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观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看法或观点。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从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观现状来看,进一步加强教师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观;大学生;教育;科学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当代,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
一、对高校教师开展马克主义观教育的意义
当前,在高校教师中开展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是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特殊环境下,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视野比较开阔,兴趣比较广泛,个性比较张扬,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由于年纪和社会阅历较浅,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当今社会,特别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潮和消极价值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学习和就业压力,从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缺乏,甚至产生各种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同时,作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更加有效地发挥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教育部从2009年就开始专门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高校师生思想实际,围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开展研究,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宣传。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也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提出的新的使命和任务。因此,明确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独特作用,全面加强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信仰教育,既是高校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时代要求,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
二、高校教师马克主义观研究现状
从党的十七大召开至今,关于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比较多。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介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方法以及存在问题的认知和个别分析层面,真正对高校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其成果并不丰硕,有待于全社会更为深刻、更为广泛地研究和关注。
二是针对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相对薄弱。尽管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重大课题,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但是关于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比较少。因此,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便显得异常迫切。
三是真正从高校自身所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出发,来探讨和研究教师马克思主义观问题,目前这方面的深层次研究成果较少。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怎样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办学中的指导地位,怎样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去诠释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怎样建设和完善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怎样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这既是高校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发挥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当代中国,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传播手段多样化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任务,需要一批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队伍。让高校教师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小林.“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2009(2).
[2]曲烽.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0,4.
[3]王向阳,徐建龙.“青马工程”: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3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观;大学生;教育;科学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当代,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
一、对高校教师开展马克主义观教育的意义
当前,在高校教师中开展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是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特殊环境下,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视野比较开阔,兴趣比较广泛,个性比较张扬,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由于年纪和社会阅历较浅,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当今社会,特别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潮和消极价值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学习和就业压力,从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缺乏,甚至产生各种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同时,作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更加有效地发挥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教育部从2009年就开始专门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高校师生思想实际,围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开展研究,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宣传。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也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提出的新的使命和任务。因此,明确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独特作用,全面加强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信仰教育,既是高校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时代要求,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
二、高校教师马克主义观研究现状
从党的十七大召开至今,关于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比较多。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介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方法以及存在问题的认知和个别分析层面,真正对高校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其成果并不丰硕,有待于全社会更为深刻、更为广泛地研究和关注。
二是针对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相对薄弱。尽管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重大课题,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但是关于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比较少。因此,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便显得异常迫切。
三是真正从高校自身所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出发,来探讨和研究教师马克思主义观问题,目前这方面的深层次研究成果较少。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怎样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办学中的指导地位,怎样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去诠释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怎样建设和完善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怎样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这既是高校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发挥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当代中国,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传播手段多样化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任务,需要一批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队伍。让高校教师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小林.“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2009(2).
[2]曲烽.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0,4.
[3]王向阳,徐建龙.“青马工程”: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