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共同·实趣”到“个性·魅力”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ca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师大附中全面建设体现“全人格教育”特色的初高中课程,一方面努力突出课程的全面性、兴趣性和实践性,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另一方面,依据初高中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力求课程和教学保持连贯性且突出学段性,从强调共同基础到实现差异发展,从激发浅表兴趣到培养深层志趣,从丰富情感体验到提升核心能力,努力实现六年一贯的“全人格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阶段:“雏鹰”奠基,“实趣”升能
  1.构建“雏鹰” 课程模型
  “雏鹰”初出茅庐、蓄势待发,代表着刚刚脱离幼稚儿童期,正迈入蓬勃生长期的初中生,初中阶段正是他们展翅高飞前的关键学习期。师大附中初中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奠定宽厚基础,促进全面发展,期望他们厚积薄发,在未来能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雏鹰”课程体系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代表四类课程。
  头部——人格塑造类课程。
  人格塑造类课程属于校本德育课程,“头部”主管定位,这类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诚实正直、独立自信、尊重他人、追求卓越、坚持真理、团结合作、关心环境、好奇创新等良好品格,为学生未来发展把控方向。
  躯干——学科基础类课程。
  学科基础类课程涵盖了国家课程中所有学科的课程。“躯干”是雏鹰躯体的主要部分,代表着初中课程结构中的主体。这类课程主要依据国家课标开展校本化实施,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的、坚实的学科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尾翼——自主发展类课程。
  自主发展类课程是学校开发的校本必修课程。“尾翼”主管自我调节,这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身心特点,加强自我调控,培养主观能动性,促进自主发展。尤其在学习方面,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即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我监控计划的实施,反思思维过程,运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不断达成目标。这类课程包括“成长树”心理课程、“太阳雨”青春期教育课程、自主学习课(元认知与学习策略)、学科学法指导课(语数外物化)、职业体验课等。
  两翼——实践活动类课程。
  这类课程是学校开发的校本特色课程,充分体现“全人格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两翼”是雏鹰的动力之源,一对宽大均衡的两翼是未来能否成功起飞、能否飞得更稳的保证。这类课程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体验、激发情感;调动思维,提升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这类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各学科实践活动、科技节与人文节活动、综合社会性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从内容上分为偏文、偏理两部分,分别有平衡的两翼代表,意味着科学与人文并重,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2.创建“实趣”课堂
  在“全人格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初中阶段学情特点,我们提出以“实趣”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实”的课堂,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充实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开展实践活动,落实教学效果;“趣”的课堂,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情趣和形成稳定志趣。在总体定位之上,各学科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分别确定学科课堂主题。
  基于“实趣”理念,初中课堂倡导创设各种体验情境,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模拟情境等。同时,学校提供各种学科实践机会,如语文的朗诵、话剧表演、对联、猜谜等游戏,英语的配音、演唱英文歌,数学的打折、理财活动,理化生的各种探究性实验以及小制作(细胞模型、净水器)、政治的模拟法庭、历史的故事演讲等,完善发展个体兴趣。总结出以情境创设、意义建构、实践体验、策略指导为取向的四种教学模式。
  高中阶段:“金字塔”促个性,“魅力”显特色
  1.构建“金字塔”课程模型
  “金字塔”呈现坚固性和层次性,代表学校的高中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打造坚实的共同基础,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而且要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发展方向,学有所长,促进个性发展,实现高中教育的多样化与差异化发展。“金字塔”课程模型由自下而上的三层结构组成,分别代表三类课程。
  基底——人生基石课程“求同存异”。
  所谓“求同”是指追求共同基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类课程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国家必修课程,以及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及德育活动。所谓“存异”是指在课程实施时要兼顾学生不同发展方向及水平差异。学校高中分为高考班和国际班,分别为“国内升学”和“国外升学”两个大方向,国内升学又分为“文科班”和“理科班”,因此同样一门课程,我们会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版本。每一类发展方向又依据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各学科课程形成了适合各类各层学生的学习版本。
  中层——个性发展课程“学有所长”。
  这类课程是基石课程的延伸、拓宽和综合,同样面向全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其个性特长。学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中人的八种智能,并结合目前我国大学专业分类,将个性发展课程划分为语言文学、数理科学、历史文化、经济、健身技能、艺术技能、信息科技技术,以及德育的人格塑造类八个领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达80余门。
  顶端——拔尖创新课程“追求卓越”。
  这类课程是面向部分极具潜力、志向远大的特色学生开设的,属于专修课程,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各领域杰出人才奠定基础,主要面向“钱学森班”“国际班”“特长生(科技、体育、艺术)”开设。这类课程注重“学科学术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国际化”“领导力与合作精神”四个卓越特质的培养。
  2.创建“魅力”课堂
  “魅力”课堂是全人格理念在高中课堂教学的体现。魅力课堂,简言之,就是课堂具有吸引力,是教师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习主体学生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影响力,是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学会的影响力。魅力课堂应该使学生感到愉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激发其求索探究的欲望。
  “魅力”课堂既要展示学科魅力,即本学科拥有的独特的学科价值、学科思想、学科规律、学科思维特质,又要展示教师魅力,即教师的人格、学识、教育智慧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还要营造课堂文化魅力,即体现以爱为灵魂,包含和谐、平等、尊重、开放、合作的理念。具体地说,魅力课堂要以自然社会之“奇”吸引学生,以逻辑思维之“妙”吸引学生,以课堂生成的情感体验之“真”吸引学生,以学习探究中克服困难之“乐”吸引学生,由此焕发学习者极大的学习热情,激活群体思维,在生生、师生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充分彰显群体特色和个性特点。
  基于“魅力”理念,高中课堂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进程、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等,释放更多的时空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堂教学,创造出更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的、探索的学习环境。各学科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各美其美。
其他文献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其中确实很难看出德育的内容。但音乐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三维目标的排序中位于第一位,且具体描述中,非常明确地概括出音乐学科的德育研究范畴,包括: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陶冶高尚情操、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
为了深入了解“内高班”的发展历程、办学情况、教育特色和办学效果,2017年夏,北京教育杂志社的编辑们兵分三路,分别跟随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北京市第九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的“内高班”家访团赴新疆采访,一路走过了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博乐、喀什,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收获了一路感慨,一路感动。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内高班”的发展风貌,我们分两期报道“内高班”的办学情况。上期,我们报道
星空广袤而深邃,似乎触手可及,却又遥远而美好,引人遐想,就如同人的梦想。我们常常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来形容追梦的旅程,可是在分司厅小学,“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可是真真正正的事情,不信你看我们的科技教室,看我们的金帆话剧团排练大厅……  让“小花”尽情绽放  在分司厅小学,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透过科技教室里的那个“大家伙”——天文望远镜,看到月球的环形山,看到大熊座、仙后座……这座天文望远镜是学校
北京市育英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化的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课程是教育的心脏,课程文化就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为此,我们结合学校小初高一体化的优势,积极开展具有育英特色的课程建设。  在一体化的美术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的课程存在许多问题:如中小学美术教材不配套,中小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缺乏衔接,甚至有些内容重复;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对自己所教的年级以外的教材内容不太熟悉;美术课
一直以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秉承“求真、崇善、唯美”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大写的人”的育人目标,整体规划建设与育人目标和教育理念相统一的“真善美”交融的小初高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实践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要特色的五大品牌特色课程群,在保证课程内容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满足了学生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的需求。  语文
2013年对二附中而言,是重要而又意义非凡的年度,这一年二附中迎来了60周年华诞。回顾这60年,可以肯定地说,虽然历经时代的变革,但是我们所秉承的二附中的优良传统一直都是与时具进的。今年,我校召开了第二届校友大会。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35279位校友秉着饮水思源及爱我二附的精神,克尽己任,无私地为母校的发展做着贡献。下面是我们选录的几段各个时期校友们的心语。  王永宽校友:母校成立于1953年9月
在学校“发现教育”课程体系中,学思维课程是班本课程。我们组织同年级组的教师成立班本课程研发小组,共同构思、挖掘符合班级师生特点的内容与活动,与学科实践活动进行整合,编写了《学思维班本课程实施活动手册》,由班主任引领,在班级当中进行发展性应用,从而有效构建班本课程体系,实现了思维课程班本化。  在班级学思维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采取共同提问、解问的方法,激活思维、发展思维。上课前,共同研讨、思考设计问题
多年来,史家胡同小学十分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在过去的学区化建设中,已基本形成“1 1 11”和“2 2 2”的良好发展格局。自2014年年初以来,在从“学区化”向“学区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又全面启动了涵盖“入盟入带一贯制”多项改革任务的史家学区建设工作,在与史家七条小学深度联盟的基础上,新增深度联盟校——史家小学分校、西总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史家实验学校(原曙光小学),以及优质
2008年6月,“巨人杯”首届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创办,初赛就一举突破8万人;2009年10月,“巨人杯”第二届大赛立意更新、题目更活、声势更大,初赛26万人、复赛8千人,北京100所学校荣获组织奖。2010年6月,大赛冠名“叶圣陶杯”(以下简称“叶杯赛”)在京启动。  “叶杯赛”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巨人教育集团全公益承办,并得到了北京市教育学
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在指导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继2015年北京高考“大变脸”之后,2016年的北京高考又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哪些启示?本刊分别邀请各学科的教研员对今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