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作文审题是重要的,审题难度往往也是较大的,要想赢得作文高分,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是必须的。
一、读题训练
1.通读材料,全面把握。
只有全面把握了材料,不断章取义,才可能正确立意。如: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对于这一段材料,如果立意为“大谈书法或者音乐或者医术的妙处”,或者三个领域一起谈,这都是跑题的。如果只谈“要注意向大自然学习”“要通过实践进行学习”“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也有失偏颇,因为只关注了其中某些段落。最后一句“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概括了前面三段的含意,因此立意最好确定为 “学习方式是多样的,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全面把握材料:一是在字面内容上全面把握,关注材料所有的要素、对象、情节、事件、特点;二是在含意上全面把握,关注整段材料的含意。
2.找关键句。
材料中常常有主旨句、抒情议论句,这些句子便是关键句,是打开材料含意的钥匙,需要考生重点关注。关键句大多出现在材料后半部分甚至是最后,它能概括整段材料的含意。上段材料最后一句就是材料的关键句,把握住了,就能很精准地立意了。
3.概括情节,化繁为简。
有些材料只是一段故事,没有代表作者观点的议论句、主旨句,那么,就要概括情节,化繁为简,从中提炼含意。如: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山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这段故事的情节可概括为: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这样一简化,寓意就昭然若揭了。
概括情节可以先勾划要点,再连缀成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时,要大胆舍弃次要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再让学生练习,再点评。
4.梳理要点,分析角度。
有的材料具有多方面的含意,很难有一个中心,那么,考生就要耐心梳理这些要点,从中选择最适合的立意写作。如: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认识了几位垂钓者,他和其中一位有了以下的对话——
年轻人:“一整天都待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钓鱼者:“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
年轻人:“钓鱼时为什么要不停地上下抖动竿子?这多累啊!”钓鱼者:“只有不停地抖动鱼竿,鱼才会咬钩啊。不累,怎么能钓到鱼呢?”
年轻人:“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
钓鱼者:“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鱼我也很高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显然,钓鱼者的几句回答各有含意,分别可以得出多项立意:做一件事情,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成功,也是一种快乐。选择其中一个立意,进行写作即可。
二、寓意探究训练
1.理解关键句。
找到关键句以后,还有一个理解关键句寓意的过程。同一个关键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自然就可能得出不同的寓意。如,“其实,抱怨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每个人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会改变整个世界”这个关键句,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任,才会改变整个世界;抱怨无益,做事最要紧;人人都要尽力,人人都要尽责。
2.抓住情节,展开联想,物人对应。
叙事性材料,先要概括情节,然后就要围绕情节进行联想,推广升华情节的寓意。如果材料主人公是物,那么要对应地想如果是人,会是什么情节,有什么寓意;如果材料主人公是人,要推广地想如果应用在类似的情节上会得出什么寓意。如,上文概括的情节——“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可以进行如下联想: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才能让子女成才;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成才;等等。
3.分析结果、条件、原因。
大多数材料其实都可以概括为“原因(条件)+结果”的模式,这是一条立意的捷径。不管你材料多复杂,往往可以概括成这种模式。得出这个模式,要立意也就不难了,立意一般都是强调原因和条件。如,上段提到的“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严格训练是原因条件,掌握飞翔本领是结果,自然立意可以确定为“严格要求才能成功”。
三、立意训练
1.联系现实,立意要有时代性。
笔墨当随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有很强的时代感,才更有价值。一是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生活,多看新闻,了解这个时代和社会,有更多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立意时,一定要多想想自己的立意是否紧密针对现实生活中一种观点或现象,如果针对性不强,就要作修改或者更换。
2.联系自我,立意要扣住生活与内心。
作文要有我,要写出青春的朝气、理想与激情,不能学固步自封的老学究。首先,要从自己的思想实际出发去立意,不用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过多的政治术语,过多的圆滑世故,不属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其次,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立意和选材,比如,高中学习生活,自己与家人、同学、老师相处的事件。即便是写议论文,也需要联系自身实际,显得更有说服力。
3.比较推测,立意要新颖。
立意要新颖,千人一面的作文让人生厌,产生审美疲劳。立意要新颖,需要从众多立意中进行比较选择。比如,2014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可以有很多立意:自立,才能拥有世界;拒绝啃老,勇敢自立;自立,才能自强;不要搀扶,自己站起来;打败懦弱的自己,勇敢自立。比较而言,后两个似更易“跳”出来。立意要新颖,还需要推测他人可能选择的立意,自己要避免与他人撞车。
总之,可以从读题、探究寓意、立意等方面进行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只要在读懂材料和立好意之间搭好桥梁,坚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作文审题立意的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一、读题训练
1.通读材料,全面把握。
只有全面把握了材料,不断章取义,才可能正确立意。如: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对于这一段材料,如果立意为“大谈书法或者音乐或者医术的妙处”,或者三个领域一起谈,这都是跑题的。如果只谈“要注意向大自然学习”“要通过实践进行学习”“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也有失偏颇,因为只关注了其中某些段落。最后一句“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概括了前面三段的含意,因此立意最好确定为 “学习方式是多样的,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全面把握材料:一是在字面内容上全面把握,关注材料所有的要素、对象、情节、事件、特点;二是在含意上全面把握,关注整段材料的含意。
2.找关键句。
材料中常常有主旨句、抒情议论句,这些句子便是关键句,是打开材料含意的钥匙,需要考生重点关注。关键句大多出现在材料后半部分甚至是最后,它能概括整段材料的含意。上段材料最后一句就是材料的关键句,把握住了,就能很精准地立意了。
3.概括情节,化繁为简。
有些材料只是一段故事,没有代表作者观点的议论句、主旨句,那么,就要概括情节,化繁为简,从中提炼含意。如: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山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这段故事的情节可概括为: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这样一简化,寓意就昭然若揭了。
概括情节可以先勾划要点,再连缀成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时,要大胆舍弃次要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再让学生练习,再点评。
4.梳理要点,分析角度。
有的材料具有多方面的含意,很难有一个中心,那么,考生就要耐心梳理这些要点,从中选择最适合的立意写作。如: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认识了几位垂钓者,他和其中一位有了以下的对话——
年轻人:“一整天都待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钓鱼者:“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
年轻人:“钓鱼时为什么要不停地上下抖动竿子?这多累啊!”钓鱼者:“只有不停地抖动鱼竿,鱼才会咬钩啊。不累,怎么能钓到鱼呢?”
年轻人:“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
钓鱼者:“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鱼我也很高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显然,钓鱼者的几句回答各有含意,分别可以得出多项立意:做一件事情,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成功,也是一种快乐。选择其中一个立意,进行写作即可。
二、寓意探究训练
1.理解关键句。
找到关键句以后,还有一个理解关键句寓意的过程。同一个关键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自然就可能得出不同的寓意。如,“其实,抱怨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每个人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会改变整个世界”这个关键句,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任,才会改变整个世界;抱怨无益,做事最要紧;人人都要尽力,人人都要尽责。
2.抓住情节,展开联想,物人对应。
叙事性材料,先要概括情节,然后就要围绕情节进行联想,推广升华情节的寓意。如果材料主人公是物,那么要对应地想如果是人,会是什么情节,有什么寓意;如果材料主人公是人,要推广地想如果应用在类似的情节上会得出什么寓意。如,上文概括的情节——“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可以进行如下联想: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才能让子女成才;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成才;等等。
3.分析结果、条件、原因。
大多数材料其实都可以概括为“原因(条件)+结果”的模式,这是一条立意的捷径。不管你材料多复杂,往往可以概括成这种模式。得出这个模式,要立意也就不难了,立意一般都是强调原因和条件。如,上段提到的“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严格训练是原因条件,掌握飞翔本领是结果,自然立意可以确定为“严格要求才能成功”。
三、立意训练
1.联系现实,立意要有时代性。
笔墨当随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有很强的时代感,才更有价值。一是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生活,多看新闻,了解这个时代和社会,有更多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立意时,一定要多想想自己的立意是否紧密针对现实生活中一种观点或现象,如果针对性不强,就要作修改或者更换。
2.联系自我,立意要扣住生活与内心。
作文要有我,要写出青春的朝气、理想与激情,不能学固步自封的老学究。首先,要从自己的思想实际出发去立意,不用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过多的政治术语,过多的圆滑世故,不属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其次,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立意和选材,比如,高中学习生活,自己与家人、同学、老师相处的事件。即便是写议论文,也需要联系自身实际,显得更有说服力。
3.比较推测,立意要新颖。
立意要新颖,千人一面的作文让人生厌,产生审美疲劳。立意要新颖,需要从众多立意中进行比较选择。比如,2014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可以有很多立意:自立,才能拥有世界;拒绝啃老,勇敢自立;自立,才能自强;不要搀扶,自己站起来;打败懦弱的自己,勇敢自立。比较而言,后两个似更易“跳”出来。立意要新颖,还需要推测他人可能选择的立意,自己要避免与他人撞车。
总之,可以从读题、探究寓意、立意等方面进行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只要在读懂材料和立好意之间搭好桥梁,坚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作文审题立意的能力就一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