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骄傲的豆腐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cs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炼丹炼出豆腐
  元朝吴瑞和明朝李时珍分别在《日用本草》、《本草纲目》中异口同声地表示:“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公元前164年被封为淮南王,王城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关镇)。
  司马迁说:“淮南王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刘安安居乐业,率领门客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其成果编撰成一部《淮南子》,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的科技成就。国粹“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等,以及“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和“伯乐相马”等100多个成语,无不出自这部巨著。
  西汉时代,盛行道家的黄老之术,通过炼丹以求长生不老,成为达官显贵的时尚。刘安也不能免俗。他不惜重金,招来各地方士数千人,知名者有苏非、李尚等八人,号称“八公”。
  唐庆明在他主编的《八公山豆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说:“‘八公’经常陪刘安在寿春城外北山上炼长生不老灵丹妙药,北山因此改名为‘八公山’。刘安等在炼丹时,偶尔将石膏点入丹母液即豆浆之中,经化学变化成了豆腐。……他同李尚经常一道研究豆腐的制作方法和技术,成立豆腐生产作坊,培养豆腐专业生产人员。”作为豆腐行的祖师爷,千百年来,刘安一直受到豆腐师傅的顶礼膜拜。
  豆腐的传播过程,先慢后快。现在能查到的最早记载,是距刘安时代约1000年,五代时期后梁(907—923)少府卿谢绰的《宋拾遗》:“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安始传其术于世。”
  宋朝以后,豆腐的傳播速度越来越快。“小宰羊、黎祁、刀呱、甘旨、白虎、来其、豆乳、没骨头、鬼食、脂稣、菽乳、软玉”(日本称作“白璧、淮南”)等等,只要看看这些别名,就可以知道豆腐传播的地域之广。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
  二、一生知己属贫人
  豆腐广受喜爱,自有其迷人之处。首先是物美价廉,有效地解决了老百姓的“胃亏肉”问题。
  从蛋白质的组成来看,人体不能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8种氨基酸,大豆中,除了蛋氨酸含量偏少之外,其余7种都很丰富,特别是赖氨酸,每克蛋白质中含有63.4毫克,与牛肉、蛋清相似,其消化吸收率高达92%;一斤大豆,可以产六七斤豆腐,大大降低了食用价格,满足了老百姓日常摄取蛋白质的生理要求。而且,点豆腐所用的石膏(硫酸钙)、卤水(氯化钙、氯化镁),也比较好地满足了人体对钙、镁等矿物质的需求。豆腐入药,还可以医治贫血、奶水不足等疾病。豆腐造福人类,功莫大焉,对于贫民百姓,尤其如此。清朝诗人胡济苍禁不住写诗赞美道:“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
  其次,是加工方便,各个地区各个季节都能生产。经过祖祖辈辈的继承、发展,豆腐家族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八大系列、一千多个品种,较好地满足了各个层次、各种口味的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是菜品众多,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清朝袁枚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谁不爱吃豆腐?豆腐做菜,千姿百态,各族人民,人见人爱。
  豆腐,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延长全民族的寿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数据,无法统计。单看世界佛教中,唯有中国和尚禁止食荤,而少林、武当的武僧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每天舞枪弄棒,体能消耗很大,却从不懈怠,奥秘就在于,寺庙里将豆腐烹制成“素鸡”“素鹅”“素鱼”等,不是吃肉,胜似吃肉,满足了他们的营养需求。因此,丁剑在《八公山豆腐研制的意义》中指出:豆腐作为“一种重新组合的人工新食品,其化学结构的改变对人体(特别是脑髓的发育)作用,可以说不亚于当初人使用火。”并非溢美之词。
  三、值得骄傲的豆腐
  据专家考证,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带去了豆腐制作方法。直到今天,日本的豆腐包装袋上还印有“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字样。紧随日本之后,朝鲜、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也从中国引进了豆腐技术。1665年,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闵明我在《旅行记》中,向欧洲人系统介绍了豆腐制作方法,从此,中国豆腐开始远行欧美,风靡世界。
  值得骄傲的是,豆腐的发明,原本解决的是食物匮乏时代的蛋白质稀缺问题,而今,在世界性的营养过剩时代,豆腐又以自己的高蛋白、低脂肪继续受到青睐。大豆蛋白质被认为是人类所需的最理想的蛋白质,成为科学界一致推崇的营养佳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的十类保健食品中,大豆功能因子制剂产品名列榜首。欧共体把大豆蛋白确认为无胆固醇、低热量、高蛋白、安全营养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大豆作为改善发展中国家饮食营养结构的优秀低价食物资源,大力推广。
  其貌不扬的豆腐,作为发酵与食品科学的重要发明,自诞生以来,就国不分东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人皆喜爱,而且与时俱进,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其他文献
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1925年春开办,1929年夏终止。曹云祥根据胡适的建议,按导师制(不称教授)教学组织方式办院。四年间,共招收72名学生。清华国学研究院“以研究高深学术,造成专门人才为宗旨”,进行治学。学制一到四年不等。在招收研究生上,把关较严,所有学员都必须通过三道关才能被录取。因导师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许多学生无法毕业。据国学院的毕业生蓝文徵(字孟博,吉林舒兰人,1927年考入清华国
期刊
古人对官吏考绩的称谓不尽相同,或曰“考核”,或曰“考课”,或曰“考校”,或曰“上计”。  清代对地方官的考绩称为“上计”,承袭前制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州、县至府、道、司层层考察其属员事绩造册上报督抚。总督、巡抚核其事状,注考语,缮册送吏部复核,上计的标准是用“考以四格”、“纠以六法”的原则行事。所谓“四格”,即“才、守、政、年”四者,才或长、或平、或短;守或清、或平、或浊;政或勤、或平、或怠;年或青
期刊
炮兵是“战争之神”。在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曾讲过一句话:“没有炮兵便没有胜利”,指示我军要“加强炮兵建设”。但当时我军非常缺少精通大炮的人才,缴获来的大炮常常成为“聋子的耳朵”。  1947年3月,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沂南县成立以炮兵为重心的特种兵纵队后,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积极任用一批被俘的日军和国民党军炮兵人才作教官。这些俘虏教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精心施教,为我军炮兵的发展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期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史最伟大的篇章,是人民共和国诞生最辉煌的前奏。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格局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同全国各地一样,作为革命老区的吕梁山和英雄的吕梁儿女积极支援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
期刊
提案,这一提法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著名的提案是1938年秋在国民参政会议上,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提出的“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可谓字字千钧,被著名的新闻记者邹韬奋评论为:“寥寥11个字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其分毫的,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古今中外都有提案。我国的提案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察诸史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但那时不叫提案,而叫“奏疏”。上“奏疏
期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万言书”,此句用来形容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是再合适不过了。徐霞客毕其一生行走在大自然中,从20岁到54岁,30余年间,单装徒步,游踪遍天下,并在旅行过程中,逐日写下游记,足迹遍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  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将《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中记载的第一个日子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现如今,重走霞客路已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都喜欢沿着
期刊
在山西省潞城市(原为潞城县,1994年撤县设市)黄牛蹄乡的李庄村,曾经有一位“李向阳”式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晋冀鲁豫边区有名的杀敌英雄——黄小旦。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他:山西有个黄小旦,吓得敌人拉了屎,我看他是“黄大胆”呐。  黄小旦,1917年出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组织民兵参加大小战斗100多次,先后击毙日军30余人,活捉伪军、汉奸50多人。1947年,他率领民兵连参加豫
期刊
楚汉相争时,范增为了找借口杀掉刘邦,设下圈套,他让项羽问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去不去?”刘邦若说“愿去”,项羽就可凭“有野心背叛”的理由杀掉他;若回答“不愿去”,项羽又可以用“不服从命令”的罪名杀掉他。总之,无论回答“去”与“不去”都难逃一死。可刘邦毕竟是刘邦,他偏偏不钻这个圈套,回答说:“臣食君禄,命悬于君手,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之则止,臣唯命是从。”  刘邦的巧妙回答,让项羽找不出
期刊
1901年的冬天,匈牙利商人李恩时将两辆敞篷轿车带进了上海,从此中国人与汽车相结识。之后,更多的外国汽车商接踵而至抢占市场。汽车的快捷、舒适很快赢得了达官贵人们的欢心。  拥有第一辆汽车的国人是慈禧太后  1902年11月,慈禧太后67大寿来临之际,袁世凯为了取宠于慈禧太后,花了一万大洋,特意从香港购置了一辆轿车献给了慈禧太后。该轿车为黑色的木质无盖车厢,黄色的木质车轮,铜质的车灯,实心的轮胎,车
期刊
唐朝历史上有四位奇女,她们都没能留下名字,分别是生活于大约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江西鄱阳读书人曹因的妻子周氏;生活于唐德宗时期河南项城县令李侃的妻子杨氏;生活于唐昭宗时期一位将领韩楚言的妻子李氏;而此前生活于唐僖宗时期义军领袖黄巢的一位姬妾,竟连姓氏也未能留下,只能姑且称之为“黄夫人”了。她们的点点滴滴,零零星星地散见于史籍之中,虽然犹如转瞬即逝的流星,是那样短暂,却为历史的天空点缀出异样的色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