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州九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與平安返回的事實,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已經成為航天大國。祇要回顧一系列相關數字,便讓世人心服口服: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神州九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6月18日14時,神州九號飛船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自動對接。6月24日12時50分,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手動對接成功。6月29日10時01分29秒,神州九號飛船的返回艙在內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平安著陸。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的壯舉,令人耳目一新,歎為觀止。
這次神州九號飛船的發射,是中國航天工程的第4次載人飛行,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第10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65次升空。中國的航天事業一路走來,這次又有新的突破:首次載人太空交會對接,首次手控交會對接,宇航員首次在太空駐留超過十日,首位宇航員(景海鵬)第二次執行太空任務,首位女性宇航員(劉洋)登上太空……
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完成具有重要意義。誠如溫家寶總理宣讀的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賀電所指出的:“實現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進展。”眾所周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的是“三步走”
戰略,第一步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送宇航員進入近地軌道並安全返回。第二步實現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太空行走、飛船與空間艙交會對接。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空間實驗室,建成中國空間工程系統,開展規模較大的空間科學試驗。第二步是承前啟後的關鍵,由於其本身由不載人的“神八”和載人的“神九”組成,因此,載有多人的本次“神九”飛船發射意義格外重大。
航天技術亦稱空間技術,是人類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和地球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國際社會的實踐和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地區)航天事業的水平,是綜合國力(區力)的重要標誌。航天工程往往涉及一系列科學技術門類,絕非掌握一兩項尖端技術就能滿足需求。例如,有專家總結,我國航天工程中就至少體現了八大技術,包括高精度定軌技術、高精度軌道機動控制技術、精確返回控制技術、測控過程可視化技術、飛行控制自動化技術、軟件構件化技術、智能化故障診斷技術和應急救生控制技術。不少領域屬於我國自行研製成功且在世界上處於一流地位。所以絕大多數中華民族的子孫都為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矚目成就,以及這些成就反映出的發展速度與綜合國力感到自豪。
然而,當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的高潮逐漸平息,當歡慶成功的興奮逐漸平靜,人們不免冷靜思考,難免產生一些新的感受。有一種帶有哲理性的看法便是:航天大國更應當成為綜合實力強國。
這一命題的潛臺詞之一,便是“中國還不算獨佔鰲頭的航天強國”。儘管在載人航天和太空交會對接等領域,我國在不少方面是祇晚於俄羅斯(蘇聯)和美國的“季軍”,但是,在時間上落後很多,發展速度上的差距也比較明顯。例如,蘇聯首次發射“東方號”載人宇宙飛船是在1961年4月12日(宇航員加加林),美國首次發射“水星”3號載人飛船是在1961年5月5日,比蘇聯晚了23天;而我國直到2003年10月15日才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神州”5號(宇航員楊利偉),比蘇、美都要晚42年。1965年12月15日,美國的“雙子星座”6號與7號兩艘宇宙飛船,在宇航員的參與下,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太空對接;首次載人航天以後4年7個月便實現首次太空對接。蘇聯則是在1967年10月30日首次實現“宇宙”188號與186號兩艘無人飛船在太空自動對接,從首次載人航天到首次太空對接花費了6年半。而我國2003年10月發射首艘載人飛船後,直到2011年11月才首次實現無人飛船(神州8號)與目標飛行器(天宮1號)在太空剛性對接,期間的時間間隔為8年。須知蘇、美都是在20世紀60年代完成上述發展的,而我國是在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水平都大大提高的21世紀初完成的。這樣一比較,我國的差距就十分明顯了。光是航天大國還不能自滿,我們應當努力成為航天強國。
潛臺詞之二:“中國應當成為與自己的航天技術對應的綜合實力強國”。一方面,航天技術水平能夠反映綜合國力,但不能代表綜合國力,更不應替代綜合國力。例如,許多人認為日本的航天技術落後於中國8至10年,儘管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但是人均GDP仍要比日本落後很多。日本的經濟、科技、國民收入、總體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水平等在許多方面顯然優於中國。日本在航天技術領域的相對落後,是受其他因素影響的結果,不能祇歸因於綜合國力。另一方面,發展航天事業需要花費巨額資金,應當量力而行。有資料透露,我國自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起步以來,至2011年底花費的資金總額已有人民幣350億元。我們固然相信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對國民經濟產生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但遠水難解近渴。當我國還有不少地方尚未脫貧,當邊遠地區社會發展水平還相當落後,當農村與城市的差別還比較懸殊,當廣大農民的收入還很不平衡,當許多城市居民的工資還比較低的時候,在物價飛漲、貪腐成風、人心不穩、矛盾激化的形勢下,有沒有與航天工程同樣重要的事情也需要認真對待、也需要高度重視呢?當菲律賓的船艦還有恃無恐地圍著黃岩島遊弋,當越南的飛機還肆無忌憚地在南海上空巡視,當日本還有人居心叵測地密謀買下釣魚島,當美國和不少歐洲、美洲國家還在對中國生產的皮鞋、瓷器、輪胎甚至高質高壓氣瓶、光伏太陽能網等商品無中生有進行反傾銷,當美國和數以十計的其他國家還在南海或中國周邊地區接二連三地進行聯合軍演的時候,中國除了發展高高在上的航天事業,一定還有許許多多腳踏實地的事情該做、可做、必做。
所以說航天大國更應當成為綜合實力強國。借用經濟學中的“木桶理論”來做個小結:航天工程已經是組成中國這個大木桶的許多木板中的最長者之一了,爲了使木桶能盛更多的水,也得找幾塊特短的木板盡力加長吧。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神州九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6月18日14時,神州九號飛船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自動對接。6月24日12時50分,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手動對接成功。6月29日10時01分29秒,神州九號飛船的返回艙在內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平安著陸。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的壯舉,令人耳目一新,歎為觀止。
這次神州九號飛船的發射,是中國航天工程的第4次載人飛行,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第10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65次升空。中國的航天事業一路走來,這次又有新的突破:首次載人太空交會對接,首次手控交會對接,宇航員首次在太空駐留超過十日,首位宇航員(景海鵬)第二次執行太空任務,首位女性宇航員(劉洋)登上太空……
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完成具有重要意義。誠如溫家寶總理宣讀的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賀電所指出的:“實現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進展。”眾所周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的是“三步走”
戰略,第一步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送宇航員進入近地軌道並安全返回。第二步實現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太空行走、飛船與空間艙交會對接。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空間實驗室,建成中國空間工程系統,開展規模較大的空間科學試驗。第二步是承前啟後的關鍵,由於其本身由不載人的“神八”和載人的“神九”組成,因此,載有多人的本次“神九”飛船發射意義格外重大。
航天技術亦稱空間技術,是人類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和地球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國際社會的實踐和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地區)航天事業的水平,是綜合國力(區力)的重要標誌。航天工程往往涉及一系列科學技術門類,絕非掌握一兩項尖端技術就能滿足需求。例如,有專家總結,我國航天工程中就至少體現了八大技術,包括高精度定軌技術、高精度軌道機動控制技術、精確返回控制技術、測控過程可視化技術、飛行控制自動化技術、軟件構件化技術、智能化故障診斷技術和應急救生控制技術。不少領域屬於我國自行研製成功且在世界上處於一流地位。所以絕大多數中華民族的子孫都為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矚目成就,以及這些成就反映出的發展速度與綜合國力感到自豪。
然而,當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的高潮逐漸平息,當歡慶成功的興奮逐漸平靜,人們不免冷靜思考,難免產生一些新的感受。有一種帶有哲理性的看法便是:航天大國更應當成為綜合實力強國。
這一命題的潛臺詞之一,便是“中國還不算獨佔鰲頭的航天強國”。儘管在載人航天和太空交會對接等領域,我國在不少方面是祇晚於俄羅斯(蘇聯)和美國的“季軍”,但是,在時間上落後很多,發展速度上的差距也比較明顯。例如,蘇聯首次發射“東方號”載人宇宙飛船是在1961年4月12日(宇航員加加林),美國首次發射“水星”3號載人飛船是在1961年5月5日,比蘇聯晚了23天;而我國直到2003年10月15日才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神州”5號(宇航員楊利偉),比蘇、美都要晚42年。1965年12月15日,美國的“雙子星座”6號與7號兩艘宇宙飛船,在宇航員的參與下,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太空對接;首次載人航天以後4年7個月便實現首次太空對接。蘇聯則是在1967年10月30日首次實現“宇宙”188號與186號兩艘無人飛船在太空自動對接,從首次載人航天到首次太空對接花費了6年半。而我國2003年10月發射首艘載人飛船後,直到2011年11月才首次實現無人飛船(神州8號)與目標飛行器(天宮1號)在太空剛性對接,期間的時間間隔為8年。須知蘇、美都是在20世紀60年代完成上述發展的,而我國是在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水平都大大提高的21世紀初完成的。這樣一比較,我國的差距就十分明顯了。光是航天大國還不能自滿,我們應當努力成為航天強國。
潛臺詞之二:“中國應當成為與自己的航天技術對應的綜合實力強國”。一方面,航天技術水平能夠反映綜合國力,但不能代表綜合國力,更不應替代綜合國力。例如,許多人認為日本的航天技術落後於中國8至10年,儘管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但是人均GDP仍要比日本落後很多。日本的經濟、科技、國民收入、總體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水平等在許多方面顯然優於中國。日本在航天技術領域的相對落後,是受其他因素影響的結果,不能祇歸因於綜合國力。另一方面,發展航天事業需要花費巨額資金,應當量力而行。有資料透露,我國自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起步以來,至2011年底花費的資金總額已有人民幣350億元。我們固然相信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對國民經濟產生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但遠水難解近渴。當我國還有不少地方尚未脫貧,當邊遠地區社會發展水平還相當落後,當農村與城市的差別還比較懸殊,當廣大農民的收入還很不平衡,當許多城市居民的工資還比較低的時候,在物價飛漲、貪腐成風、人心不穩、矛盾激化的形勢下,有沒有與航天工程同樣重要的事情也需要認真對待、也需要高度重視呢?當菲律賓的船艦還有恃無恐地圍著黃岩島遊弋,當越南的飛機還肆無忌憚地在南海上空巡視,當日本還有人居心叵測地密謀買下釣魚島,當美國和不少歐洲、美洲國家還在對中國生產的皮鞋、瓷器、輪胎甚至高質高壓氣瓶、光伏太陽能網等商品無中生有進行反傾銷,當美國和數以十計的其他國家還在南海或中國周邊地區接二連三地進行聯合軍演的時候,中國除了發展高高在上的航天事業,一定還有許許多多腳踏實地的事情該做、可做、必做。
所以說航天大國更應當成為綜合實力強國。借用經濟學中的“木桶理論”來做個小結:航天工程已經是組成中國這個大木桶的許多木板中的最長者之一了,爲了使木桶能盛更多的水,也得找幾塊特短的木板盡力加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