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素材支持
素材一
中华民族能绵延数千年而生机勃勃,就在于我们有与自己的朋友肝胆相照的情怀,亦有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我们面对强大者,不卑;面对弱小者,不亢。抗美援朝便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它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国人对待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深受百年战火炙烤的中国人民并不希望再次投入到战争的漩涡,但是,面对燃烧到边境、时刻威胁着新中国安危的战火,以战争消灭战争是我们的唯一选择。正如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中所唱的:“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是猎枪!”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了70年,但抗美援朝的精神依然在今天的中国人身上体现。我们酷爱和平,但我们不会委曲求全乃至任人蹂躏。任何时候,我们都愿以生命维护祖国尊严。(详见《作文与考试》2021年14期第60页《今日之中国,不卑不亢》)
素材二
同学们,我们不断奋进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提升,自我的进步需要我们拼搏;而我们甘于普通,是因为爱护我们、呵护我们的人,希望我们身心健康,我们自己也希望我们身心健康。不是吗?我想,我们应该成为这样的一类普通人:尽力而为,又懂得顺其自然;奋力进取,又懂得适可而止。普通并不是平庸,也绝不等于碌碌无为。就像《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短片里加班到凌晨的程序员,黎明便开始劳作的早餐店老板,为家庭转身变为“骑士”的父母……他们无一不是普通人,但都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不断向前;也如登山队长夏伯渝,遇到强烈的暴风雪,在离珠峰仅剩最后94米时,淡然地说一句“下撤”。不做过分强求,不做无谓牺牲,适可而止,即使达不到终点,也可嫣然一笑,学会欣赏自己攀登的姿态和拼搏的身影。(详见《作文与考试》2021年10期第29页《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运用提点
材料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的言论表述为依托,通过体育与身体强弱的辩证分析,意在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完善人格品质,锤炼意志毅力。“体育之效”,也是成长之理,无论生而强者还是生而弱者,都应该以对立统一的思想进行分析,于强弱之间平衡自己的生命,寻求积极的发展方向。材料立足于个人在体育上的“强弱之辩”,意在引导考生关注个人在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辩证性,激发考生思考人的认识、实践和信念在这一强弱变化中的作用和价值。
这一题目具有审题限制性,也反映出理解与思考的深刻性,分析时,要求考生能够由体育入手,对强弱之变的道理进行思考。材料中的体育锻炼是生活现象,而“强弱转化”则反映出科学性和规律性,是能够反映现象的理论事实依据。同时,从要求中“启示意义”这一审题核心出发,应该关照材料中“身体会天天变化”“强与弱”“滥用其强”“勤自锻炼”等关键词,理解其所承載的或影射、或隐喻的含义,体会其蕴含的哲理,树立鲜明的立意方向。如果考生只写体育,而不能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民族情怀,表达国际视野,就会在立意上出现偏差。写作时,可以从体育的重要性出发,调动思维,拓展认识,表达健康向上的观点。素材方面,可以将抗美援朝、短片《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的内容进行概括,融入分析之中;或者与其他素材构成排比,共同表现写作中心。
活用范文
强不喜 弱不悲 时必易 国必强
一考生
时代汹涌,浪击千里;岁月洪流,滚滚向前。生而强,终可弱;生而弱,仍可强。强不喜,弱不悲;青年奋,社会行;时必易,国必强。
毛泽东言,“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体育锻炼,可使目明耳聪。追根溯源,其背后是强弱之间的辩证转化,是以自强奋斗为催化剂的“化学反应”。每个人的精神成长,国家的发展强盛,仿佛是一场登山,山脚为弱,山顶为强,而自强奋斗便是助力的登山杖。
强弱本相生,唯自强者胜。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刻苦自学不自弃,终成时代楷模;独腿博士孙小军,研发假肢一心钻研,圆少年足球舞蹈梦;天生无四肢的尼克·胡哲,顽强与命运抗争,励志演讲“走”遍世界。“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方仲永才异聪颖,却沉迷表演无心学习,终泯然众人;英国工业革命后国富兵强,却故步自封不研科技,终失霸主地位。由此观之,发展之路乃如螺旋般上升,强弱如骤风急雨与彩虹伴行左右,无论是沾沾自喜于一时强大,亦或妄自菲薄于一时弱小,皆如无形镣铐桎梏奋发进取之心,阻滞发展之路。
红日一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昔日之中国,满清滥用其强,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已沦弱国;而自近代中国始,新青年从迷惘的黑暗中觉醒,立志奋发。犹记得,抗美援朝,深受百年战火炙烤的中国人民向世界列强展示出雄健的肌肉,电影《上甘岭》中那句经典歌词,更是抗美援朝精神的表现,这种精神,在战争结束70年后仍然熠熠闪光。由弱变强,让我们摆脱了任人蹂躏的困境,让我们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梁启超曾言,少年之人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短片《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中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努力拼搏。我们青年站在历史交汇点,应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成不朽之业;应深谙强弱共存、唯进取胜之理,便如新发于硎之利刃,划破浓稠腐朽之夜空,更如立于群林之秀木,标识时代生动注脚。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未来已近,行则将至。集跬步而至千里,积平凡而为非凡,于强中恒强,于弱中不失进取之心,便可无远弗届。强不喜,弱不悲;青年奋,社会行;时必易,国必强。
教师精评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讨论,通过举例、对比、引用等方法表达观点。全文紧扣中心进行总分总布局,中间采取了并列式结构,亮点在于每一个段落都有强弱转化的典型事例,条理十分清晰。段落与段落以及段落内部之间环环相扣,使整个论证过呈现条理分明,逻辑严谨的特点。
(编辑:李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素材支持
素材一
中华民族能绵延数千年而生机勃勃,就在于我们有与自己的朋友肝胆相照的情怀,亦有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我们面对强大者,不卑;面对弱小者,不亢。抗美援朝便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它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国人对待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深受百年战火炙烤的中国人民并不希望再次投入到战争的漩涡,但是,面对燃烧到边境、时刻威胁着新中国安危的战火,以战争消灭战争是我们的唯一选择。正如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中所唱的:“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是猎枪!”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了70年,但抗美援朝的精神依然在今天的中国人身上体现。我们酷爱和平,但我们不会委曲求全乃至任人蹂躏。任何时候,我们都愿以生命维护祖国尊严。(详见《作文与考试》2021年14期第60页《今日之中国,不卑不亢》)
素材二
同学们,我们不断奋进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提升,自我的进步需要我们拼搏;而我们甘于普通,是因为爱护我们、呵护我们的人,希望我们身心健康,我们自己也希望我们身心健康。不是吗?我想,我们应该成为这样的一类普通人:尽力而为,又懂得顺其自然;奋力进取,又懂得适可而止。普通并不是平庸,也绝不等于碌碌无为。就像《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短片里加班到凌晨的程序员,黎明便开始劳作的早餐店老板,为家庭转身变为“骑士”的父母……他们无一不是普通人,但都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不断向前;也如登山队长夏伯渝,遇到强烈的暴风雪,在离珠峰仅剩最后94米时,淡然地说一句“下撤”。不做过分强求,不做无谓牺牲,适可而止,即使达不到终点,也可嫣然一笑,学会欣赏自己攀登的姿态和拼搏的身影。(详见《作文与考试》2021年10期第29页《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运用提点
材料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的言论表述为依托,通过体育与身体强弱的辩证分析,意在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完善人格品质,锤炼意志毅力。“体育之效”,也是成长之理,无论生而强者还是生而弱者,都应该以对立统一的思想进行分析,于强弱之间平衡自己的生命,寻求积极的发展方向。材料立足于个人在体育上的“强弱之辩”,意在引导考生关注个人在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辩证性,激发考生思考人的认识、实践和信念在这一强弱变化中的作用和价值。
这一题目具有审题限制性,也反映出理解与思考的深刻性,分析时,要求考生能够由体育入手,对强弱之变的道理进行思考。材料中的体育锻炼是生活现象,而“强弱转化”则反映出科学性和规律性,是能够反映现象的理论事实依据。同时,从要求中“启示意义”这一审题核心出发,应该关照材料中“身体会天天变化”“强与弱”“滥用其强”“勤自锻炼”等关键词,理解其所承載的或影射、或隐喻的含义,体会其蕴含的哲理,树立鲜明的立意方向。如果考生只写体育,而不能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民族情怀,表达国际视野,就会在立意上出现偏差。写作时,可以从体育的重要性出发,调动思维,拓展认识,表达健康向上的观点。素材方面,可以将抗美援朝、短片《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的内容进行概括,融入分析之中;或者与其他素材构成排比,共同表现写作中心。
活用范文
强不喜 弱不悲 时必易 国必强
一考生
时代汹涌,浪击千里;岁月洪流,滚滚向前。生而强,终可弱;生而弱,仍可强。强不喜,弱不悲;青年奋,社会行;时必易,国必强。
毛泽东言,“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体育锻炼,可使目明耳聪。追根溯源,其背后是强弱之间的辩证转化,是以自强奋斗为催化剂的“化学反应”。每个人的精神成长,国家的发展强盛,仿佛是一场登山,山脚为弱,山顶为强,而自强奋斗便是助力的登山杖。
强弱本相生,唯自强者胜。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刻苦自学不自弃,终成时代楷模;独腿博士孙小军,研发假肢一心钻研,圆少年足球舞蹈梦;天生无四肢的尼克·胡哲,顽强与命运抗争,励志演讲“走”遍世界。“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方仲永才异聪颖,却沉迷表演无心学习,终泯然众人;英国工业革命后国富兵强,却故步自封不研科技,终失霸主地位。由此观之,发展之路乃如螺旋般上升,强弱如骤风急雨与彩虹伴行左右,无论是沾沾自喜于一时强大,亦或妄自菲薄于一时弱小,皆如无形镣铐桎梏奋发进取之心,阻滞发展之路。
红日一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昔日之中国,满清滥用其强,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已沦弱国;而自近代中国始,新青年从迷惘的黑暗中觉醒,立志奋发。犹记得,抗美援朝,深受百年战火炙烤的中国人民向世界列强展示出雄健的肌肉,电影《上甘岭》中那句经典歌词,更是抗美援朝精神的表现,这种精神,在战争结束70年后仍然熠熠闪光。由弱变强,让我们摆脱了任人蹂躏的困境,让我们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梁启超曾言,少年之人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短片《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中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努力拼搏。我们青年站在历史交汇点,应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成不朽之业;应深谙强弱共存、唯进取胜之理,便如新发于硎之利刃,划破浓稠腐朽之夜空,更如立于群林之秀木,标识时代生动注脚。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未来已近,行则将至。集跬步而至千里,积平凡而为非凡,于强中恒强,于弱中不失进取之心,便可无远弗届。强不喜,弱不悲;青年奋,社会行;时必易,国必强。
教师精评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讨论,通过举例、对比、引用等方法表达观点。全文紧扣中心进行总分总布局,中间采取了并列式结构,亮点在于每一个段落都有强弱转化的典型事例,条理十分清晰。段落与段落以及段落内部之间环环相扣,使整个论证过呈现条理分明,逻辑严谨的特点。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