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家文化孕育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时至今日,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与文化教育等方面仍然需要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浇灌与熏陶。实践经验证明,只有以儒家“仁爱”的伦理思想为根基,高校的德育才能彰显出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才能不断丰富和印证教育的主导性与科学性,进而保障高校德育的有效开展。因此,以儒家的“仁爱”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已然成为高校德育的理论指南。只有将高校德育与儒家“仁爱”思想相结合,才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
【关键词】“仁爱”思想;路径;现实价值
一、儒家文化概述
儒家文化起源于先秦,是以儒家、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流派,是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脉络积累和流传下来的,至今对当代生活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它以物化和精神两种形式存在:物化方面包括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精神方面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形式。儒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它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道德规范、人生理想、政治、哲学、宗教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也是颇为深刻的。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首先提出“仁”的思想,后来为历代儒家学者所接受并传承,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被“打倒孔家店”的呼声所淹没,新中国建立以后,没有很好地挖掘它的当代价值。而今天反观历史,重新审视“仁”的意义,尤其是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为当代高德育服务,是值得重视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结合的路径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以个体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培养为主线,强调情感育人的作用,有助于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侧重德育的文化内涵,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人格独立;树立大学生的礼制观念,优化其人际交往;塑造大学生的君子风范,培养其自律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储备具有高尚品质的中坚力量。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结合的方式主要表现为:
第一,引入儒家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成效。儒家的教育思想突出表现为因材施教,同时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高校德育面对的是个性心理与心智发展程度千差万别的客体,更需要因材施教。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情商、兴趣和个性,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也要注重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身教重于言传,教育主体要德才兼备,在具备专业的知识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重视教育的示范作用,做到“慎独”与“内省”。还要做到教学相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主体不能局限与书本知识的汲取与传授,还要发现学生的优点与发展潜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第二,塑造“仁爱”的理想人格,实现教育目标。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追求真理和坚定人生目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实现人生价值应以推崇人的道德品质为先,淡化物欲,以大体为重。在现代德育中,我们应继续弘扬爱国、爱民的思想,完善自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面对国内外多种价值思潮的影响与冲击,“仁爱”思想是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品格的思想基础。加大“仁爱” 思想宣传教育与教育的融合力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大学生具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气节和道德情操,使之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三、儒家“仁爱”思想对高校德育的现实价值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智慧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源泉。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儒家“仁爱”思想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坚定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塑造大学生利他的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有利于高校德育内容的完善。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超越,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兼具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儒家“仁爱”思想为高校德育的内容注入了丰富的内涵,让大学生从情感养成角度达到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接受,从而更加严格的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不仅要在内容上顺应时代的潮流,还要完美的诠释儒家“仁爱”思想中的有益内容,才能完善高校德育的内容体系。比如,儒家“仁爱”思想提倡诚信教育,教育人们要言必信、行必果。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可以扩展到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与信任等方面品质的培养,真正做到汲取儒家“仁爱”思想中的精髓。
第二,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儒家“仁爱”思想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源泉与精神动力,高校德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其完善的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所有的教育工作都要以人为核心,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吸收与弘扬,并且进行理性的转化。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理念的转换,工作的内容的充实,工作模式的构建,工作环境的塑造,都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在需求与精神渴望,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始终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教育理念的超越。
第三,提有利于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胡锦涛同志指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发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注重提高教师素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高校德育过程本身而言,施教主体的人格品质与内在修养会深深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与性格的养成。高校德育的施教主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与人之为人的意义。因此,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与社会评价,更加会影响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高校教师作为智慧的代表,理想人格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完善。儒家“仁爱”思想具体到教育工作者身上就是,作为教师要关心自己的学生,传授有益的人生哲学,体察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施教主体对大学生的人生指引作用。
四、结论
高校德育不能缺少传统文化的推动,儒家“仁爱”思想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与人文底蕴为解决高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解决路径,即“仁爱与信任”。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的融合将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中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最终形成体系完善的高校德育模式。总而言之,儒家的“仁爱”等伦理思想对于中国现代高校德育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德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汪泽青、庆格乐.儒家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郭明霞.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研究[J].社科纵横,2006(3).
[5]程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4).
【关键词】“仁爱”思想;路径;现实价值
一、儒家文化概述
儒家文化起源于先秦,是以儒家、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流派,是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脉络积累和流传下来的,至今对当代生活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它以物化和精神两种形式存在:物化方面包括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精神方面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形式。儒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它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道德规范、人生理想、政治、哲学、宗教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也是颇为深刻的。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首先提出“仁”的思想,后来为历代儒家学者所接受并传承,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被“打倒孔家店”的呼声所淹没,新中国建立以后,没有很好地挖掘它的当代价值。而今天反观历史,重新审视“仁”的意义,尤其是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为当代高德育服务,是值得重视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结合的路径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以个体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培养为主线,强调情感育人的作用,有助于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侧重德育的文化内涵,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人格独立;树立大学生的礼制观念,优化其人际交往;塑造大学生的君子风范,培养其自律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储备具有高尚品质的中坚力量。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结合的方式主要表现为:
第一,引入儒家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成效。儒家的教育思想突出表现为因材施教,同时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高校德育面对的是个性心理与心智发展程度千差万别的客体,更需要因材施教。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情商、兴趣和个性,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也要注重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身教重于言传,教育主体要德才兼备,在具备专业的知识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重视教育的示范作用,做到“慎独”与“内省”。还要做到教学相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主体不能局限与书本知识的汲取与传授,还要发现学生的优点与发展潜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第二,塑造“仁爱”的理想人格,实现教育目标。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追求真理和坚定人生目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实现人生价值应以推崇人的道德品质为先,淡化物欲,以大体为重。在现代德育中,我们应继续弘扬爱国、爱民的思想,完善自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面对国内外多种价值思潮的影响与冲击,“仁爱”思想是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品格的思想基础。加大“仁爱” 思想宣传教育与教育的融合力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大学生具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气节和道德情操,使之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三、儒家“仁爱”思想对高校德育的现实价值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智慧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源泉。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儒家“仁爱”思想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坚定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塑造大学生利他的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有利于高校德育内容的完善。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超越,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兼具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儒家“仁爱”思想为高校德育的内容注入了丰富的内涵,让大学生从情感养成角度达到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接受,从而更加严格的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不仅要在内容上顺应时代的潮流,还要完美的诠释儒家“仁爱”思想中的有益内容,才能完善高校德育的内容体系。比如,儒家“仁爱”思想提倡诚信教育,教育人们要言必信、行必果。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可以扩展到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与信任等方面品质的培养,真正做到汲取儒家“仁爱”思想中的精髓。
第二,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儒家“仁爱”思想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源泉与精神动力,高校德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其完善的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所有的教育工作都要以人为核心,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吸收与弘扬,并且进行理性的转化。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理念的转换,工作的内容的充实,工作模式的构建,工作环境的塑造,都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在需求与精神渴望,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始终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教育理念的超越。
第三,提有利于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胡锦涛同志指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发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注重提高教师素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高校德育过程本身而言,施教主体的人格品质与内在修养会深深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与性格的养成。高校德育的施教主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与人之为人的意义。因此,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与社会评价,更加会影响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高校教师作为智慧的代表,理想人格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完善。儒家“仁爱”思想具体到教育工作者身上就是,作为教师要关心自己的学生,传授有益的人生哲学,体察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施教主体对大学生的人生指引作用。
四、结论
高校德育不能缺少传统文化的推动,儒家“仁爱”思想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与人文底蕴为解决高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解决路径,即“仁爱与信任”。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的融合将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中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最终形成体系完善的高校德育模式。总而言之,儒家的“仁爱”等伦理思想对于中国现代高校德育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德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汪泽青、庆格乐.儒家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郭明霞.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研究[J].社科纵横,2006(3).
[5]程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