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尝试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基于PBL教学模式在案例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完全自主的微生物学实验设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通过该项教改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PBL 自主设计性实验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教改项目(B2014B0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246-0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桥梁[1]。然而目前国内许多院校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验内容与临床实际问题脱节,部分高校虽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但多限于命题设计和初步的实验流程讨论,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即 “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2]。我校于2012年在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中引入该方法,而目前国内对于该方法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尝试摸索阶段。本研究将PBL方法引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基于PBL模式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微生物学相关的实验设计,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微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
1.1案例撰写 我们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大纲,选取大纲要求掌握并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病原微生物作为重点内容,请临床醫生参与,编写设计案例,选择临床上较为常见并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病例,将其融于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案例编写过程中,注意案例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单及微生物形态图片等加以呈现[3],这样对于尚未进入临床课程学习的学生而言,更有利于其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分析和准确掌握。
1.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在介绍PBL讨论规则后,当堂将案例发给学生。首先请同学们结合已有知识分组进行“头脑风暴”,初步提出疑问和假设,随后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并推断相关病原体,进一步提出假设明确问题。最后由一名组员带领大家进行案例的整体梳理,总结出小组学习问题。
1.3 课后学习及自主实验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案例相关资料以及所提出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并互相协助和讨论,最后每名同学就分配到的学习问题形成汇报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和相关病原体的检测方案。
1.4 实验方案的讨论、优化与实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梳理以及学习问题和实验方案的汇报。师生就方案的可行性、创新性等进行集体讨论,从而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同时进行实验方案的生物安全性评估,经指导教师认可后,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并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1.5 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与反馈。实验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验结果,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实验报告,每份报告均模拟科技论文写作的形式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及结论四个部分,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及写作能力。最后指导教师对学生在整个案例讨论及自主实验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个人贡献、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
2.授课效果与学生评价
学生普遍认为以基于PBL模式的案例讨论为引导,进行自主实验设计,既满足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愿,又在此过程中理解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让学生能够掌握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诊断技术,并能应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也使得原本枯燥的医学微生物学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更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而且以案例讨论为基础的完全自主性的实验设计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决策能力,同时也体会到了实验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感和获得结果后的成就感。将基于案例讨论的自主性实验设计纳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上课变为主动学习,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并将为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兴安.徐志凯.七年制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浅谈[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 5(3):227-228.
[2]李曉华, 黄衍强,赵丽娟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5(31):901-902
[3]叶峥嵘,张宏方,环诚等. 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西北医学 教育,2009, (1):79-81.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PBL 自主设计性实验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教改项目(B2014B0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246-0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桥梁[1]。然而目前国内许多院校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验内容与临床实际问题脱节,部分高校虽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但多限于命题设计和初步的实验流程讨论,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即 “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2]。我校于2012年在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中引入该方法,而目前国内对于该方法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尝试摸索阶段。本研究将PBL方法引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基于PBL模式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微生物学相关的实验设计,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微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
1.1案例撰写 我们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大纲,选取大纲要求掌握并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病原微生物作为重点内容,请临床醫生参与,编写设计案例,选择临床上较为常见并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病例,将其融于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案例编写过程中,注意案例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单及微生物形态图片等加以呈现[3],这样对于尚未进入临床课程学习的学生而言,更有利于其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分析和准确掌握。
1.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在介绍PBL讨论规则后,当堂将案例发给学生。首先请同学们结合已有知识分组进行“头脑风暴”,初步提出疑问和假设,随后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并推断相关病原体,进一步提出假设明确问题。最后由一名组员带领大家进行案例的整体梳理,总结出小组学习问题。
1.3 课后学习及自主实验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案例相关资料以及所提出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并互相协助和讨论,最后每名同学就分配到的学习问题形成汇报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和相关病原体的检测方案。
1.4 实验方案的讨论、优化与实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梳理以及学习问题和实验方案的汇报。师生就方案的可行性、创新性等进行集体讨论,从而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同时进行实验方案的生物安全性评估,经指导教师认可后,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并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1.5 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与反馈。实验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验结果,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实验报告,每份报告均模拟科技论文写作的形式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及结论四个部分,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及写作能力。最后指导教师对学生在整个案例讨论及自主实验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个人贡献、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
2.授课效果与学生评价
学生普遍认为以基于PBL模式的案例讨论为引导,进行自主实验设计,既满足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愿,又在此过程中理解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让学生能够掌握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诊断技术,并能应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也使得原本枯燥的医学微生物学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更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而且以案例讨论为基础的完全自主性的实验设计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决策能力,同时也体会到了实验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感和获得结果后的成就感。将基于案例讨论的自主性实验设计纳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上课变为主动学习,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并将为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兴安.徐志凯.七年制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浅谈[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 5(3):227-228.
[2]李曉华, 黄衍强,赵丽娟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5(31):901-902
[3]叶峥嵘,张宏方,环诚等. 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西北医学 教育,2009, (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