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的国民教育漠视儿童的“存在”,漠视儿童-的体验和真实需求。在我们的教学意识里,常常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只要我们想给他们什么,他们就得接受什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教育思想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种“把注意力局限在教材、教师方面,忽视儿童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经验的思想观念”被一一击退,“儿童中心论”取代了“学科中心论”“教师中心论”,并树立起“学生才是教育的本原,促使学生健康的、幸福的、快乐的成长才是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的思想意识。于是,以儿童的视角进行相关的教学应运而生。儿童视角是一种以儿童的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心理原型,以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创编教学情境,并使教学情境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和儿童需求的特征。那么如何以“儿童”的视角进行数学教学呢?
一、贴近生活,让数学教学更真实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触摸、思辨、交融等多种学习方法,从而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进行《认钟表》一课的教学时,我先播放一段与学生生活相似的视频。这个视频描述了一个学生“一天的生活”,并详细在这个学生起床、吃饭、上学、上课、放学时插入了“时间钟面”。孩子们在似曾相识的生活情境中,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并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记录着一天的生活、学习和作息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后有许多孩子按照视频里的学生作息时间表给自己设计了一张,并准备按照这个作息时间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种基于儿童生活而进行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感到真实、亲切,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二、形式多样,让数学教学更有趣
数学教学,要重视问题方式的多样化设计,要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和数学活动的操作,要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提升到全方位的思维,并将学生的口、手、脑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在进行《比长短》一课的教学时,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悬念,先将两个长度不同的小棒握在手中,将短一点的小棒向上提起,高出长小棒一点,而另一端完全握在手中,然后问学生:“哪个小棒长?”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那个高出的小棒长。当我将手松开时,两个小棒的另一端露出,学生才恍然大悟,并笑着说:“上当了,上当了。”于是我追问:“你们怎么上当了?”学生们说:“我们只看了小棒的一端。”我乘胜追击:“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将两个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长的就长,短的就短。”学生在这种多样的练习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综合运用,让数学教学更有魅力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因此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现有的数学教材体系中的数学例题是以静态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无法直接地形成一个适合儿童好动特点的情境。这种静态文本的呈现形式很难吸引活泼好动儿童的注意,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领悟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继而给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带来了困难。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要学生牢固地理解、掌握知识,必须用体验与实践的方法。当学生亲身体验后,并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拓展思维空间,挖掘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进行《拼组图形》一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几个已经学过的四种平面图形,然后两人一小组,让他们先行讨论,如何用自己的学具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自己在同伴的帮助下各自设计出不同的图案。于是学生动手拼图的兴趣盎然,各位学生相互讨论,相互配合,一会儿,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示出来。我又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你们拼的是什么呀?是如何拼成的?喜欢吗?这样的设计,既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作用,又让学生及时吸收、巩固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丰富的想象力。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以儿童的视角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努力找寻儿童发展规律与数学特点的融合点,努力地将数学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体现出数学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使数学成为学生的魅力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之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贴近生活,让数学教学更真实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触摸、思辨、交融等多种学习方法,从而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进行《认钟表》一课的教学时,我先播放一段与学生生活相似的视频。这个视频描述了一个学生“一天的生活”,并详细在这个学生起床、吃饭、上学、上课、放学时插入了“时间钟面”。孩子们在似曾相识的生活情境中,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并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记录着一天的生活、学习和作息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后有许多孩子按照视频里的学生作息时间表给自己设计了一张,并准备按照这个作息时间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种基于儿童生活而进行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感到真实、亲切,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二、形式多样,让数学教学更有趣
数学教学,要重视问题方式的多样化设计,要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和数学活动的操作,要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提升到全方位的思维,并将学生的口、手、脑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在进行《比长短》一课的教学时,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悬念,先将两个长度不同的小棒握在手中,将短一点的小棒向上提起,高出长小棒一点,而另一端完全握在手中,然后问学生:“哪个小棒长?”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那个高出的小棒长。当我将手松开时,两个小棒的另一端露出,学生才恍然大悟,并笑着说:“上当了,上当了。”于是我追问:“你们怎么上当了?”学生们说:“我们只看了小棒的一端。”我乘胜追击:“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将两个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长的就长,短的就短。”学生在这种多样的练习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综合运用,让数学教学更有魅力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因此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现有的数学教材体系中的数学例题是以静态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无法直接地形成一个适合儿童好动特点的情境。这种静态文本的呈现形式很难吸引活泼好动儿童的注意,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领悟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继而给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带来了困难。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要学生牢固地理解、掌握知识,必须用体验与实践的方法。当学生亲身体验后,并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拓展思维空间,挖掘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进行《拼组图形》一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几个已经学过的四种平面图形,然后两人一小组,让他们先行讨论,如何用自己的学具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自己在同伴的帮助下各自设计出不同的图案。于是学生动手拼图的兴趣盎然,各位学生相互讨论,相互配合,一会儿,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示出来。我又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你们拼的是什么呀?是如何拼成的?喜欢吗?这样的设计,既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作用,又让学生及时吸收、巩固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丰富的想象力。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以儿童的视角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努力找寻儿童发展规律与数学特点的融合点,努力地将数学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体现出数学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使数学成为学生的魅力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之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