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要承担科研和推广项目。没有按要求完成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任务的,取消本年度评先树优和下年度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资格。近几年,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先后承担省市区科研及其他部门的科研推广项目70余项,取得成果的26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6项,区级18项。 三、抓服务推广,进一步加快了成果转化
通过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项目服务“三个到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技术服务到位
我们采取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形式,着力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目前,全区3000多名农民取得初级以上农民职称,5300余人取得“绿色证书”;在区里建立了存书1万余册的农业图书馆,各镇站设立了图书专柜,部分村设立了农业科技书屋;开通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配备了专用电话和农业科技直通车,坚持免费向农民常年“全天候”开展咨询服务,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请必到,为农民提供了周到、快捷的科技咨询和图书服务。如我们根据花生制品龙头企业的需要,与烟台枫林食品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花生研究所,并派出专门技术人员,帮助企业建立了1万亩有机花生基地、5万亩无公害花生基地,其中1万亩有机花生基地在日本农林水产省注册。近年来,在农技人员协助下,企业先后有几十项成果问世,其中11项获国家专利,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通过了省级成果鉴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累計达2000万元。
2.信息服务到位
我们在区电视台开办了“庄户人家”栏目,根据不同农时季节向农民发布致富信息,传播农业新技术;依托区、镇、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做好了农业信息的采集、发布、传播等工作,每年信息发布量在300条以上。
3.项目服务到位
近年来,我们依托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工程实施,抓好了科技骨干的培养,在全区农村培养了素质高、带动力强、典型作用明显的科技示范户1000户,为科技推广奠定了人才基础。先后争取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补贴、国家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山东省环渤海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等项目,依托项目的实施,大力引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被列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以来,在全区精挑百名技术指导员、细选千户科技示范户、精心培育十大科技示范基地,加快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普及,增强了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在果品产业上表现尤为明显,2007年我区位列中国苹果产业20强县第13名,观水镇被授予“中国苹果第一镇”称号,观水镇、王格庄镇、莒格庄镇被授予“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称号。在2010年第八届中国果菜产业发展论坛上,我区获评“中国苹果无公害十强区”。
近年来,我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到60%,亩节约用肥量15%;果品年套袋数量超过30亿个,套袋普及率98%以上;全区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02个;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