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字教学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中需要着重注意书写姿态、笔画书写、字形掌握和自信书写等四个方面的常见问题。
【关键词】写字教学;小学低年级;书写习惯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0-0052-02
【作者简介】毛成,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江苏常州,332000)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写字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尤其在小学低年级,用于写字教学的时间最多,教师在写字指导上投入的精力也最大,以尽量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写字基础。可是笔者认为,低年级写字教学虽然看起来扎扎实实,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导致了学生养成不良书写习惯,从而限制了写字能力的后续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关注写字教学中的四个“不等式”。
一、执笔紧固≠全神贯注
王羲之指导儿子写字的故事家喻户晓:王献之七八岁时开始学习书法,有一次,父亲王羲之看儿子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这个典故一再被习书者津津乐道。老师普遍认为: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执笔牢固,落笔有力,就显得特别认真投入;相反,笔握得松,落笔轻,则显得不够尽力。甚至有的老师 “东施效颦”,也来这么意外的“一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只有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手才能自如地驾驭笔,而僵硬的动作只会让写字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机械,写出来的字也生硬,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执笔姿势扭曲,手指关节变形。
写字的确要体现出力度,要表现出精气神。但是这种“刚”的力度源于“柔”。首先做到身体放松,身正肩平,手臂打开,手腕自如行动,这样才能把力气顺畅地送达笔端。执笔的松紧要适度:握笔太松,运笔时手上无力,易脱笔;握笔太紧,则有碍运转。执笔时需注意“手指实”,手指都要确实地压在笔杆上,执笔稳固。“手心虚”,手掌保持空心,不须绷得太紧。由此想来,当年王羲之去儿子的笔,并不是去硬拔,只是考验儿子握笔时的灵敏度和轻柔与否。另外,要提醒学生写字不要过重,不需要“力透纸背”,因为学生使用的是硬笔,与毛笔不同,做的不是上下运动,而是左右运动。可以让学生在写完字后,轻轻摸一摸纸张的反面,如有凹凸不平之感,说明用力过猛,需要改正。总之,只有学生掌握了适宜的力度,学会借“力”,才能保障今后书写速度提高时,“快”与“好”两者兼得。
二、写好笔画≠学会笔法
汉字是由一个个基本笔画构成,低年级老师在指导写字时,会引领学生细致地分析笔画组成以及笔顺。写好这些笔画,必须学会正确的运笔。所谓运笔,指笔尖在纸上的运转动作,主要体现在:落笔时做好“切”的动作,轻松划入,起笔自然不突兀;行笔时控制轻重与缓急;收笔时做好“顿”“收”等基本动作,收笔自然不拖沓。掌握了正确的落笔、行笔和收笔的动作,写出的字就会笔锋鲜明,尤为美观。
按照笔顺及运笔要求写好每一个笔画,是否笔画书写教学就到位了呢?其实,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写在纸上的、能看到的笔画,还应该关注笔在空中行走的路线,了解每个笔画之间的联系,即要教会学生纸上看不见的“笔法”。以“人”字为例,这个字由一撇和一捺两笔组成,看似简单,但是要做到“撇要出尖,捺有捺脚,撇捺均衡”却并不容易。因此,老师在进行笔画书写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笔法,了解笔尖在纸上和空中的路线。首先可以进行在空中画横“8”字的练习,使手腕能灵巧地进行弧线运转。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的行笔路线。学生会发现:老师写完撇后,笔尖离开纸面,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回到撇的中段后,顺势落纸写了捺,捺脚结束后笔尖在空中又顺势画一个圆,完成横“8”字路线。这样的笔法,会让笔画的切入更自然,行笔更顺畅,收笔有力且留有余味。接下来,应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笔法,逐步控制笔尖上下的力度和节奏,熟悉笔尖走过的路线,达到游刃有余,还可以为学生将来由楷书“水到渠成”地过渡到行书的打下基础。
三、抓田字格≠掌握结构
汉字的美,美在形态和结构,指导学生构建好字的结构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的书写都是在田字格中进行的,而后者能帮助学生掌握笔画位置和字的间架结构。但是有些教师在写字教学的讲解中,过分强调和依赖田字格,硬性规定生字的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尽管通过如此“定位”,学生的字能写得较好,但是一旦脱离田字格,学生往往就难以把握字形了。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呢?首先要提醒学生学会观察。一看整体,从整体把握字的大概版块,比如宽与窄,高与低等。二看主笔画,主笔画即这个字中关键的笔画,相当于一个字的“主心骨”,这一笔是否到位将影响整个字的结构和风貌,比如“我”字中的斜钩,“体”字右边的长竖等。三看穿插和避让,让字的各个部件有机整合,疏密有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字的结构,老师可以将同类型的字进行整合教学,以一个字带动多个字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掌握结构特点。比如“蓝”字,它是上下结构草字头的字,首先要做到上中下三个部件的匀称,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均等。其次,要关注横画的长短,第一横短,最后一横最长。第三关注横画的走向,都是左低右高、略上扬的。通过观察指导,学生掌握了“蓝”字中横画的书写小秘诀:要匀称,看长短,略上扬。此时老师出示类似的带有草字头的字:芒、草、英。学生用刚刚学习的小秘诀来观察字的结构,发现书写规律,比如:“芒”的第二横最长,“草”中有五个横画,要做到匀称等。相信通过这种长期的观察和练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汉字结构的规律,同时也感受到汉字的形态美。
四、反复擦改≠精益求精
学生书写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正确率和整洁度,翻开高年级的作业本,修正带、涂改液的痕迹比比皆是,为什么学生写字如此马虎,错误频出?不妨回顾低年级写字课上的画面:学生的本子旁边必然放着一块橡皮,学生埋头一笔一画写好了一个字,紧接着拿起橡皮使劲儿地来回地擦。然后再写,再擦,这个过程不断反复。最终作业本交上去了,课桌上留下一摊橡皮屑。
低年级的孩子为什么频繁使用橡皮?这不仅仅是书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信心。学生缺乏自信,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写得不好,改一下才会更好,再加上老师的评价只盯着最后完成的结果,所以学生不断擦改。还有部分学生下笔仓促,落笔前没有看仔细就写,写后才发现不对又擦掉重来,长此以往,学生渐渐习惯性地使用橡皮,对橡皮产生一种依赖,似乎没有橡皮就不能写好字了。
良好的书写习惯能促进学生良好性情的形成。如何让学生告别橡皮?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尝试:“议一议”依赖橡皮会有什么害处呢?学生畅所欲言:影响作业书写速度、擦破后影响作业美观、一旦擦过写的字总会按着旧痕迹走,很难改,等等。让学生意识到过分依赖橡皮是一种不良习惯,要争取在不依赖橡皮的情况下把作业完成好。“试一试”尝试不使用橡皮完成一次生字本作业,要想好怎么写,看准了再下笔。“夸一夸”作业批改时表扬没有使用橡皮或者和只使用三次以下的学生,让学生意识到,一次性写好才是最棒的,因此落笔前他们会看得更仔细,写字时他们会写得更认真,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字如其人”,良好的书写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气质与学识,一手好字将伴随学生的一生。教师需要以长远的、发展的目光看待低年级的写字教学,走出误区,给予学生终身受用的书写方法和经验,真正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引领学生快乐书写。
【关键词】写字教学;小学低年级;书写习惯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0-0052-02
【作者简介】毛成,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江苏常州,332000)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写字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尤其在小学低年级,用于写字教学的时间最多,教师在写字指导上投入的精力也最大,以尽量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写字基础。可是笔者认为,低年级写字教学虽然看起来扎扎实实,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导致了学生养成不良书写习惯,从而限制了写字能力的后续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关注写字教学中的四个“不等式”。
一、执笔紧固≠全神贯注
王羲之指导儿子写字的故事家喻户晓:王献之七八岁时开始学习书法,有一次,父亲王羲之看儿子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这个典故一再被习书者津津乐道。老师普遍认为: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执笔牢固,落笔有力,就显得特别认真投入;相反,笔握得松,落笔轻,则显得不够尽力。甚至有的老师 “东施效颦”,也来这么意外的“一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只有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手才能自如地驾驭笔,而僵硬的动作只会让写字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机械,写出来的字也生硬,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执笔姿势扭曲,手指关节变形。
写字的确要体现出力度,要表现出精气神。但是这种“刚”的力度源于“柔”。首先做到身体放松,身正肩平,手臂打开,手腕自如行动,这样才能把力气顺畅地送达笔端。执笔的松紧要适度:握笔太松,运笔时手上无力,易脱笔;握笔太紧,则有碍运转。执笔时需注意“手指实”,手指都要确实地压在笔杆上,执笔稳固。“手心虚”,手掌保持空心,不须绷得太紧。由此想来,当年王羲之去儿子的笔,并不是去硬拔,只是考验儿子握笔时的灵敏度和轻柔与否。另外,要提醒学生写字不要过重,不需要“力透纸背”,因为学生使用的是硬笔,与毛笔不同,做的不是上下运动,而是左右运动。可以让学生在写完字后,轻轻摸一摸纸张的反面,如有凹凸不平之感,说明用力过猛,需要改正。总之,只有学生掌握了适宜的力度,学会借“力”,才能保障今后书写速度提高时,“快”与“好”两者兼得。
二、写好笔画≠学会笔法
汉字是由一个个基本笔画构成,低年级老师在指导写字时,会引领学生细致地分析笔画组成以及笔顺。写好这些笔画,必须学会正确的运笔。所谓运笔,指笔尖在纸上的运转动作,主要体现在:落笔时做好“切”的动作,轻松划入,起笔自然不突兀;行笔时控制轻重与缓急;收笔时做好“顿”“收”等基本动作,收笔自然不拖沓。掌握了正确的落笔、行笔和收笔的动作,写出的字就会笔锋鲜明,尤为美观。
按照笔顺及运笔要求写好每一个笔画,是否笔画书写教学就到位了呢?其实,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写在纸上的、能看到的笔画,还应该关注笔在空中行走的路线,了解每个笔画之间的联系,即要教会学生纸上看不见的“笔法”。以“人”字为例,这个字由一撇和一捺两笔组成,看似简单,但是要做到“撇要出尖,捺有捺脚,撇捺均衡”却并不容易。因此,老师在进行笔画书写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笔法,了解笔尖在纸上和空中的路线。首先可以进行在空中画横“8”字的练习,使手腕能灵巧地进行弧线运转。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的行笔路线。学生会发现:老师写完撇后,笔尖离开纸面,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回到撇的中段后,顺势落纸写了捺,捺脚结束后笔尖在空中又顺势画一个圆,完成横“8”字路线。这样的笔法,会让笔画的切入更自然,行笔更顺畅,收笔有力且留有余味。接下来,应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笔法,逐步控制笔尖上下的力度和节奏,熟悉笔尖走过的路线,达到游刃有余,还可以为学生将来由楷书“水到渠成”地过渡到行书的打下基础。
三、抓田字格≠掌握结构
汉字的美,美在形态和结构,指导学生构建好字的结构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的书写都是在田字格中进行的,而后者能帮助学生掌握笔画位置和字的间架结构。但是有些教师在写字教学的讲解中,过分强调和依赖田字格,硬性规定生字的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尽管通过如此“定位”,学生的字能写得较好,但是一旦脱离田字格,学生往往就难以把握字形了。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呢?首先要提醒学生学会观察。一看整体,从整体把握字的大概版块,比如宽与窄,高与低等。二看主笔画,主笔画即这个字中关键的笔画,相当于一个字的“主心骨”,这一笔是否到位将影响整个字的结构和风貌,比如“我”字中的斜钩,“体”字右边的长竖等。三看穿插和避让,让字的各个部件有机整合,疏密有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字的结构,老师可以将同类型的字进行整合教学,以一个字带动多个字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掌握结构特点。比如“蓝”字,它是上下结构草字头的字,首先要做到上中下三个部件的匀称,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均等。其次,要关注横画的长短,第一横短,最后一横最长。第三关注横画的走向,都是左低右高、略上扬的。通过观察指导,学生掌握了“蓝”字中横画的书写小秘诀:要匀称,看长短,略上扬。此时老师出示类似的带有草字头的字:芒、草、英。学生用刚刚学习的小秘诀来观察字的结构,发现书写规律,比如:“芒”的第二横最长,“草”中有五个横画,要做到匀称等。相信通过这种长期的观察和练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汉字结构的规律,同时也感受到汉字的形态美。
四、反复擦改≠精益求精
学生书写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正确率和整洁度,翻开高年级的作业本,修正带、涂改液的痕迹比比皆是,为什么学生写字如此马虎,错误频出?不妨回顾低年级写字课上的画面:学生的本子旁边必然放着一块橡皮,学生埋头一笔一画写好了一个字,紧接着拿起橡皮使劲儿地来回地擦。然后再写,再擦,这个过程不断反复。最终作业本交上去了,课桌上留下一摊橡皮屑。
低年级的孩子为什么频繁使用橡皮?这不仅仅是书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信心。学生缺乏自信,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写得不好,改一下才会更好,再加上老师的评价只盯着最后完成的结果,所以学生不断擦改。还有部分学生下笔仓促,落笔前没有看仔细就写,写后才发现不对又擦掉重来,长此以往,学生渐渐习惯性地使用橡皮,对橡皮产生一种依赖,似乎没有橡皮就不能写好字了。
良好的书写习惯能促进学生良好性情的形成。如何让学生告别橡皮?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尝试:“议一议”依赖橡皮会有什么害处呢?学生畅所欲言:影响作业书写速度、擦破后影响作业美观、一旦擦过写的字总会按着旧痕迹走,很难改,等等。让学生意识到过分依赖橡皮是一种不良习惯,要争取在不依赖橡皮的情况下把作业完成好。“试一试”尝试不使用橡皮完成一次生字本作业,要想好怎么写,看准了再下笔。“夸一夸”作业批改时表扬没有使用橡皮或者和只使用三次以下的学生,让学生意识到,一次性写好才是最棒的,因此落笔前他们会看得更仔细,写字时他们会写得更认真,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字如其人”,良好的书写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气质与学识,一手好字将伴随学生的一生。教师需要以长远的、发展的目光看待低年级的写字教学,走出误区,给予学生终身受用的书写方法和经验,真正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引领学生快乐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