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最小的陆洲和最大的岛屿,国土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人口1920多万,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繁荣,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教育水平也位于世界前列。2005年1月24日至2月25日,我随教育界专业人士考察团一行16人赴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交流活动,亲感实受了澳大利亚一流的教育水平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澳大利亚,我们与教育部官员进行了座谈,了解了澳大利亚教育体系、标准课程设置模式、学校服务体制和结构以及学校管理和组织情况;参观了墨尔本大学、堪培拉大学和悉尼大学等闻名世界的高校;考察了Eltham College中学、Genazzano教会学校等,并与各校校长进行了座谈;游览了唐人街、黄金海岸、奥运会馆、悉尼歌剧院等,了解了澳大利亚的人文环境等。虽然时间较短,语言交流不便,但是,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注重个性发展的服务意识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澳大利亚教育概况
澳大利亚承袭英国的教育体制,实行十三年学制。五岁起入读幼儿园或预备班,之后是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大部分州的中学由第七年开始。学校依据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设定八个主要范畴的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健康与体育、技术、社会及环境学、英语以及其他语言及艺术,学校对于传统学科的教育,如英语、数学、科学及社会科学等一般更为重视。
在初级中学里(如同我国的初一到高一),除了必修的课程以外,学校还开设有广泛的专长或技术性的选修课程。在高级中学里(相当于我国的高二或高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学会英语和数学这两门课程,但是,学校没有设定必修的课程,学生是依据自己的兴趣或将来可能择业的方向来选修课程的。学生的毕业评定是由校内的测试成绩或学校的考核加上最后一年的统考成绩综合决定的。这些评定过程因州而异,但是都是衡量学生能否升入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系统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完成第十三年的高中教育后,可以有条件选择继续升学或接受职业培训:读大学,职业技术学院(TAFE),商科学院或其他职业培训。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育水平一向很高,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学术、个人素质以及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中学学时非常短,一般是五小时(9:00-2:00)。
澳大利亚的大学教育是根据个体(学生)的需要、能力和兴趣而设置课程,每个学生都得以发挥其个人各方面的潜能,并能运用于各行各业中。
澳大利亚现有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准,在澳大利亚取得的学历资格,被世界包括我国所广泛承认。
二、澳大利亚教育特点
澳大利亚全国只有37所公立大学,2所私立大学。但由于联邦政府对教育质量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确保教育和科研的需要,因此,各校都保持很高的质量。在为世界大学排座次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HES)推出的最新一期榜单上,澳大利亚有6所大学进入前50名(这个排名是根据THES向88个国家的1300名大学教师展开的调查所得,由这些教师列出心目中最好的教育机构。同时,排名还参照另外4项指标:教师学术研究成果被引用数量、师生比率、外国留学生比例和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数量),其办学实力和教育水平由此可见。
我们通过听取教育行政官员的介绍,对大、中学校的参观访问,以及在考察期间对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直接感受,对澳大利亚的教育特色印象很深。
1、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
在考察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澳大利亚各类学校的人本观念和尊重个性发展意识,这一点,与国内的现状相比反差明显。
进入校园,到处都可以看到灿烂的笑脸,学生无忧无虑,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他们协作互助,又尊重他人,充满自信。有的也带着很大的书包,但大书包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放满了教科书和课外资料,而是各种玩具。在综合楼,介绍的校长还向我们一一指点:这个是学生设计的;那个是根据学生的要求由学校建设起来的;那个实验室正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改造……
“以人为本”更为重要地是体现在教育体系及课程设计上。在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中,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即学生学完十年后,便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如果继续学习,又可以选择普通高中或职业技术教育。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所以即使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重新回到技术学院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进TAFE学习没有年龄限制,而学习的费用只是普通大学的十分之一。这些措施,都为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据介绍,在新南威尔士州,中学的教育计划还须征得家长的同意方可实施。
学校教育以“生”为本,学校发展则以“师”为本。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设立教师注册委员会,提高师德要求(先到警察局了解情况,没有不良记录的教师方可录用),这些都很严格。但是,对已任用的教师,则十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关心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的大学校园一般没有围墙,甚至连开设的“麦当劳”,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他们在商店的一侧,开有两个买卖的窗口,旁边有一个供汽车经过的车道,买麦当劳的司机只要把车开到窗口下,不用下车就能方便地买到。
澳大利亚教育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们极为重视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把个体潜能发挥、个性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他们认为:个体对人类社会并不是微不足道、无足轻重的,每个人都有权维护他的自我人格、拒绝成为他人模式的复制品。因此,学校给学生创设的是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学得自由、轻松。与中国过多的看重分数、名次、升学相比,澳大利亚学校更注重一种内在的东西:个性和潜能。陪同我们的导游曾举过这样一个事例:中国学生如果一幅画画得不好,老师可以直接向他指出来,而在澳大利亚却不行,一个孩子涂鸦似地画了一幅画,老师就不能直接批评他,而是会对他说:“你画的东西很有趣,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后者体现的是对孩子的尊重。作父母的也同样如此,不能动辄训斥打骂孩子,如果父母训斥打骂了孩子,孩子或邻里都可以状告父母。司法机关以此可以剥夺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权,所以无论教师,还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都是绝对平等的。这和中国“师道尊严”、“棒头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大相径庭。
2、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澳大利亚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并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不少澳大利亚人非常感慨:“我们的祖先大部分是囚犯,能有现在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依靠教育。”由此可见,教育的发展对澳大利亚经济的巨大作用。
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6-15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学校教育。在此期间,教育是免费的。当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多种发展途径:一是继续读完高中;二是直接就业;三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后就业(不允许学生待在家里,既不读书又不工作)。据介绍,目前,澳大利亚已经基本普及了12年教育。到大学深造的人数近15年增加了70%。上职业学校的人则更多,往往还是在职带薪上学。国民受教育的年限的延长,反映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教育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3、经费充足,教育资源有效配置。
澳大利亚的教育经费十分充余,近年来,澳大利亚教育总经费已达到了占GDP的6%;财政性教育经费则占全部教育经费的84.1%,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5.9%。除了州政府的正常性教育投入外,学校用于硬件设施(如建造校舍)的经费全部由联邦政府下拨。另外,除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投入外,对于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的学员,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补助。特别是对工作后继续参加职业培训的学员,常常可以带薪读书。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向学校捐资助学。
虽然经费充足,但是,从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的情况来看,学校的建设大多以“高效、实用、够用”为原则,所有的设施设备并不追求豪华和气派。在Genazzano,学校的体育设施十分普及,除了一个的室内体育馆,还有用几根大铁柱子支撑起来的一个大“雨篷”,构成了一个风雨球场。学生们在里面可以进行各种体育运动。这个操场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一般性体育活动的需要,但建设资金比造一个标准体育馆不知要节省了多少,建设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了。这种简易的活动场地,其体育活动的功能不会比标准体育馆少多少。
澳大利亚教育部官员在和我们一起进餐时,吃多少要多少,也是“够用”就行,决不浪费。
4、强化环保意识和环保育人功能。
澳大利亚的环境保护堪称世界之最,除去阴雨天气,扑入人们眼帘的永远是湛蓝如洗的苍穹和轻盈飘动的白云。原始古朴的国家公园、清新静谧的城市绿地、游人如织的金色海滩、人迹疏朗的山野小镇、无处不在的花香鸟语,令人心旷神怡。
澳大利亚的校园也是风景如画,绿草如茵,一般都没有气派的门楼。校园的建筑绿化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没有丝毫的刻意和做作。
有如此美好的环境,除了人口稀少,更重要的是人人都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会及时制止你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即使往花丛间吐痰,一定会有人站出来“教育”你。这种责任感的形成,应归功于学校长期开展的环境教育。据我们的导游介绍,在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不多的机构里,有一个专门从事环境教育的部门,承担着全州的环境教育的重任。从小学起的各年级,都开设有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都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体会、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产生发自内心的环保责任心,从而成为环保事业的志愿者。
良好的环境和成功的育人促成了良性互动,环境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对我们的启示
澳大利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人口稀少,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位于世界先进行列,很多硬件我们无法企及,相应的一些软环境建设也受制约。因此,现有条件下,力所能及的学习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发挥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1、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了比较强烈的共识,但缺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这一先进理念的行动。一方面在高喊“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却根本不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不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要求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所以说,我们的“以人为本”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与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相去甚远。这就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做。
做好以下几件事应该成为我们现有条件下工作的重点: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他自己真正想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和大纲,更不能以应付各类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学的第一需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我教你学”的被动关系。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第二,要切实转变学生观。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和“海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学中不可避免出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产业化政策的体现,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应该体现一种服务关系,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教育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第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逐步按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四,最关键的是真正改变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体系。近年来,“轰轰烈烈抓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尚未建立一套对学校、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体系。升学考试(中考、高考)的成绩,仍然被人们当作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所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法仍然可以大行其道,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2、要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现代教育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解惑了。学校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学校培养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更快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搞好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划和布局,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在现有经费的条件下,则要切实保证经费的有效使用,杜绝浪费和攀比,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3、高中教育改革应进一步深化。
近几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尤其高中教育改革更为突出,1983年起制定出了高中改革措施,推行了教育证书(VCE)制。VCE由44门单科组成。按课程性质和内容可划分为三大类:英语、文科和理科。一个单科由四个单元组成。为拿到高中文凭,学生必须在校学习两年,至少学完24个单元的课程。其中一定要有英语、文科、理科各四个单元。学校将根据师资、教学设备状况及办学条件,选择适当科目提供给学生。学生毕业后面临三种选择:一是读大学;二是读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相当我国专科学校);三是走向社会就业。课程的选择与毕业后的去向紧密相联,所以学生在读11年级前,就要考虑自己将选择的课程。
学习成绩评定主要是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单元作业完成情况;二是水平测试。11年级学生,学习第一、二单元只有平时作业和考查,没有考试。毕业后把是否能拿到毕业证、学生各科成绩、能力和水平等记入档案。若想入大学,州高中教委会把档案寄送高校招生中心,招生中心将成绩转换成相应的入学分数,然后决定是否录取,不再另组织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
澳大利亚以上改革高中教育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在于:一是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课程设置灵活多样,能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选科,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改进评定成绩的办法,侧重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 孟繁华 著.
[2]《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
[3]《澳大利亚教育现状》CONTACT.US.
[4]《关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考察报告》 张曦 著.
在澳大利亚,我们与教育部官员进行了座谈,了解了澳大利亚教育体系、标准课程设置模式、学校服务体制和结构以及学校管理和组织情况;参观了墨尔本大学、堪培拉大学和悉尼大学等闻名世界的高校;考察了Eltham College中学、Genazzano教会学校等,并与各校校长进行了座谈;游览了唐人街、黄金海岸、奥运会馆、悉尼歌剧院等,了解了澳大利亚的人文环境等。虽然时间较短,语言交流不便,但是,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注重个性发展的服务意识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澳大利亚教育概况
澳大利亚承袭英国的教育体制,实行十三年学制。五岁起入读幼儿园或预备班,之后是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大部分州的中学由第七年开始。学校依据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设定八个主要范畴的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健康与体育、技术、社会及环境学、英语以及其他语言及艺术,学校对于传统学科的教育,如英语、数学、科学及社会科学等一般更为重视。
在初级中学里(如同我国的初一到高一),除了必修的课程以外,学校还开设有广泛的专长或技术性的选修课程。在高级中学里(相当于我国的高二或高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学会英语和数学这两门课程,但是,学校没有设定必修的课程,学生是依据自己的兴趣或将来可能择业的方向来选修课程的。学生的毕业评定是由校内的测试成绩或学校的考核加上最后一年的统考成绩综合决定的。这些评定过程因州而异,但是都是衡量学生能否升入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系统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完成第十三年的高中教育后,可以有条件选择继续升学或接受职业培训:读大学,职业技术学院(TAFE),商科学院或其他职业培训。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育水平一向很高,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学术、个人素质以及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中学学时非常短,一般是五小时(9:00-2:00)。
澳大利亚的大学教育是根据个体(学生)的需要、能力和兴趣而设置课程,每个学生都得以发挥其个人各方面的潜能,并能运用于各行各业中。
澳大利亚现有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准,在澳大利亚取得的学历资格,被世界包括我国所广泛承认。
二、澳大利亚教育特点
澳大利亚全国只有37所公立大学,2所私立大学。但由于联邦政府对教育质量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确保教育和科研的需要,因此,各校都保持很高的质量。在为世界大学排座次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HES)推出的最新一期榜单上,澳大利亚有6所大学进入前50名(这个排名是根据THES向88个国家的1300名大学教师展开的调查所得,由这些教师列出心目中最好的教育机构。同时,排名还参照另外4项指标:教师学术研究成果被引用数量、师生比率、外国留学生比例和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数量),其办学实力和教育水平由此可见。
我们通过听取教育行政官员的介绍,对大、中学校的参观访问,以及在考察期间对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直接感受,对澳大利亚的教育特色印象很深。
1、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
在考察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澳大利亚各类学校的人本观念和尊重个性发展意识,这一点,与国内的现状相比反差明显。
进入校园,到处都可以看到灿烂的笑脸,学生无忧无虑,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他们协作互助,又尊重他人,充满自信。有的也带着很大的书包,但大书包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放满了教科书和课外资料,而是各种玩具。在综合楼,介绍的校长还向我们一一指点:这个是学生设计的;那个是根据学生的要求由学校建设起来的;那个实验室正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改造……
“以人为本”更为重要地是体现在教育体系及课程设计上。在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中,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即学生学完十年后,便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如果继续学习,又可以选择普通高中或职业技术教育。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所以即使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重新回到技术学院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进TAFE学习没有年龄限制,而学习的费用只是普通大学的十分之一。这些措施,都为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据介绍,在新南威尔士州,中学的教育计划还须征得家长的同意方可实施。
学校教育以“生”为本,学校发展则以“师”为本。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设立教师注册委员会,提高师德要求(先到警察局了解情况,没有不良记录的教师方可录用),这些都很严格。但是,对已任用的教师,则十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关心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的大学校园一般没有围墙,甚至连开设的“麦当劳”,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他们在商店的一侧,开有两个买卖的窗口,旁边有一个供汽车经过的车道,买麦当劳的司机只要把车开到窗口下,不用下车就能方便地买到。
澳大利亚教育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们极为重视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把个体潜能发挥、个性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他们认为:个体对人类社会并不是微不足道、无足轻重的,每个人都有权维护他的自我人格、拒绝成为他人模式的复制品。因此,学校给学生创设的是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学得自由、轻松。与中国过多的看重分数、名次、升学相比,澳大利亚学校更注重一种内在的东西:个性和潜能。陪同我们的导游曾举过这样一个事例:中国学生如果一幅画画得不好,老师可以直接向他指出来,而在澳大利亚却不行,一个孩子涂鸦似地画了一幅画,老师就不能直接批评他,而是会对他说:“你画的东西很有趣,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后者体现的是对孩子的尊重。作父母的也同样如此,不能动辄训斥打骂孩子,如果父母训斥打骂了孩子,孩子或邻里都可以状告父母。司法机关以此可以剥夺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权,所以无论教师,还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都是绝对平等的。这和中国“师道尊严”、“棒头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大相径庭。
2、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澳大利亚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并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不少澳大利亚人非常感慨:“我们的祖先大部分是囚犯,能有现在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依靠教育。”由此可见,教育的发展对澳大利亚经济的巨大作用。
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6-15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学校教育。在此期间,教育是免费的。当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多种发展途径:一是继续读完高中;二是直接就业;三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后就业(不允许学生待在家里,既不读书又不工作)。据介绍,目前,澳大利亚已经基本普及了12年教育。到大学深造的人数近15年增加了70%。上职业学校的人则更多,往往还是在职带薪上学。国民受教育的年限的延长,反映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教育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3、经费充足,教育资源有效配置。
澳大利亚的教育经费十分充余,近年来,澳大利亚教育总经费已达到了占GDP的6%;财政性教育经费则占全部教育经费的84.1%,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5.9%。除了州政府的正常性教育投入外,学校用于硬件设施(如建造校舍)的经费全部由联邦政府下拨。另外,除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投入外,对于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的学员,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补助。特别是对工作后继续参加职业培训的学员,常常可以带薪读书。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向学校捐资助学。
虽然经费充足,但是,从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的情况来看,学校的建设大多以“高效、实用、够用”为原则,所有的设施设备并不追求豪华和气派。在Genazzano,学校的体育设施十分普及,除了一个的室内体育馆,还有用几根大铁柱子支撑起来的一个大“雨篷”,构成了一个风雨球场。学生们在里面可以进行各种体育运动。这个操场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一般性体育活动的需要,但建设资金比造一个标准体育馆不知要节省了多少,建设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了。这种简易的活动场地,其体育活动的功能不会比标准体育馆少多少。
澳大利亚教育部官员在和我们一起进餐时,吃多少要多少,也是“够用”就行,决不浪费。
4、强化环保意识和环保育人功能。
澳大利亚的环境保护堪称世界之最,除去阴雨天气,扑入人们眼帘的永远是湛蓝如洗的苍穹和轻盈飘动的白云。原始古朴的国家公园、清新静谧的城市绿地、游人如织的金色海滩、人迹疏朗的山野小镇、无处不在的花香鸟语,令人心旷神怡。
澳大利亚的校园也是风景如画,绿草如茵,一般都没有气派的门楼。校园的建筑绿化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没有丝毫的刻意和做作。
有如此美好的环境,除了人口稀少,更重要的是人人都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会及时制止你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即使往花丛间吐痰,一定会有人站出来“教育”你。这种责任感的形成,应归功于学校长期开展的环境教育。据我们的导游介绍,在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不多的机构里,有一个专门从事环境教育的部门,承担着全州的环境教育的重任。从小学起的各年级,都开设有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都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体会、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产生发自内心的环保责任心,从而成为环保事业的志愿者。
良好的环境和成功的育人促成了良性互动,环境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对我们的启示
澳大利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人口稀少,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位于世界先进行列,很多硬件我们无法企及,相应的一些软环境建设也受制约。因此,现有条件下,力所能及的学习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发挥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1、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了比较强烈的共识,但缺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这一先进理念的行动。一方面在高喊“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却根本不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不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要求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所以说,我们的“以人为本”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与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相去甚远。这就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做。
做好以下几件事应该成为我们现有条件下工作的重点: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他自己真正想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和大纲,更不能以应付各类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学的第一需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我教你学”的被动关系。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第二,要切实转变学生观。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和“海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学中不可避免出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产业化政策的体现,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应该体现一种服务关系,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教育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第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逐步按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四,最关键的是真正改变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体系。近年来,“轰轰烈烈抓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尚未建立一套对学校、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体系。升学考试(中考、高考)的成绩,仍然被人们当作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所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法仍然可以大行其道,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2、要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现代教育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解惑了。学校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学校培养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更快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搞好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划和布局,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在现有经费的条件下,则要切实保证经费的有效使用,杜绝浪费和攀比,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3、高中教育改革应进一步深化。
近几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尤其高中教育改革更为突出,1983年起制定出了高中改革措施,推行了教育证书(VCE)制。VCE由44门单科组成。按课程性质和内容可划分为三大类:英语、文科和理科。一个单科由四个单元组成。为拿到高中文凭,学生必须在校学习两年,至少学完24个单元的课程。其中一定要有英语、文科、理科各四个单元。学校将根据师资、教学设备状况及办学条件,选择适当科目提供给学生。学生毕业后面临三种选择:一是读大学;二是读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相当我国专科学校);三是走向社会就业。课程的选择与毕业后的去向紧密相联,所以学生在读11年级前,就要考虑自己将选择的课程。
学习成绩评定主要是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单元作业完成情况;二是水平测试。11年级学生,学习第一、二单元只有平时作业和考查,没有考试。毕业后把是否能拿到毕业证、学生各科成绩、能力和水平等记入档案。若想入大学,州高中教委会把档案寄送高校招生中心,招生中心将成绩转换成相应的入学分数,然后决定是否录取,不再另组织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
澳大利亚以上改革高中教育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在于:一是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课程设置灵活多样,能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选科,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改进评定成绩的办法,侧重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 孟繁华 著.
[2]《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
[3]《澳大利亚教育现状》CONTACT.US.
[4]《关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考察报告》 张曦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