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团办学思想引领下探索幼小衔接教育活动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x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团化办学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名校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北京小学始终坚守基础教育本真和凸显儿童生活价值的办学境界,也深深影响着幼儿园教育,引领幼小衔接课程开发的方向。
  1.设计“坚守基础教育本真”的幼儿活动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更应该做好奠基工程。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即人生奠基,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和习惯,包括健康体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从幼儿园的发展需要出发开展相关活动。
  重视阅读活动。为了孩子能够适应未来小学生活,培养孩子倾听、表达、阅读等能力,幼儿园教师有意识地多与幼儿进行交流沟通,并鼓励幼儿多读书,与书交朋友。幼儿园建立有班级图书角、公用阅读室、亲子阅读区,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目前,孩子们不仅喜欢阅读,还能尝试着将自己读过的故事创编成儿童剧。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利用废旧物自己制作道具、编台词……大家一起协商、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最后在幼儿园大舞台上分享。在图书阅读中孩子们不仅懂得了做人、做事、生活的道理,在儿童剧表演中更学会了创造,培养了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艺术表现能力,这也正是未来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2.开发“凸显儿童生活价值”的主题课程
  秉承总校凸显儿童生活价值的办学境界,幼儿园注重为幼儿开展丰富的课程活动:我们借助生活课程拓展丰富的教育内容;借助节日课程挖掘蕴含的教育价值;借助社会实践课程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见识和能力,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针对即将走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
  认识了解小学,激发入学愿望。班级中通过开展“我要上学了”“做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了解的学校”等主题课程,强化幼儿即将上学的思想意识。把小学教师和学生请进幼儿园给孩子介绍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幼儿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认识小学。带领孩子们走进小学校园进行全方位的参观,感受幼儿园和学校在学习方式、作息制度、学习环境、师生关系等方面的不同,让幼儿先从心理上得到认可和接受,今后能快速地适应未来学校的环境。
  我们突破了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幼儿园单方面向学校靠拢的现状,改为双向主动性。幼儿园作为北京小学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可与集团内多所小学校进行双向衔接。我们先后与广外分校、红山分校分别进行了幼小衔接实践探索活动,所有体验活动激发了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孩子们纷纷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一幅幅主题为“我眼中的小学校”“未来小学生活的畅想”绘画作品展现出来,表达了孩子对入小学的美好期盼。
  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多种能力。培养主动性、独立性。教师鼓励幼儿主动去探索、尝试、发现,尽可能的给幼儿提供自主选择、自主计划、自主决定、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条件,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能充满自信地去面对未来小学的生活和学习。
  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结合认识时钟,让幼儿将一日生活作息内容与时间相对应,即:让幼儿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并自觉去做;培养幼儿自理、自觉的能力,逐渐减少成人的直接提醒和照顾。其次,教师还通过“五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的体验活动,让幼儿领会抓紧时间做事的意义,还通过“课间十分钟”的讨论和体验活动,让幼儿学着自己分配和利用时间,以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我们让幼儿尝试做事、照顾自己。组织幼儿开展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活动。除了在园内让幼儿自己穿脱衣服、管理衣物、自己收拾图书、玩具、擦桌椅、积极参加值日生活动外,还要求家长配合在家庭中多给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如:让幼儿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自己收拾玩具、学具,整理书包等,增加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
  此外,我们还让幼儿改变以往用水杯接水的常规要求,每天使用自带水壶,随渴、随喝、随接,培养幼儿自主饮水、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帮助幼儿入小学后很快适应集体生活。
  与集团成员校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幼小衔接工作
  同为集团成员校的红山分校与幼儿园同在一个小区内,均属小区配套教育设施,有着共同的受教育群体。小区业主子女从幼儿园毕业后大多会进入红山分校就读,在幼小衔接方面不仅有研究价值,更有着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我们可以更密切、更深入、更直接的探讨幼小衔接问题,这也是集团化办学的一大优势。
  幼儿园与学校会定期开展互访和研讨活动,学校的教师们多次走进幼儿园、走进班级感受幼儿园丰富多彩的室内外环境和富有童真童趣的园所氛围;红山分校和幼儿园的教师们一起就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专题交流,围绕幼儿园常规培养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小学课堂常规的具体要求、幼儿园如何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大班幼儿的生活状态、作息时间、身心发展规律、入小学所应具备的能力等话题进行充分的探讨……通过这样的交流,双方对相互的工作有了更具体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更加清晰自己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
  幼儿园积极配合红山分校开展“以养成教育和思维训练为突破口有效对接幼小教育”的课题研究,教师有意识地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和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注重在生活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从爱看图书、注意力集中听讲、认真仔细做事有条不紊、正确的坐姿、握笔等习惯进行培养,坚持一贯性、一致性、规范性的要求,使幼儿形成动力定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其次,在游戏中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教师尽可能多的让幼儿置身游戏之中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并引导幼儿细致的观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的智力处于最佳状态。
  如大班老师设计的“一站到底”纸牌游戏,以闯关的形式吸引孩子解决“纸牌王国”里每道关卡所遇到的困难,帮助孩子由易到难探究纸牌搭建的方法,在搭建纸牌的过程中,孩子需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勇敢实践、细心操作,遇到困难时还要分析原因、总结梳理,并通过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态度、专注、坚持、不气馁、勇敢、自信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也在此形成,拥有这些品质可以使幼儿能够充满信心、自如地去面对未来小学的学习任务。
  可以说,幼小衔接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发挥集团优势,探索更为适合的衔接教育仍是我们的课题,在教育集团中我们将继续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探索帮助幼儿在意识、规则、习惯、品质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平稳的过渡。
其他文献
2013年对二附中而言,是重要而又意义非凡的年度,这一年二附中迎来了60周年华诞。回顾这60年,可以肯定地说,虽然历经时代的变革,但是我们所秉承的二附中的优良传统一直都是与时具进的。今年,我校召开了第二届校友大会。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35279位校友秉着饮水思源及爱我二附的精神,克尽己任,无私地为母校的发展做着贡献。下面是我们选录的几段各个时期校友们的心语。  王永宽校友:母校成立于1953年9月
在学校“发现教育”课程体系中,学思维课程是班本课程。我们组织同年级组的教师成立班本课程研发小组,共同构思、挖掘符合班级师生特点的内容与活动,与学科实践活动进行整合,编写了《学思维班本课程实施活动手册》,由班主任引领,在班级当中进行发展性应用,从而有效构建班本课程体系,实现了思维课程班本化。  在班级学思维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采取共同提问、解问的方法,激活思维、发展思维。上课前,共同研讨、思考设计问题
多年来,史家胡同小学十分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在过去的学区化建设中,已基本形成“1 1 11”和“2 2 2”的良好发展格局。自2014年年初以来,在从“学区化”向“学区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又全面启动了涵盖“入盟入带一贯制”多项改革任务的史家学区建设工作,在与史家七条小学深度联盟的基础上,新增深度联盟校——史家小学分校、西总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史家实验学校(原曙光小学),以及优质
2008年6月,“巨人杯”首届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创办,初赛就一举突破8万人;2009年10月,“巨人杯”第二届大赛立意更新、题目更活、声势更大,初赛26万人、复赛8千人,北京100所学校荣获组织奖。2010年6月,大赛冠名“叶圣陶杯”(以下简称“叶杯赛”)在京启动。  “叶杯赛”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巨人教育集团全公益承办,并得到了北京市教育学
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在指导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继2015年北京高考“大变脸”之后,2016年的北京高考又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哪些启示?本刊分别邀请各学科的教研员对今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议。
北京师大附中全面建设体现“全人格教育”特色的初高中课程,一方面努力突出课程的全面性、兴趣性和实践性,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另一方面,依据初高中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力求课程和教学保持连贯性且突出学段性,从强调共同基础到实现差异发展,从激发浅表兴趣到培养深层志趣,从丰富情感体验到提升核心能力,努力实现六年一贯的“全人格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阶段:“雏鹰”奠基,“实趣”升能  1.构建
“强化”是行为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相依性原理,简单讲,就是如果行为受到奖励或强化,它就有可能再次发生。同样,如果某一反应的后果受到抵制或排斥,则该反应就不大可能再次发生。将这一原理应用到课堂管理中,可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增强反应——正强化  正强化指相依于某一反应的强化物(满意刺激)导致了该反应的增强。比如,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品学
2014年,首都基础教育绘制了一幅幅以公平、优质、均衡为特征的“北京教育新地图”。2015年,服务学生,让学生更多享受优质教育的“实际获得”,将成为“北京教育新地图”的主题。  横向联合,放大优质资源效应  2015年“北京教育新地图”的首要特点,是坚持“存量盘活,增量推进”发展。  抱团发展,优质教育资源重组扩大  东城区今年新建9对深度联盟学校,将继续探索联盟一体化下的学校管理及中小衔接对口直
此前20年,国学教育的主体主要在民间,方法尚未完善,体系尚未形成。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核心部分的国学教育,正在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部分之一。从中考、高考到素质教育,国学的比重正在加大。国学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必须要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具体来说,学校对国学教育主要有以下需求:要与教育体制相融合,而不能冲突;要与西学课程相交流,而不能隔阂;要让教师和学生减负,而不能加课;要让学生学
在经过系列调研及深入发掘学校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将门头沟地域资源优势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有机结合,提炼出“山谷文化”的学校文化特色。  “山谷相生、自然天成”的理念文化  “山谷相生”蕴含着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山与谷相生相依;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师生在学习自然的过程中了解自我、了解社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校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共同体,互助共进,教学相长。  “自然天成”既是顺应教育的自然规律,充分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