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充分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生活化 解决问题 生活情境
2011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充分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一、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
1. 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准备一个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玩具——铁环(或呼啦圈等),并精心设计问题:“做这样一个铁环,你知道需要多长的钢筋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样测量很麻烦,而且得到的结果不准确。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它的计算有没有规律呢?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至此,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而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探索数学问题
例如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教学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年、月、日的许多“经验”,以此为起点,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待小组汇报时,一年有12个月,月份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二月的天数等知识都已被同学们所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1990年至2000年来2月份的天数,让学生作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四年一闰,以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又被学生们所发现。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而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展开学习则显得更积极、更主动,也更富有意义。
3.借助生活经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有一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学生在理解上就会存在难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更是无法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到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
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这样让教材内容“走进”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加深理解教材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2.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中,数学应用于现实的例子很多,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創设此类情境活动:学校现在想用48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大家肯定都愿意,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可能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日”形……,个个都会很努力、很投入地画图、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再安排小组互相评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3、 用数学的方法去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
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并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后,我们安排了“交通中的数学问题” 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到市区各主要交通路口调查统计各种机动车通行的数量,并对此进行关于道路建设,交通安全,环保等问题的初步研究,学生结合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研究报告。这样,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在教学中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并让孩子们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谢园. 在教学中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J]. 时代教育, 2016(18):241-241.
刘秀梅. 数学教学必须架起联系生活的桥梁[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S2):101-102.
关键词:生活化 解决问题 生活情境
2011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充分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一、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
1. 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准备一个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玩具——铁环(或呼啦圈等),并精心设计问题:“做这样一个铁环,你知道需要多长的钢筋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样测量很麻烦,而且得到的结果不准确。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它的计算有没有规律呢?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至此,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而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探索数学问题
例如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教学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年、月、日的许多“经验”,以此为起点,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待小组汇报时,一年有12个月,月份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二月的天数等知识都已被同学们所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1990年至2000年来2月份的天数,让学生作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四年一闰,以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又被学生们所发现。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而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展开学习则显得更积极、更主动,也更富有意义。
3.借助生活经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有一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学生在理解上就会存在难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更是无法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到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
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这样让教材内容“走进”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加深理解教材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2.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中,数学应用于现实的例子很多,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創设此类情境活动:学校现在想用48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大家肯定都愿意,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可能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日”形……,个个都会很努力、很投入地画图、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再安排小组互相评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3、 用数学的方法去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
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并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后,我们安排了“交通中的数学问题” 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到市区各主要交通路口调查统计各种机动车通行的数量,并对此进行关于道路建设,交通安全,环保等问题的初步研究,学生结合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研究报告。这样,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在教学中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并让孩子们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谢园. 在教学中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J]. 时代教育, 2016(18):241-241.
刘秀梅. 数学教学必须架起联系生活的桥梁[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S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