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选编了《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关雎》和《蒹葭》,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诗教学。老师们在讲到这两首诗的时候,有的只是肤浅地讲了一些大致意思,然后就让学生读来背,有的甚至避而不讲,生怕一旦把握不好,这爱情诗就会成为助长学生早恋的导火线。其实我认为,老师们大可不必如此担忧。我曾经做过以下三方面的尝试,觉得效果还可以,现归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
一.咏唱体会,品味现实
对诗的内容,应不加避讳地带领学生进行赏析。首先,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引用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的解释来帮助理解激发兴趣:“诗人唱的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苗条形象使他寤寐不忘,他整天地想:要是能热热闹闹地娶她到家,那该多么好!”这是《关雎》。对《蒹葭》的解释是:“这是一首情歌,诗中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不曾干,诗人来寻找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如像藏身在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这样既可帮助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著名学者的解释印证诗的健康思想,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之后再带领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进行鉴赏,在理解鉴赏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作出正确的总结,让学生明白:《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而《蒹葭》则塑造了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而这种对心上人追求的精神,可引申为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精神。
二.借物喻人,幻化意象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片段:孔子门人弟子三千,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听他讲学。一次,孔子在讲到《关雎》时,问他的弟子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什么意思?于是樵夫回答说:“又好又干的柴啊,是我追求的好对象。”渔夫回答说:“又多又肥的鱼儿啊,是我追求的好对象。”乞丐回答说:“美味可口的饭菜啊,是我追求的好对象。”公子哥儿们说:“美丽苗条的姑娘啊,是我追求的好对象。”很显然,我们一般是以公子哥儿们的回答为基准的,但是,孔子却对每个弟子的回答都予以了肯定,这充分说明“窈窕淑女”所指代的意象是多方面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对它的理解各有不同。这也许就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主张的最好证明,而弟子们的不同回答正是“将人化为物,借物喻人、幻化意象”的体现。
于是我在上课时为增加课文的形象性引用了上面这个故事,在学生们听了孔子弟子对“窈窕淑女”不同的解释而笑得前俯后仰的时候,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那么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理解‘窈窕淑女’的呢?”这时学生们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最后归结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将“窈窕淑女”幻化为理想的追求,人生的目标,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只要我们拥有理想、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执着追求,人生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样就顺理成章地通过“借物喻人,幻化意象”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三.分析形象,蜕变人生
《关雎》塑造的是一个用情至深,但却遵循礼节的多情小伙子形象,他虽然爱慕“淑女”,但是却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而《蒹葭》中的主人公,不管道路有多么艰险、漫长,永远点亮希望的心灯,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难能可贵。
对形象进行分析后,就可利用主人公健康明礼的感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正面引导:同学们,你们正处于让人羡慕的青春生长期,这时的你,开始注意异性,在乎同异性的接触。异性注视你的目光、偶尔间的碰撞、随意的问候,都会使你怦然心动,这纯属自然现象,但你必须以理智来控制情绪冲动,就像诗中的主人公一样。人有理性和意志力,这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能够驾驭自己的感情,克制暂时的冲动,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对待异性,自然而又不失分寸地与他(她)交往,同时更专注于自己的学业,遨游于知识的海洋,那么,你将在人生成熟的田野中收获丰硕的果实。
这样,在《诗经》两首爱情诗教学中,将“爱情”这一信息转化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拥有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就可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让学生之间所谓的男女之“爱”健康成长。
邹宗莲,教师,现居贵州仁怀。
一.咏唱体会,品味现实
对诗的内容,应不加避讳地带领学生进行赏析。首先,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引用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的解释来帮助理解激发兴趣:“诗人唱的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苗条形象使他寤寐不忘,他整天地想:要是能热热闹闹地娶她到家,那该多么好!”这是《关雎》。对《蒹葭》的解释是:“这是一首情歌,诗中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不曾干,诗人来寻找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如像藏身在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这样既可帮助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著名学者的解释印证诗的健康思想,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之后再带领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进行鉴赏,在理解鉴赏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作出正确的总结,让学生明白:《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而《蒹葭》则塑造了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而这种对心上人追求的精神,可引申为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精神。
二.借物喻人,幻化意象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片段:孔子门人弟子三千,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听他讲学。一次,孔子在讲到《关雎》时,问他的弟子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什么意思?于是樵夫回答说:“又好又干的柴啊,是我追求的好对象。”渔夫回答说:“又多又肥的鱼儿啊,是我追求的好对象。”乞丐回答说:“美味可口的饭菜啊,是我追求的好对象。”公子哥儿们说:“美丽苗条的姑娘啊,是我追求的好对象。”很显然,我们一般是以公子哥儿们的回答为基准的,但是,孔子却对每个弟子的回答都予以了肯定,这充分说明“窈窕淑女”所指代的意象是多方面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对它的理解各有不同。这也许就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主张的最好证明,而弟子们的不同回答正是“将人化为物,借物喻人、幻化意象”的体现。
于是我在上课时为增加课文的形象性引用了上面这个故事,在学生们听了孔子弟子对“窈窕淑女”不同的解释而笑得前俯后仰的时候,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那么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理解‘窈窕淑女’的呢?”这时学生们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最后归结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将“窈窕淑女”幻化为理想的追求,人生的目标,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只要我们拥有理想、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执着追求,人生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样就顺理成章地通过“借物喻人,幻化意象”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三.分析形象,蜕变人生
《关雎》塑造的是一个用情至深,但却遵循礼节的多情小伙子形象,他虽然爱慕“淑女”,但是却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而《蒹葭》中的主人公,不管道路有多么艰险、漫长,永远点亮希望的心灯,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难能可贵。
对形象进行分析后,就可利用主人公健康明礼的感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正面引导:同学们,你们正处于让人羡慕的青春生长期,这时的你,开始注意异性,在乎同异性的接触。异性注视你的目光、偶尔间的碰撞、随意的问候,都会使你怦然心动,这纯属自然现象,但你必须以理智来控制情绪冲动,就像诗中的主人公一样。人有理性和意志力,这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能够驾驭自己的感情,克制暂时的冲动,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对待异性,自然而又不失分寸地与他(她)交往,同时更专注于自己的学业,遨游于知识的海洋,那么,你将在人生成熟的田野中收获丰硕的果实。
这样,在《诗经》两首爱情诗教学中,将“爱情”这一信息转化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拥有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就可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让学生之间所谓的男女之“爱”健康成长。
邹宗莲,教师,现居贵州仁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