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推动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索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来对近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1988年由赛里格曼(Seligman)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时提出,注重人的潜力和品质,并且是以心理学家的开放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的。该理论的提出便迅速得到各国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关注,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利用积极心理学思想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理念。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20世纪80年代,积极心理学以塞里格曼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以研究人的乐观、幸福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2000年塞里格曼于《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成为一门学派。它打破传统心理学倾向于消极因素,提出积极因素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对人潜在的心理意识的正能量激发,促使人的心理素质向着美好的、正能量的、健康的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纵观在心理学学术界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与研究,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就是要对人类行为中积极的、幸福的因素进行研究,从而补充对人类心理消极方面的研究,使得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获得原本的、全面的意义。正如塞里格曼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学不仅研究病态、弱点和损害,还研究力量和优点。不仅是修复损坏的东西,而且还是培育好的东西。”
积极心理学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主观层面、个体层面以及群体层面等三个方面。在主观层面上,主要是主观感觉体验,具体是对于目前生活的状况、满意程度、幸福感。引领人们在主观上心态要端正,要以感恩的心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在个体层面上,主要是研究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人格的形成,包括在工作中给予他人的关心与良好态度,也包括在困难、挫折面前表现出来的积极改进的心态和对于不确定因素的积极心理应对方法等内容。在群体层面,主要是对于社会群体组织系统的研究。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方面,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单位、社区环境等因素对人的积极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正规化。结合当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形势,最大限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职业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了现在职业教育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依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上重点不够突出,忽视了培养积极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阶段,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均发生了转变,职业教育亟待重塑使命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概而言之,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有必要重塑以下使命:一是培养培训“知识工人”以适应我国企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转型;二是促进技术创新、工艺革新和技术扩散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企业转型培养大批掌握智能化操作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四是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失地农民转业培训以及农民工职业培训以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虽然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但大多数还是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着眼点在于技能理论方面,从分析职业的性质,从而忽视引导挖掘职业的潜能、培养对职业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下,大多数职业培训者从课堂中走出来时,就已将这些知识遗忘殆尽,何谈提高职业技能,职业教育不应只是用职业理论、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育培训者对自身职业的积极性。
(二)评价体系僵化,人才培养异化
目前,职业教育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僵化、死板、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对培训者的奖惩方面,采取的衡量方式比较刻板,一般都是条条框框的制度,或者各种评分,这种评价体系也导致学员过分追求评分,而忽略了学习的根本任务,所以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按照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评出来的“优秀学员”到了用人单位,却不被认可,往往认为这些学员动手能力差、技能不熟练、团队意识差,缺乏吃苦敬业精神,这些都是僵化的评价体系造成的。这样的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目的片面,在评价学员过程当中不重视学员的发展教育,往往通过学习技能,掌握内容上来衡量学员的好坏,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违背了学生发展的规律。
二是评价内容单一,在职业教育的学员评价中,成绩的评价占有最大的比重,因为成绩是最直观的,可以通过数字来分辨高低的评价方法,因此就忽略了学员能力素质、技能应用、道德水平的评价,因为这些素质方面的评价不好量化,没有成绩评价那么直观。但是现实往往就是,在职业教育中靠成績评定的优秀学员,恰恰在能力素质、技能应用方面存在欠缺,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工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究
引用积极心理学强调职业教育“培养自信、理性、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发展,其育人的隐喻是面对“品质”,核心是培育和引导人。在理念和操作层面将积极心理学纳入职业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意义。通过积极心理学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还能有针对性的提高职业教育的与时俱进,从而是学员能够在未来工作中挖掘自身潜力和能力。
(一)以积极社会环境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及其经验是在社会环境中体现的,同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利用积极社会的环境影响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利用环境的影响使个体在经验学习中,积极的、主动的和可以观察环境的“从中获得学习的,是一种建立在积极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对其进行技能强化学习技能。这一积极的体现为个体在环境中自我学习的过程。 (二)积极体验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积极的体验主要指积极的主观体验,其中主要的是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状况与个性特点、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社会关系、经济健康状况等有关。由此,要使学生体验掌握的技能,以积极品质激发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通过积极的体验,如感觉、情绪、氛围和身体的“对话”,促使个体对职业教育内容整体观察、发现结构、获得学习经验、形成经验技能。这一学习过程不应是对具体职业实践的单纯复制,而应是实践与理论的组合性集成,使获取认知能力的内容与方式的行动融于经验学习之中。
(三)积极个人特质影响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个人成长,积极心理学关心积极的心理品质。自我决定是这个层面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Ryan和Deci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自我决定理论(SDT)。SDT以个体的内在动机为出发点,认为自主、能力、关系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人们会得到幸福感,发挥潜能,并促进社会的发展。以积极个人特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如以技能辅导、素质拓展活动、游戏、技能实践或技能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适应性、团队意识、作意识,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性的支持条件,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接受挑战的愿望,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四、总结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来探讨职业教育研究为目标,强调个人在社会环境、个人体验、个人特质下对职业教育的启示作用。这是当代职业教育新的研究方向,建构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在职业教育中个体学习质量的提高,将是现在研究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赵丽妍.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信息技术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0):21-23.
[2]杨敏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存的交融[J].新课程学习,2012(9):27-29.
[3]Seligman,MEP,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1988年由赛里格曼(Seligman)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时提出,注重人的潜力和品质,并且是以心理学家的开放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的。该理论的提出便迅速得到各国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关注,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利用积极心理学思想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理念。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20世纪80年代,积极心理学以塞里格曼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以研究人的乐观、幸福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2000年塞里格曼于《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成为一门学派。它打破传统心理学倾向于消极因素,提出积极因素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对人潜在的心理意识的正能量激发,促使人的心理素质向着美好的、正能量的、健康的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纵观在心理学学术界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与研究,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就是要对人类行为中积极的、幸福的因素进行研究,从而补充对人类心理消极方面的研究,使得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获得原本的、全面的意义。正如塞里格曼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学不仅研究病态、弱点和损害,还研究力量和优点。不仅是修复损坏的东西,而且还是培育好的东西。”
积极心理学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主观层面、个体层面以及群体层面等三个方面。在主观层面上,主要是主观感觉体验,具体是对于目前生活的状况、满意程度、幸福感。引领人们在主观上心态要端正,要以感恩的心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在个体层面上,主要是研究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人格的形成,包括在工作中给予他人的关心与良好态度,也包括在困难、挫折面前表现出来的积极改进的心态和对于不确定因素的积极心理应对方法等内容。在群体层面,主要是对于社会群体组织系统的研究。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方面,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单位、社区环境等因素对人的积极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正规化。结合当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形势,最大限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职业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了现在职业教育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依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上重点不够突出,忽视了培养积极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阶段,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均发生了转变,职业教育亟待重塑使命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概而言之,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有必要重塑以下使命:一是培养培训“知识工人”以适应我国企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转型;二是促进技术创新、工艺革新和技术扩散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企业转型培养大批掌握智能化操作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四是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失地农民转业培训以及农民工职业培训以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虽然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但大多数还是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着眼点在于技能理论方面,从分析职业的性质,从而忽视引导挖掘职业的潜能、培养对职业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下,大多数职业培训者从课堂中走出来时,就已将这些知识遗忘殆尽,何谈提高职业技能,职业教育不应只是用职业理论、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育培训者对自身职业的积极性。
(二)评价体系僵化,人才培养异化
目前,职业教育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僵化、死板、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对培训者的奖惩方面,采取的衡量方式比较刻板,一般都是条条框框的制度,或者各种评分,这种评价体系也导致学员过分追求评分,而忽略了学习的根本任务,所以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按照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评出来的“优秀学员”到了用人单位,却不被认可,往往认为这些学员动手能力差、技能不熟练、团队意识差,缺乏吃苦敬业精神,这些都是僵化的评价体系造成的。这样的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目的片面,在评价学员过程当中不重视学员的发展教育,往往通过学习技能,掌握内容上来衡量学员的好坏,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违背了学生发展的规律。
二是评价内容单一,在职业教育的学员评价中,成绩的评价占有最大的比重,因为成绩是最直观的,可以通过数字来分辨高低的评价方法,因此就忽略了学员能力素质、技能应用、道德水平的评价,因为这些素质方面的评价不好量化,没有成绩评价那么直观。但是现实往往就是,在职业教育中靠成績评定的优秀学员,恰恰在能力素质、技能应用方面存在欠缺,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工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究
引用积极心理学强调职业教育“培养自信、理性、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发展,其育人的隐喻是面对“品质”,核心是培育和引导人。在理念和操作层面将积极心理学纳入职业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意义。通过积极心理学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还能有针对性的提高职业教育的与时俱进,从而是学员能够在未来工作中挖掘自身潜力和能力。
(一)以积极社会环境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及其经验是在社会环境中体现的,同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利用积极社会的环境影响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利用环境的影响使个体在经验学习中,积极的、主动的和可以观察环境的“从中获得学习的,是一种建立在积极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对其进行技能强化学习技能。这一积极的体现为个体在环境中自我学习的过程。 (二)积极体验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积极的体验主要指积极的主观体验,其中主要的是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状况与个性特点、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社会关系、经济健康状况等有关。由此,要使学生体验掌握的技能,以积极品质激发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通过积极的体验,如感觉、情绪、氛围和身体的“对话”,促使个体对职业教育内容整体观察、发现结构、获得学习经验、形成经验技能。这一学习过程不应是对具体职业实践的单纯复制,而应是实践与理论的组合性集成,使获取认知能力的内容与方式的行动融于经验学习之中。
(三)积极个人特质影响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个人成长,积极心理学关心积极的心理品质。自我决定是这个层面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Ryan和Deci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自我决定理论(SDT)。SDT以个体的内在动机为出发点,认为自主、能力、关系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人们会得到幸福感,发挥潜能,并促进社会的发展。以积极个人特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如以技能辅导、素质拓展活动、游戏、技能实践或技能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适应性、团队意识、作意识,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性的支持条件,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接受挑战的愿望,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四、总结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来探讨职业教育研究为目标,强调个人在社会环境、个人体验、个人特质下对职业教育的启示作用。这是当代职业教育新的研究方向,建构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在职业教育中个体学习质量的提高,将是现在研究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赵丽妍.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信息技术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0):21-23.
[2]杨敏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存的交融[J].新课程学习,2012(9):27-29.
[3]Seligman,M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