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的路,便背叛了旧生活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ppp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呈现]
  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
  在很早的时候,这个阴谋就如一粒种子落在我贫瘠的心田里,偷偷发芽,潜滋暗长。
  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种田人。这从他一手砌起的三间吊脚楼就看得出来。他和母亲从一开始就盘算好了,兄长将来住西边的一间,我将来住东边的一间。他们呢,则挤到堂屋后面的后廊子里。甚至把几亩薄田如何给我兄弟两人分,基本也都筹划好了。
  这和邻里一带所有父母给儿女的设计如出一辙。这或许是一个传统,无可非议,天经地义。
  出生在鄂西山地的人,似乎从出生之始,就已被命运安排为一个以泥土为生的种田人。在那万千大山簇拥着的山地中,不仰仗泥土,难道指望天上掉馅饼吗?世代为农,不做种田人做什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在山地活命的法则。
  学习劳动,是最早的生活必修课。
  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导师。我从小就跟在他们后边,拿着小镰刀去割猪草,背着小背篓去背玉米,扛着小锄头去种小麦。那些工具,都是父亲给我量身制作的。他一心一意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种田人。
  可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种田人,总是忘记时令,不知道这个季节该种什么,下个季节要种什么。如果不是母亲,我开垦出的田园也会荒芜得一塌糊涂。
  泥土生万物,养生命,可我对泥土的爱不及母亲的万分之一。母亲晓得哪一块地肥沃,哪一块地贫瘠;晓得每一块地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晓得每一种作物发芽、扬穗、成熟的时间。她总是将几亩地经营得井井有条。有的年份,土豆发芽迟了,她会掀开泥土去探一探虚实;玉米被风吹断了,她会砍根竹子把它们扶起来。
  在泥土和庄稼面前,母亲最有发言权。她懂得它们的心思。她能听懂它们的语言,能猜透它们的秘密,晓得它们的性情。她心疼泥土,心疼庄稼,像疼爱我们一样疼爱着它们。在大地和庄稼面前,她也是一个善良的母亲,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
  泥土是值得信赖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在山地里伺候泥土,服侍父母,顺乎自然的命运也无可厚非,毕竟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然而父亲在教我种植的时候,也教我识字。他最初的理由是,多认识些字,能少吃些亏。
  在鄂西山地,很多人一辈子不曾离开村子,离开泥土。他们去的最遥远的地方可能是数十里之外的亲戚家;他们见的最繁华的地方可能就是清江河边的镇子。他们对村子里的事情如数家珍,对庄稼的长势了如指掌,对山外却是一无所知。山外是神秘的,只能道听途说。山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背叛泥土的种子在我年少的心中悄悄扎下了根。
  读书,是一条路,一条披荆斩棘的路,一条背叛泥土的路,一条可以吃上轻省饭的路。比我年长的人,大都现身说法,宣布此路难行。与我年龄相仿的人,绝大多数在途中失散,不是回家种植,就是娶妻嫁人。他们没能走出村子,即使暂时走出去了,迟早也会回来。
  有许多不确定性,埋伏在读书路上。我认识村子里的一个人,读了不少书,毕业后却在家无所事事。村子里的人都说,读了那么多书,工作没找到,种田又弯不下腰来。还有一些人,在学校把眼睛搞近视了,结果读书不成,只好戴着眼镜种田,又因迂腐过人不分五谷与杂草,终成村人笑柄。
  村人看待读书人,也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企图背叛泥土的人,非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行,否则江东父老不好相见,不会施以好颜色。
  好在我读书之余,还不忘帮助父母从事衣耕,虽身单力薄,也不是行家里手,却足够滥竽充数,为以后留下了半步台阶,父亲说不时要让我下地,让我晓得他们种田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激励我读书。
  祖父是民国时期的高小毕业生,解放后当过一段时间的乡村教师和公社仓库保管员。终因生活所迫,重事稼穑。自己背叛泥土不成,就把希望全部落在孙辈身上。挨个排序,在我身上看见一抹希望。在我考上县城高中之时,他就到处炫耀;在我念高三时,他就说等我考上大学了,好好摆几桌以示庆贺,没想到在那一年的高考前夕,他就匆忙走了。这便成为我的心头遗憾。
  那一年的秋天是忧伤的,那个被泥土和粮食养大的青年,对未来的命运揣摩不定。他害怕从此抱守泥土终生,和他父母一样在泥土中种植生活,而把山外世界圈养起来,直至枯灭。
  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也就是在那一年秋天,我含泪背叛了泥土,告别了家人。
  背叛了泥土,就等于背叛了庄稼,背叛了村子里的四季,背叛了那些油光闪亮的农具,背叛了炊烟,背叛了虫鸣,背叛了父亲的呵斥,背叛了母亲的呼唤,背叛了一种生活。
  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整个的少年时代和童年记忆。
  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处于无根的状态。只有偶尔亲近它,才能找到丢失已久的山地方言和感知到漫漶在山地间的温暖。
  在鄂西山地,对泥土没有二心的,是那些至今仍然勤勉的种田人像我母亲一样的人。那些种田人,依然在广袤的田野里保持着最原始的种植姿势: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
  只有在泥土里进行种植的人,才能听见大地的心跳,才能用舌头和鼻子分辨出口中饭食出自哪一块泥土
  我们这些背叛了泥土的人,无法体会种田人对于泥土的感情。
  那是寸土寸金的感情。
  (向迅)
  学苑
  [赏析]
  向迅的这篇文章,是紧紧围绕一个“背叛”来层层展开的。
  首先,作者在开篇的时候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为全文埋下一个带有疑问性的伏笔:什么是背叛泥土?为什么说背叛泥土是个阴谋?阴谋又意味着什么?
  接着,作者便开始着手一一阐述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他首先写道:“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种田人。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导师。”意在说明作者自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鄂西人,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与泥土相伴一生,在田间辛苦劳作,接受父母的安排,安守于农村孩子的命运做一个合格的种田人。但是接下来作者突然笔锋一转,说“可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种田人”。“在泥土和庄稼面前,母亲最有发言权。她懂得它们的心思。她能听懂它们的语言,能猜透它们的秘密,晓得它们的性情”,而“我”,由于心里怀着对山外世界的憧憬和期待,对泥土的爱远不及母亲的万分之一,在心里面悄悄扎下了背叛泥土,走出山去的根。这时候的“我”,因为有梦想,已经不愿臣服于命运,而是想要挣脱枷锁,通过读书这条路,走出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对于故乡和泥土的愧疚之情,也于此悄然产生。
  读书是条难路,对农村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很有可能会因此而背负上“背叛泥土和庄稼”的罪名,很可能会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结局。但是因为心里有梦,“我”还是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努力考上了大学,含泪告别了家乡。然而直到“我”真正离开了故土,摆脱了种田的命运,才发现其实自己始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鄂西人,那里有自己的根,背叛了泥土,舍弃了自己的根和家乡的一切,而这份对泥土的寸土寸金的深厚感情也只有守着根的种田人才能懂。由此一来,作者的写作意图顿时清晰明了:“我”之所以背叛了泥土,是因为选择了离开家乡到外读书这条路;“我”的“阴谋”,便是指为了摆脱种田人的命运,远离家乡,舍弃故土,独自走向未知的外面的世界;而在“我”真正背叛了泥土后,才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血液中流淌着的,祖祖辈辈传承的对于泥土的深厚感情……
  故乡的泥土,是作者的根,是他一生的寄托。背叛泥土,可能有无奈之意,但是自己心里依旧怀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通过这种充满矛盾的心理写作手法,作者将自己对于故乡的热爱、眷恋、无法割舍之情以及自己走出故乡的那一点愧疚、自责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矛盾,也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责编 陈琛)
其他文献
老师。您为我们的付出。一点一滴都在我们眼里、心里。  —记。  老师,让我再看看您,会更有看书的动力和劲头,也不怕后天的大考了!您是我们的主心骨,是发动机!  亲爱的老师。谢谢您一直以来为我们的辛苦付出,学生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为了我们,您拼尽了全力。  咱们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英语底子薄。英语老师不想让这一科拖我们后腿,一年来利用中午时间督促我们努力学习。英语老师不想午休吗?何况她还有年幼的孩子
期刊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刻,我之所以想起了屈原,不只是因为今天的高考适逢端午,更因为屈原就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给我们留下了《离骚》和《天问》,更在于他对自己读者的悲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是一个作家对读者的心声。这是一个政治家对老百姓的关切,这更是一个青年对时局的忧虑(屈原于楚怀王十六年,即公元前313年被流放,著《离骚》,时年27岁)。
期刊
听说某品牌店被挤爆了。人们一拥而上,争抢品牌代言者推出的T恤。想象一下,不久的将来,街上的时髦青年都穿着同款的T恤向你走来,那该是多么——壮观(吓人)!其实,物各有性,何必千人同衫!共存相生,才可百味纷呈!  女子当如花。雨巷中,娉婷飘过的当是丁香一般的姑娘。牡丹一般的姑娘太艳丽、太馥郁,青色氤氲、一线悠远的雨巷怎容得下?牡丹一般的女子,她必得在金闺绣户,对着菱花镜,“懶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连
期刊
我喜欢音乐,但不太懂音乐。因为我没有专门学习、研究过音乐知识,既不识简谱,更不懂五线谱。不过,积多年之经验,我还是能分辨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欧美的、非洲的、印巴次大陆的、日本的等,虽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做出判断还不是太难。  各国和各民族的音乐都有着自己的歷史渊源。曲调不仅源于创作者的生活和特殊情感,而且离不开特定乐器作为载体。因此,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是显而易见的。  正因为音乐具有历史渊源,人
期刊
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还有数不清的人,一代又一代,他们对爱国,有着不同的诠释。仿佛在告诉我们:爱国与个人相关,与时代相关,更与行动相关。  于是我们记起那一天,在烈士陵园,纪念碑巍峨高耸,直插云天,松柏苍翠欲滴。我们静立于纪念碑前,神情肃穆。耳旁,风轻轻吹过,似在呢喃。身边,人越来越多,却没有丝毫嗜杂。这个地方,这些人。这样的环境,我们能做的事,是缅怀,是追忆,是纪念。  青春的心,总因这些人
期刊
2019年,注定是奋斗的一年,是幸福的一年,是收获的一年,是令人骄傲的一年。若要赋予它色彩,我想,它是银白色的,绿色的,蓝色的,更是红色的。  2019年,是银白色的一年。无数银白色高铁列车驰骋在我国大江南北,驶过沙漠、草地、密林、农田。商合杭高铁芜湖长江大桥顺利合龙,京张、张呼高铁已进入通车倒计时,多款新型“复兴号”高铁动车组于今年正式运营,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样车也在青岛下线。中国高铁,
期刊
1  在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双双的心里像被谁撒了无数种调味品,说不出是苦,是酸,是辣,还是涩。她已经猜到老师为什么找她了。  办公室里异常安静,只有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两个人在,都是女老师,但不同的是,数学老师年轻,语文老师年老。她们都在等她——吴双双。  双双的脚步轻得像猫,如果不是提前喊了声“报告”,没人会发现她进来。  “吴双双,你过来。”数学老师侧身喊她。她为这个喊声颤栗了—下,不情愿,又无奈
期刊
钓“骆驼”,是过去乡村孩子在春天常玩的一种游戏。春暖花开的时候,在空闲的麦场上和田野间比较坚硬的小路上,常有一些米粒大小的洞,这些小洞深大约两三寸,周围散堆着一点黄土,掩藏着洞口,洞的里面有一种小虫子。这种小虫子长相奇特,它的身体弯曲,背部有向上突起的肉瘤,好像骆驼的驼峰,孩子们叫它“骆驼虫”,有的干脆就叫它“骆驼”。  “骆驼”平时生活在洞底,捕食时爬到洞口,用背上的两个驼峰顶住洞壁,固定着身体
期刊
一个冬目的傍晚,我慵懒地上了长途车。这辆车很空,我不由得窃喜,因为我可以自由地挑一个靠窗的位子,看窗外的风景了。  原以为可以在安静之中闭上眼睛小憩一会儿,但事与愿违,很快,旁边的空位子上就多了一位老婆婆和一个年轻的男人。  老婆婆:“你娶的那叫媳妇吗?成天不知在干什么!昨儿买了个皮包又花一千多!”口气里的嫌弃与厌恶连我这个局外人都可体会。  男人:“她要是真的喜欢,偶尔买个也没什么。”  老婆婆
期刊
这是一个雪后的阴天,老乔治提着他的杂货袋离开了商场收银台,走出门口,他重重地打了一个饱嗝。“那个蛋黄面包真不错!”老乔治摸了摸肚子,脸上浮现出一丝淡淡的满足。  一阵冷风吹来,老乔治身子一缩,想起了自己的手套。他摸摸大衣的口袋,没有;又摸摸裤子的口袋,也没有。老乔治把杂货袋放在地上,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居然还是没有。  “难道我没有把手套戴出来?”老乔治想了又想,确信自己是戴着手套出门的,他还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