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香港的不解之缘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pei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是与邓小平这个伟大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革命年代的有缘无缘: 有缘几度踏上香港土地,但与中国行使主权无缘
  1920年9月,邓小平在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途中,第一次经过香港。1929年至1931年,邓小平因从事革命活动,在往返苏区和上海时,曾四次到过香港。后来,邓小平再也没有踏上香港这块土地。
  1929年,邓小平化名邓斌,带着党的“六大”决议案,秘密从上海经香港,取道越南来到广西。中央特科的龚饮冰随行,负责机要联络工作。途经香港时,邓小平听取了广东省军委书记聂荣臻关于广西情况的介绍,对广西地区党组织的情况和广西的政治局势,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邓小平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到广西对俞作柏、李明瑞等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同时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领导广西党的全面工作。
  在革命年代,邓小平虽然有缘几度踏上香港土地,但与中国行使主权无缘,因为早在邓小平出生以前,香港就处在了英国的统治下,当邓小平踏上香港土地时,香港问题解决的条件还远远不具备。
  
  改革时期的情缘: 多次表示希望活到1997年,到回归祖国的香港土地上去走走看看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正是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引下,香港问题才得以成功解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晚年的邓小平,曾多次深情地表示希望活到1997年,到回归祖国的香港土地上去走走看看。
  1987年9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冢本三郎率领的日本民社党第八次访华团时说:“这些年来,我尽量少做事情。没有其他理由,只想多活几年。我只追求两个目标,一个是在本世纪末中国实现小康社会;另一个就是我要活到一九九七年七月,到香港做一次旅行。那时我以退休后的身份去,只能说是旅行。”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时说:“人总是要死的。哪一天我不在了,好像中国就丢了灵魂,这种看法不好。我在有生之年还可以做一些事,但希望自己从政治舞台上慢慢地消失。我的最大愿望是活到一九九七年,因为那时将收回香港,我还想去那里看看。”
  1990年1月18日,已经退休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香港知名人士李嘉诚。他们对话的一部分如下:
  李嘉诚:你身体还非常好。
  邓小平:毕竟是过了八十五了,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李嘉诚:希望你创造一个记录。
  邓小平:我自己是争取活到1997年。
  李嘉诚:我敢买保险,你能超过这个。
  邓小平:不容易,一年比一年困难了(笑声)。
  李嘉诚:希望你能到香港来看看。
  ?? 邓小平:我活到1997年,就是要中国收回香港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下。
  李嘉诚:一定会的。
  1990年7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加拿大前总理皮埃尔·特鲁多时又说:“我的目标是活到一九九七年。我想到自己的国土香港去走走,哪怕一个小时,证明‘一国两制’可以行得通。”
  
  88岁的眼缘: 在深圳眺望香港
  1992年初,88高龄的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从而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1月19日,邓小平抵达深圳,到住地后即提出要出去看看。他在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等陪同下参观深圳市容。邓小平在参观时说:“8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当时要搞几个特区,你们深圳靠近香港,珠海靠近澳门,厦门靠近台湾,汕头是侨乡,也是靠近台湾,所以先在你们这些地方搞特区。不搞改革开放,现代化不知要等到哪一年才实现。”随后,邓小平到皇岗口岸视察,站在深圳河大桥桥头,眺望对面的香港。面对近在咫尺的香港,老人家一定有几多感慨。
  
  逝世前后的有缘无缘: 有缘活到1997年,无缘等到香港回归,夫人代替实现遗愿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退休以后对生死问题是很看得开的。1992年7月12日,邓小平在住地同前来探望的弟弟邓垦谈话时说:“我哪天去,哪天走,不关紧要。自然规律违背不得,你们要想透这个问题。邓大姐没有痛苦的过去(指邓颖超逝世——笔者注),是幸福的。”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同邓垦谈话时又说:“我退休是党中央全会认可和批准的。我的意思是建立退休制度。没有退休制度,我们的事业难以为继。长久下去,会背起一个大包袱,一堆老人。不仅是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活力没有了,战斗力没有了。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我算是比较活泼的人,不走死路的人,但毕竟年龄到这个时候了,没有精力搞了。我在旁边看到成功,在旁边鼓掌,不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嘛!”
  1996年12月12日,邓小平因患病住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997年2月初,在春节前夕,邓小平在医院会见了前来看望的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在谈话中,请江泽民等转达他对全国各族人民的节日祝贺,并希望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今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召开党的十五大这两件大事办好。2月15日,邓小平夫人卓琳暨子女邓林、邓朴方、邓楠、邓榕、邓质方在致江泽民并党中央的信中说:“小平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向来达观,关于他的后事,近年来曾对我们多有交代。”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这时距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只还有四个多月的时间了。
  1997年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江泽民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历史将会记住提出“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邓小平同志。我们正是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指明的方向,通过外交谈判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终于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交接仪式特邀邓小平夫人卓琳出席,她代替邓小平实现了遗愿。
  (摘自《团结报》)
其他文献
记得家乡法宝寺的卧佛殿,有一匾额,上书四字:生平淡心。亦可倒读为:心淡平生,颇具禅理。  平淡,是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平淡就是将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关在窗外,清高自在,远离凡尘,让自己的心灵能保持宁静与自然,宁静如同一池秋水,自然就像远古的山,像涉远的水,像星辰,像一切就有历史的事物。  平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古人云“淡泊明志”。明志方能淡泊,淡泊就是能够直面高处不胜寒的淡然。他们对阅读人生、对体
期刊
“各位老幼请哑静,打段快板大家听;快板打得劈雳叭,听我来说老年法。”“贯彻实施老年法,孝亲敬老不违法;家庭和睦皆是宝,敬老养老最融洽。”  走进兴义市下午屯办事处耳寨村的老年活动中心,村里的老年人或唱歌或跳舞或在拉家常,构成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耳寨村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城南5公里处的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风景区的腹地。耳寨村有5个村民组2061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345人,占村总人口的16.
期刊
结婚十多年来,我与婆婆的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姐妹们向我取经,我便把 “秘诀”告诉她们:满足婆婆的虚荣心。   我婆婆是个好强的人,常喜欢在外人面前“显摆”。凡是家里有好事或喜事,婆婆都不忘在外人面前炫耀说她功不可没。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客人一进门就当着我们一家的面不停地夸奖我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婆婆一听,马上接过话头说道:“我孙子的学习成绩好,那是我教导有方!”虽然婆婆平时并不太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期刊
紫云与我早年是同学,是战友,是同事,晚年又是诗友。数十年相处甚好,可以说我们既是为党为国忠贞不移的同志,又是患难之交同舟共济的兄弟。  在旧社会,我和紫云都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因为家境贫寒,我们只得去县立师范学校读书,免交学杂费、伙食费。我和他同学3年,他是我的学长,比我高一年级。在课余时多有交往,运动健身、谈天论地。记得1949年5月余干县城解放,他首先到我家通报信息,说衙门前张贴有布告,赣东
期刊
1950年冬,一支数百人的土改大军开赴开阳县进行“五大任务”(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和土地改革。参谋班直属分区司令部,由李正荣主任、候金涛科长带领驻扎双流区。   双流人民生活十分清苦,住土墙茅屋,吃洋芋苦荞,穿襟挂柳,十几岁的孩童光着身子。食盐当时是最稀贵的,一块盐巴放在辣子水里打个滚便捞起来又吊在灶头上炕干。双流到处一派凄凉。目睹刚从旧社会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还被贫困羁绊的开阳县双流区
期刊
隔壁王大妈是出了名的“爱干净”。对自家的屋子,一天一小扫,三天一大扫,整天不停地擦、洗。洗衣服、床单、被罩、枕巾;擦门、窗、灯泡、橱柜、桌椅,地板更是擦得能照进人。有人到她家串门,人刚走她就将地板擦上一遍;要是有谁坐了她的床,她更要马上把床单洗一遍。人们笑称王大妈家的苍蝇都是瘸子,那是因为落在她家的桌子上劈了腿。老姐妹见了面,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累着呢!”   家是自己呆的地方,自己看得过去、
期刊
谁也没想到,我这个76岁的老人居然学会了使用电脑。   在学用电脑之前,我处处感到与现社会的格格不入。用手机不会发短信,不敢到银行自动取款机上取款,凡出现有洋背景的名词,总是一筹莫展。特别是数码相机,摸都不敢摸,虽然搞了50多年摄影,好像突然间又不懂摄影了。许多年青人向我请教,我只好红着脸说:“对不起,我不会”。   能不能通过学习新科技知识改变这种状况?心里想学,可总顾虑年纪大、记忆力差,怕学不
期刊
爸在阳台上种了三株水稻,引得对面楼层的老太太隔着阳台看风景。   爸每天去阳台看他的三株水稻时,对面楼层老太太就在自家的阳台上看我爸。开始爸并不知道,直到有一天,老太太忍不住隔着阳台朝我爸喊话:“您家蛮有意思呢,别人都是养花种草,您家却种稻谷,是不是家里缺粮食呀?”老太太和我爸开起了玩笑。爸一抬头瞧见对面楼阳台上一位面色红润颇具富态的老太太跟自己说话,顿时受宠若惊。爸说:“花花草草我侍候不来,种了
期刊
父亲给我写信已经有十五个年头了,即使在手机和网络都如此发达的今天,父亲对于写信仍然是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十五年前的那个夏天,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像仙鹤一样飞进了我家的黄土泥屋。平素一向稳重的父亲像喝醉酒似的,逢人便笑、逢人便讲:“儿子考上大学了,看,录取通知书都来了。”本来,父亲说好要亲自送我到学校的,可是,临行前因为钱不凑手,父亲不得不改变主意。临走的那天,我坐在公共汽车上,父亲像做了错事的孩
期刊
“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我国西北大漠边关——嘉峪关门前有棵大树胡杨树,树旁有一块石碑,近代史上著名军事人物左宗棠所写的这首诗便是刻在这块碑上的。吟此诗,赏此景,你心中定会泛起对历史的钩沉,生出许多感慨与联想……  嘉峪关位于我国西北明珠嘉峪关市5公里外。万里长城八大关,最东边头是山海关,西边头便是嘉峪关。关的北面是黑山,南面是祁连山,延绵数百公里,山顶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