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痛经指月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合并有全身不适,严重者可以影响到日常生活。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主要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科门诊患者102例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单盲方法(即医者知情,受试者不知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西药组、艾灸组、西药加艾灸组三组,观察末剔除2例,脱落5例,实际统计病例共95例。其中西药组31例,年龄17~30岁,平均(19.66±5.03)岁,病程2年以内10例,2~4年10例,4年以上11例,平均病程(3.13±1.78)年;艾灸组32例,年龄16~29岁,平均(19.32±4.73)岁,病程2年内10例,2~4年11例,4年以上11例,平均病程(3.21±1.97)年;西药加艾灸组32例,年龄18~30岁,平均(20.16±3.93)岁,病程2年内11例,2~4年10例,4年以上11例,平均病程(3.18±1.84)年。
1.2診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1]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围月经期下腹坠痛,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患者志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在15-35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 ①未按规定治疗,或同时接受其他治疗而无法判定疗效者;②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年龄<15岁或>35岁患者。
1.5 剔除病例标准 ①纳入后未系统规范治疗或疗程未满而停止试验者;②虽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后自行接受其他治疗者。
1.6 脱落病例标准 ①发生不良事件、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②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者;③因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疗程未结束而退出试验、失访的病例;④资料记录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西药组黄体酮20mg,肌注,每日1次,经前 1周开始,连用7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2.2艾灸组取穴:关元、肚脐、血海、三阴交、肾俞;艾灸方法:选择合适体位,充分暴露腹部及下肢内侧部位,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上述穴位距离皮肤3 cm左右施行温和灸,行回旋、雀啄灸法、每穴灸15分钟,血海、三阴交、肾俞均为双侧。每日艾灸1次,经前 1周开始,连灸7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2.3西药加艾灸组同时进行黄体酮与艾灸治疗,每日1次,经前 1周开始,连续治疗7天。
3 疗效观察
3.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的经月经期疼痛变化,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妇科疾病诊断标准》[2]中痛经症状评分标准计分,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标准。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治疗后总积分下降100%,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显效:治疗后总积分降低到治疗前积分的50%~75%,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到治疗前积分的25%~49%,腹痛减轻,其余症状改善;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者。
3.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治疗前后变化值比较用成组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Ridit检验。所有统计计算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各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比较
从表1可见,各组患者通过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与西药组比较,艾灸组与西药加艾灸组疼痛减轻更显著,并发现艾灸与西药治疗痛经有叠加作用。
4.2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从表2可见,西药加艾灸组的有效率最高,显著高于西药组,并发现艾灸与西药治疗痛经疗效有叠加作用,提示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显著。
5 讨论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较西医疗法有一定的临床优势[4],在临床上,单纯使用西药疗效较差,在诊治痛经病人中发现,多数患者在经期前后使用凉水可诱发痛经加重,结合传统医学使用生姜红糖葱白水温通方法患者痛经可减轻,受到一位病人艾灸治疗经过之启发,故在临床上使用西药加中医艾灸方法。
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止痛的目的。整个治疗过程中,点燃的艾条不接触人体,无创无痛,患者在舒适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治疗,运用此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尚未发现晕灸现象,且患者完全可自行在家操作施治。
我科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西药黄体酮治疗痛经的基础上加用艾取得了较好疗效,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并且艾灸方法简单易行,容易被医师及患者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春林, 张仲达.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04):31
[2] 徐玉静,欧阳振波,刘萍,陈春林.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04) :21-22
[3] 方驰华,苏仲和.数字医学技术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2010(10) :521
[4] 欧阳振波,刘萍,余艳红.女性骨盆研究进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02):6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主要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科门诊患者102例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单盲方法(即医者知情,受试者不知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西药组、艾灸组、西药加艾灸组三组,观察末剔除2例,脱落5例,实际统计病例共95例。其中西药组31例,年龄17~30岁,平均(19.66±5.03)岁,病程2年以内10例,2~4年10例,4年以上11例,平均病程(3.13±1.78)年;艾灸组32例,年龄16~29岁,平均(19.32±4.73)岁,病程2年内10例,2~4年11例,4年以上11例,平均病程(3.21±1.97)年;西药加艾灸组32例,年龄18~30岁,平均(20.16±3.93)岁,病程2年内11例,2~4年10例,4年以上11例,平均病程(3.18±1.84)年。
1.2診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1]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围月经期下腹坠痛,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患者志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在15-35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 ①未按规定治疗,或同时接受其他治疗而无法判定疗效者;②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年龄<15岁或>35岁患者。
1.5 剔除病例标准 ①纳入后未系统规范治疗或疗程未满而停止试验者;②虽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后自行接受其他治疗者。
1.6 脱落病例标准 ①发生不良事件、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②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者;③因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疗程未结束而退出试验、失访的病例;④资料记录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西药组黄体酮20mg,肌注,每日1次,经前 1周开始,连用7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2.2艾灸组取穴:关元、肚脐、血海、三阴交、肾俞;艾灸方法:选择合适体位,充分暴露腹部及下肢内侧部位,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上述穴位距离皮肤3 cm左右施行温和灸,行回旋、雀啄灸法、每穴灸15分钟,血海、三阴交、肾俞均为双侧。每日艾灸1次,经前 1周开始,连灸7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2.3西药加艾灸组同时进行黄体酮与艾灸治疗,每日1次,经前 1周开始,连续治疗7天。
3 疗效观察
3.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的经月经期疼痛变化,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妇科疾病诊断标准》[2]中痛经症状评分标准计分,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标准。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治疗后总积分下降100%,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显效:治疗后总积分降低到治疗前积分的50%~75%,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到治疗前积分的25%~49%,腹痛减轻,其余症状改善;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者。
3.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治疗前后变化值比较用成组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Ridit检验。所有统计计算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各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比较
从表1可见,各组患者通过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与西药组比较,艾灸组与西药加艾灸组疼痛减轻更显著,并发现艾灸与西药治疗痛经有叠加作用。
4.2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从表2可见,西药加艾灸组的有效率最高,显著高于西药组,并发现艾灸与西药治疗痛经疗效有叠加作用,提示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显著。
5 讨论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较西医疗法有一定的临床优势[4],在临床上,单纯使用西药疗效较差,在诊治痛经病人中发现,多数患者在经期前后使用凉水可诱发痛经加重,结合传统医学使用生姜红糖葱白水温通方法患者痛经可减轻,受到一位病人艾灸治疗经过之启发,故在临床上使用西药加中医艾灸方法。
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止痛的目的。整个治疗过程中,点燃的艾条不接触人体,无创无痛,患者在舒适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治疗,运用此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尚未发现晕灸现象,且患者完全可自行在家操作施治。
我科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西药黄体酮治疗痛经的基础上加用艾取得了较好疗效,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并且艾灸方法简单易行,容易被医师及患者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春林, 张仲达.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04):31
[2] 徐玉静,欧阳振波,刘萍,陈春林.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04) :21-22
[3] 方驰华,苏仲和.数字医学技术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2010(10) :521
[4] 欧阳振波,刘萍,余艳红.女性骨盆研究进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