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雨崩村“徒步天堂”里的奇景与奇俗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dongyan90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雨崩上村可达神山卡瓦格博和蓝绿色的冰湖,下村则可到神瀑。当地藏民相信,但凡被神瀑之水从头淋到脚,不仅能洗清罪孽,还能祛病防灾、延年益寿。
  村民们遵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即轮流接待来到村子的游客。在他们看来,这里绝美的景致是大家共有的,所以由此带来的经济收入也应该共享。
  通往雨崩的路上安放有许多垃圾筐,并按照距离村子的远近写上了编号,成为独特的“路标”;而名为“泡面屋”的休息站,其墙面竟是用桶装泡面碗做成的,极富创意。
  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习俗,如兄弟共妻,子女们会把生父及其兄弟都当作父亲,不分亲疏,和睦相处。
  在驴友界,如果提到雨崩村,几乎无人不知——在他们心中,雨崩村堪称“徒步天堂”。不过,在很早以前,雨崩村并不为外界所知,关于雨崩村是怎么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即使是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楚他们只会把自己从祖辈那里听来的故事再讲给子孙。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村里有一位老人总是到邻近的西当村去借粮,可是西当村的村民谁也不知道老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有好奇的村民便跟踪老人,却发现老人总是走着走着就不见了。后来,西当村的村民想出一个办法,他们在老人再来借粮时,借给了老人一口袋小米,并在口袋上扎了一个小洞。老人离开后,他们就顺着一路掉出的小米走去,发现了雨崩村。
  当他们走进这个村庄时,立即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村子坐落在神圣的梅里雪山脚下,典型的藏式建筑掩映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清澈明净的高山冰湖和壮观的瀑布点缀其间……那世外桃源般的景象,让人沉醉。
  神山、冰湖与神瀑
  奇石上的“古篆天书
  雨崩村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境内,是梅里雪山脚下一个仅有30多户人家的偏僻小村。
  要到达雨崩村,常规的路线是由西当村进入,但公路通到西当村就中断了,从西当村到雨崩村,所谓的“路”其实是朝圣者和马帮在原始森林中用双脚走出来的,不仅需徒步或骑马18公里,还要翻越3700米的垭口才能到达。在严寒的冬季,山路结冰,湿滑难行。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愿意历经艰辛来到这里,只为饱览那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
  雨崩村有上、下村之分,上村可以通往卡瓦格博,这也是许多人走进雨崩村最重要的原因。卡瓦格博是梅里雪山的主峰,也是云南省第一高峰,海拔6740米。早在1902年,英国登山队就首次挑战卡瓦格博,后来,日本、美国登山队也相继向卡瓦格博发起挑战,但结果都败下阵来。1991年,17名中日联合登山队员试图登顶,结果全部罹难,成为世界登山史上的第二大惨案。
  为什么卡瓦格博的海拔不及珠穆朗玛峰,但登顶难度却如此大?对此,地理学家的解释是:卡瓦格博峰的坡度陡、相对高差大,且这里的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极不稳定。不过,当地藏民更愿意相信这是神灵的旨意,是神灵不希望被打扰,而那些登山者的罹难,则是神灵对他们的惩罚。因为在藏传佛教里,卡瓦格博的山神是噶举派的保护神,卡瓦格博也因此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在藏民心目中有着至高神圣的地位。正是为了保护这座承载着藏民信仰的山峰,国家在2000年严令禁止攀登卡瓦格博,所以,卡瓦格博至今仍是一座处女峰。而雨崩村里如今也没有了登山者的身影,有的只是虔诚的朝圣者、执着的摄影师和旅行者,他们不畏艰难来到这里,只为一睹神山的真容。
  从雨崩村可以到达冰湖。冰湖位于梅里雪山的将军峰下,是由冰川融水形成的湖泊。从雨崩村徒步到冰湖,过程极其艰苦,因为路途遥远,往返大约需要7个小时,且道路狭窄,岔路极多,如果没有当地人作向导,很难顺利到达,而一路上升的海拔高度更是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不过,当历经艰辛到达冰湖后,眼前的奇景会让你疲惫顿消——冰湖呈现出一种深邃的蓝绿色彩,在雪山的映衬下,显得圣洁而庄严。
  
  除了神山和冰湖,雨崩村还有一道神瀑。神瀑位于梅里雪山吉娃仁安峰南侧,是一条自百米悬崖倾泻而下的瀑布,从雨崩下村可以到达。在藏传佛教的传说中,瀑布是山神从上天取回的圣水,神圣无比,神瀑之名也由此而来。在藏民心中,神瀑的地位极高,他们相信,但凡被神瀑之水从头淋到脚,不仅能洗清罪孽,还能祛病防灾、延年益寿。
  若要观神瀑,最好在春季和夏季前往,那时,冰雪消融,瀑布水流增大,呼啸着从悬崖上飞流直下,气势宏大、壮观。而秋冬季节,神瀑的水流较小,就像是从山上垂下的千丝万缕的线,十分柔美。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照射着瀑布,据说穿瀑而过的朝圣者还能看到彩虹——对虔诚的信徒而言,这或许是神瀑给他们最好的馈赠。
  在前往神瀑的沿途,还有许多罕见的景致,最著名的便是那块3米见方、花岗岩质地的漂砺石。由于受冰川侵蚀,在雨崩村有许多漂砺石,其大小和形态各异,但通往神瀑之路上的这块漂砺石极为特别。在这块石头的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串形似藏文字母的深黑色纹理,藏民将其称作“古篆天书”。他们认为,这些“文字”是神灵想要传递给人间的信息,即使无人能读懂,但向这块石头膜拜,就一定能得到神灵的护佑。
  阿南主的传奇故事
  村民共享绝美风景
  雨崩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外背包、探险、生态、宗教文化旅游兴起后,雨崩成为旅行者心生向往之地,旅游业也随之在这个小村兴盛起来。
  提到雨崩村的旅游业,不得不提到一个传奇人物:阿南主。阿南主是雨崩村的村民,年轻的时候,他是村里最优秀的猎手,但在一次打猎中误伤了村民,他自觉无颜面对此事,便走出村庄,在外漂泊了两年。这段特殊的经历使他成为雨崩村第一个见过世面的人,正因如此,他敏锐地发现了自己家乡所蕴含的商机,于是决定回到家乡创办客栈,接待从四面八方来到雨崩村朝圣者或旅行者。   在不通公路的小山村,想要建起一家让游客感到舒适的客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房子是最好解决的,从茂密的原始森林里砍伐合用的木材,请木匠搭建好就行,尽管这种木板房条件简陋,但至少能在寒冷的季节里遮风挡雨。用水问题也不难解决,雨崩村本身就水资源丰富,不远处就是奔流的澜沧江。而用电和取暖才是最大的问题。在阿南主刚刚建起客栈的时候,雨崩村还没有通电,客栈除了能提供住宿和简单的饮食,照明、充电、取暖、洗澡之类的服务都没有。为了能让自己的客栈在村里的生态旅游业中走到前面,阿南主靠人力和骡子,硬是将一个小水轮发电机从山外运了回来,于是他的客栈也就成了村里第一个,在很长时间里也是惟一能给手机和照相机充电,晚上能使用电热毯的客栈。热水问题则是通过太阳能热水器来解决的,不过由于天气阴晴不定,所以热水供应十分有限。
  阿南主的客栈名为“徒步者之家”,位于雨崩上村和下村之间,至今都是雨崩村最著名的客栈。因为成功的创业经历,阿南主还曾受大自然保护协会邀请,作为“照片之声”项目的藏族农民代表前往美国考察,他也成为德钦县第一位出国考察的农民。
  在徒步者之家建成后,许多村民都效仿阿南主而办起了客栈。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们遵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轮流接待来到村子的游客。因为在村民们看来,无论是雄伟挺拔的卡瓦格博,还是美丽的冰湖和神瀑,每一个能吸引游客的地方,都是村民所共有的,所以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收入也应该由村民共享。不过,游客也可以自主选择在哪家客栈住宿,但被选中的这家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轮住户相应的补偿。这种看似背离市场经济的原始化管理,使村民更加团结,更加和睦。
  
  路标垃圾筐和奇特的泡面屋
  兄弟共妻的传统风俗
  
  旅游业兴起了,朝圣者和旅行者给雨崩村带来的收入比农耕高出许多倍,但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前,进入雨崩村的路上没有垃圾筐,少数不自觉的旅行者乱扔垃圾,这导致当地政府不得不请人清理,用骡子将垃圾运出雨崩村。后来,政府在路上安放了垃圾筐,还按照距离雨崩村的远近编号。如今,垃圾筐已经成为进入雨崩村的路标,看一看垃圾筐的编号,就知道离村子还有多远。
  在通往雨崩村的路上,除了垃圾筐,还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地方——泡面屋。泡面屋并不是一家售卖泡面的商店,而是一个休息站。之所以取名为“泡面屋”,是因为休息站的部分墙面是用桶装泡面碗做成的。村民在用木材搭好休息站的基本框架后,就将人们吃完泡面后扔掉的碗收集起来,洗干净之后重叠在一起,串成帘子铺在墙面。这座独特的房屋,既巧妙地处理了游客们留下的垃圾,又节省了建筑材料,还意外地成为了一个极具特色的景点,可谓一举多得。
  泡面屋体现了雨崩村村民的纯朴、节俭与智慧。的确,尽管雨崩村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但当地村民至今都保持着纯朴的本性,不仅如此,他们在生活中还保留着一些传统风俗。例如为了尽可能减少用地,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这里没有“分家”的说法。女孩成年之后会出嫁,男孩则一直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不分土地,不分牲畜,共同劳动,互相照顾。所以,雨崩村的户头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多大变化。而按照当地习俗,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女主人,儿媳妇进门后,母亲就“退居二线”,不再以女主人的身份自居。不过,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哥哥娶妻后,成年的弟弟也可以将嫂子作为自己的妻子。至于后代的血脉到底属于哥哥还是弟弟,在村民看来并不重要,因为兄弟本来就血脉相连,后代自然也就血浓于水。所以,子女们会把生父及其兄弟都当作父亲,不分亲疏,和睦相处。
  由于长久以来的与世隔绝,雨崩村的传统风俗才延续下来,但这种隔绝也令这里相对落后,最突出的便是教育。目前,村里只有一所简陋的小学,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条件艰苦,学校一直没有正式编制的老师,给雨崩送来文明之光的,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轮流着默默地支撑着当地的教育事业,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也带来憧憬与希望。
其他文献
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必须掌握的四个基本技能之一,也是现行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英语的听、说、写技能的提高。在初中英语测试及其他种类英语考试中,英语阅读考查占着很高的分值。考查学生的英语阅读,其实就是测试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从初中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
邙山陵墓群972座大型封土墓中,有三分之二已损失殆尽,盗墓使得这座“东方金字塔”伤痕累累,外人形容其为“邙山之上,十墓九空”。  严重的污染让被赞为“拥有东方两河文明”的伊河面目全非,受不明原因的水污染,河上50多万条鱼突然死亡,还引发群众的“抢鱼大战”。  洛、涧二河承载着洛阳最辉煌的记忆,但现今,其河流的众多支流都已断流消失,二河的交界处甚至还被染成了血红色。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
漆线雕古称“妆佛”,原本是一门装饰佛像的技艺,后来转型为其他器物的装饰工艺,在荟萃了陶瓷、脱胎漆器和景泰蓝的精华之后,才形成了独特的“漆线雕”。在厦门,漆线雕大师蔡水况曾闭关10年,潜心探索古老的漆线雕与新时代的契合点,他不断创新,把这门技艺应用到蛋壳、瓷盘、瓷瓶上,让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获得了新生,还大放异彩。  唐朝时,闽南地区佛教盛行,人们尊佛敬佛,对佛像外观精致细腻的要求越来越高,于
西去的道路山高水长,那些行走的足迹,串起一个个地名,在深情的民歌里反复吟唱,浸透了血泪和心酸。在歧道地,人们把鞋一脱一扔,落地后鞋尖指向哪个岔口就走哪条路;府谷县的古城有一座庙,穿过它,从此故乡就是远方;杀虎口是许多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但过往者“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在最早唱响《走西口》民歌的河曲县,365盏河灯年复一年发出“魂兮归来”的呼唤,穿越了时空,至今依然在黄河的涛声里回荡……几百年后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七大湖,汉代时被称为“北海”,是苏武牧羊的苦寒之地。冬季的贝加尔湖极为寒冷,白雪皑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携同伴从南岸的小村利斯蒂扬卡出发,拉着雪橇重装穿越贝加尔湖,其间他差点身陷冰缝,而同伴也患上了雪盲症,在中途的奥利洪岛退出了穿越。但是,作者坚定信念,独自前行,尽管途中先后遭遇了野狼的骚扰、狂风的肆虐和冰裂缝暗藏的危险,最终还是成功地穿越了后半程360公里无人区,并
耳廓狐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狐狸,它们体型娇小,天生一副呆萌的样子,尖脸、大耳和大而黑的眼睛让人心生宠爱。  耳廓狐的大耳朵既是“散热器”,又是“高效雷达”,能敏锐地判断出猎物的具体位置,甚至还能分辨出猎物发出的声波的微弱差异。  耳廓狐凭借天赋卓绝的生存能力,成为沙漠中生活的强者,当地人将其视为沙漠的灵魂——“沙漠之狐”,是阿尔及利亚的国宝。  在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狐狸尼克的“儿子”Finnic
修道院时期的威默林庄园,依然十分正常,唯一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在修道院维持了近一个世纪而悄悄关闭后,庄园就变得怪异起来。  面对纷纷来客,威默林庄园也丝毫没有辜负灵异爱好者的期望,时不时会悄悄改变屋里的温度,传出奇怪的声音,在拐角处突然出现恐怖的幻影……  一位名叫“暮光之旅”的网友,声称自己拍到一个身材火辣的女人,穿着长礼服在大厅内四处游走的视频……  2010年9月,英国多家媒体大肆报道,位于朴
【摘要】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各国之间必然存在沟通与交流,因此翻译作为沟通工具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翻译人才在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现有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翻译人才的质量有待提高。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数量远远高于英语专业学生数量,因此要为国家培养所需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尤为重
蚶江镇位于福建石狮市北部、泉州湾东南岸,宋元时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门户,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  每年端午,蚶江会举行热闹非凡的“海上泼水节”,人们在船上用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以祈福消灾。  蚶江是“中国灯谜艺术之乡”,这里人人都爱猜灯谜;也是南音的发源地,听南音、唱南音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福建石狮市蚶江镇位于石狮市北部、泉州湾东南岸,拥有悠久的历史:宋元时期
山西芮城县素有“文物之乡”的美誉,但或许因为太多“名声显赫”的古物出现在同一个地方,本文的主角广仁王庙,在很长的时间里渺不可闻……  1952年,国内开始了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工作队在山西芮城县发现一座庞大的宫殿,名叫“永乐宫遗址”。在宫殿内,保存着960平方米的完整元代道教壁画。此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全国轰动。专家们蜂拥而至,人多时连周边的村庄也住满了外来人。  在永乐宫遗址旁,有一座古老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