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炼丹炼出豆腐
元朝吴瑞和明朝李时珍分别在《日用本草》、《本草纲目》中异口同声地表示:“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公元前164年被封为淮南王,王城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关镇)。
司马迁说:“淮南王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刘安安居乐业,率领门客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其成果编撰成一部《淮南子》,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的科技成就。国粹“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等,以及“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和“伯乐相马”等100多个成语,无不出自这部巨著。
西汉时代,盛行道家的黄老之术,通过炼丹以求长生不老,成为达官显贵的时尚。刘安也不能免俗。他不惜重金,招来各地方士数千人,知名者有苏非、李尚等八人,号称“八公”。
唐庆明在他主编的《八公山豆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说:“‘八公’经常陪刘安在寿春城外北山上炼长生不老灵丹妙药,北山因此改名为‘八公山’。刘安等在炼丹时,偶尔将石膏点入丹母液即豆浆之中,经化学变化成了豆腐。……他同李尚经常一道研究豆腐的制作方法和技术,成立豆腐生产作坊,培养豆腐专业生产人员。”作为豆腐行的祖师爷,千百年来,刘安一直受到豆腐师傅的顶礼膜拜。
豆腐的传播过程,先慢后快。现在能查到的最早记载,是距刘安时代约1000年,五代时期后梁(907—923)少府卿谢绰的《宋拾遗》:“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安始传其术于世。”
宋朝以后,豆腐的傳播速度越来越快。“小宰羊、黎祁、刀呱、甘旨、白虎、来其、豆乳、没骨头、鬼食、脂稣、菽乳、软玉”(日本称作“白璧、淮南”)等等,只要看看这些别名,就可以知道豆腐传播的地域之广。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
二、一生知己属贫人
豆腐广受喜爱,自有其迷人之处。首先是物美价廉,有效地解决了老百姓的“胃亏肉”问题。
从蛋白质的组成来看,人体不能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8种氨基酸,大豆中,除了蛋氨酸含量偏少之外,其余7种都很丰富,特别是赖氨酸,每克蛋白质中含有63.4毫克,与牛肉、蛋清相似,其消化吸收率高达92%;一斤大豆,可以产六七斤豆腐,大大降低了食用价格,满足了老百姓日常摄取蛋白质的生理要求。而且,点豆腐所用的石膏(硫酸钙)、卤水(氯化钙、氯化镁),也比较好地满足了人体对钙、镁等矿物质的需求。豆腐入药,还可以医治贫血、奶水不足等疾病。豆腐造福人类,功莫大焉,对于贫民百姓,尤其如此。清朝诗人胡济苍禁不住写诗赞美道:“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
其次,是加工方便,各个地区各个季节都能生产。经过祖祖辈辈的继承、发展,豆腐家族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八大系列、一千多个品种,较好地满足了各个层次、各种口味的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是菜品众多,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清朝袁枚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谁不爱吃豆腐?豆腐做菜,千姿百态,各族人民,人见人爱。
豆腐,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延长全民族的寿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数据,无法统计。单看世界佛教中,唯有中国和尚禁止食荤,而少林、武当的武僧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每天舞枪弄棒,体能消耗很大,却从不懈怠,奥秘就在于,寺庙里将豆腐烹制成“素鸡”“素鹅”“素鱼”等,不是吃肉,胜似吃肉,满足了他们的营养需求。因此,丁剑在《八公山豆腐研制的意义》中指出:豆腐作为“一种重新组合的人工新食品,其化学结构的改变对人体(特别是脑髓的发育)作用,可以说不亚于当初人使用火。”并非溢美之词。
三、值得骄傲的豆腐
据专家考证,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带去了豆腐制作方法。直到今天,日本的豆腐包装袋上还印有“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字样。紧随日本之后,朝鲜、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也从中国引进了豆腐技术。1665年,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闵明我在《旅行记》中,向欧洲人系统介绍了豆腐制作方法,从此,中国豆腐开始远行欧美,风靡世界。
值得骄傲的是,豆腐的发明,原本解决的是食物匮乏时代的蛋白质稀缺问题,而今,在世界性的营养过剩时代,豆腐又以自己的高蛋白、低脂肪继续受到青睐。大豆蛋白质被认为是人类所需的最理想的蛋白质,成为科学界一致推崇的营养佳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的十类保健食品中,大豆功能因子制剂产品名列榜首。欧共体把大豆蛋白确认为无胆固醇、低热量、高蛋白、安全营养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大豆作为改善发展中国家饮食营养结构的优秀低价食物资源,大力推广。
其貌不扬的豆腐,作为发酵与食品科学的重要发明,自诞生以来,就国不分东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人皆喜爱,而且与时俱进,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元朝吴瑞和明朝李时珍分别在《日用本草》、《本草纲目》中异口同声地表示:“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公元前164年被封为淮南王,王城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关镇)。
司马迁说:“淮南王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刘安安居乐业,率领门客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其成果编撰成一部《淮南子》,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的科技成就。国粹“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等,以及“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和“伯乐相马”等100多个成语,无不出自这部巨著。
西汉时代,盛行道家的黄老之术,通过炼丹以求长生不老,成为达官显贵的时尚。刘安也不能免俗。他不惜重金,招来各地方士数千人,知名者有苏非、李尚等八人,号称“八公”。
唐庆明在他主编的《八公山豆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说:“‘八公’经常陪刘安在寿春城外北山上炼长生不老灵丹妙药,北山因此改名为‘八公山’。刘安等在炼丹时,偶尔将石膏点入丹母液即豆浆之中,经化学变化成了豆腐。……他同李尚经常一道研究豆腐的制作方法和技术,成立豆腐生产作坊,培养豆腐专业生产人员。”作为豆腐行的祖师爷,千百年来,刘安一直受到豆腐师傅的顶礼膜拜。
豆腐的传播过程,先慢后快。现在能查到的最早记载,是距刘安时代约1000年,五代时期后梁(907—923)少府卿谢绰的《宋拾遗》:“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安始传其术于世。”
宋朝以后,豆腐的傳播速度越来越快。“小宰羊、黎祁、刀呱、甘旨、白虎、来其、豆乳、没骨头、鬼食、脂稣、菽乳、软玉”(日本称作“白璧、淮南”)等等,只要看看这些别名,就可以知道豆腐传播的地域之广。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
二、一生知己属贫人
豆腐广受喜爱,自有其迷人之处。首先是物美价廉,有效地解决了老百姓的“胃亏肉”问题。
从蛋白质的组成来看,人体不能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8种氨基酸,大豆中,除了蛋氨酸含量偏少之外,其余7种都很丰富,特别是赖氨酸,每克蛋白质中含有63.4毫克,与牛肉、蛋清相似,其消化吸收率高达92%;一斤大豆,可以产六七斤豆腐,大大降低了食用价格,满足了老百姓日常摄取蛋白质的生理要求。而且,点豆腐所用的石膏(硫酸钙)、卤水(氯化钙、氯化镁),也比较好地满足了人体对钙、镁等矿物质的需求。豆腐入药,还可以医治贫血、奶水不足等疾病。豆腐造福人类,功莫大焉,对于贫民百姓,尤其如此。清朝诗人胡济苍禁不住写诗赞美道:“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
其次,是加工方便,各个地区各个季节都能生产。经过祖祖辈辈的继承、发展,豆腐家族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八大系列、一千多个品种,较好地满足了各个层次、各种口味的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是菜品众多,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清朝袁枚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谁不爱吃豆腐?豆腐做菜,千姿百态,各族人民,人见人爱。
豆腐,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延长全民族的寿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数据,无法统计。单看世界佛教中,唯有中国和尚禁止食荤,而少林、武当的武僧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每天舞枪弄棒,体能消耗很大,却从不懈怠,奥秘就在于,寺庙里将豆腐烹制成“素鸡”“素鹅”“素鱼”等,不是吃肉,胜似吃肉,满足了他们的营养需求。因此,丁剑在《八公山豆腐研制的意义》中指出:豆腐作为“一种重新组合的人工新食品,其化学结构的改变对人体(特别是脑髓的发育)作用,可以说不亚于当初人使用火。”并非溢美之词。
三、值得骄傲的豆腐
据专家考证,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带去了豆腐制作方法。直到今天,日本的豆腐包装袋上还印有“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字样。紧随日本之后,朝鲜、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也从中国引进了豆腐技术。1665年,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闵明我在《旅行记》中,向欧洲人系统介绍了豆腐制作方法,从此,中国豆腐开始远行欧美,风靡世界。
值得骄傲的是,豆腐的发明,原本解决的是食物匮乏时代的蛋白质稀缺问题,而今,在世界性的营养过剩时代,豆腐又以自己的高蛋白、低脂肪继续受到青睐。大豆蛋白质被认为是人类所需的最理想的蛋白质,成为科学界一致推崇的营养佳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的十类保健食品中,大豆功能因子制剂产品名列榜首。欧共体把大豆蛋白确认为无胆固醇、低热量、高蛋白、安全营养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大豆作为改善发展中国家饮食营养结构的优秀低价食物资源,大力推广。
其貌不扬的豆腐,作为发酵与食品科学的重要发明,自诞生以来,就国不分东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人皆喜爱,而且与时俱进,显示出旺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