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泛的阅读能使“学困生”从根本上改变学习困难的现状。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并没有抱定要识记的宗旨,但是其中有许多东西会被记住,这完全是另一种识记——不随意识记。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对教科书材料的有意识记和背诵。这种识记建立在浓厚的兴趣、思考和读得入迷的基础上——在这里认识的情绪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不随意识记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因而每个孩子从幼儿时期开始,家长和教师应为他们选择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书籍,为他们打下阅读的基础,让书籍成为丰富他们精神生活、滋润他们心灵的源泉。
关键词:学困生 广泛阅读 轻松学习
温家宝同志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和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人和民族。他强调了读书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性。而我要说:“阅读对于一些学习中有困难的学困生的人格及文化素养更是起决定作用。”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靠请家教、补课及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这不是完全没作用,但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孩子越来越觉得压力大,产生了抵触情绪。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是没有找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要求。
怎樣才能使孩子学习轻松、越学越喜欢学?我认为是阅读。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一个学习有困难犹如掉进地狱的孩子对天堂的向往是怎样的迫切,我们可想而知。但有些教师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平时连教科书都学不好,所以没有必要让他们去阅读课外书籍,况且阅读对学习的提高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到的。对学生负责任的教师,教学生心切,常留学生单独辅导,在班内实行“一帮一”帮扶对子。还有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负担,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这种意见不完全是正确的。
学困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课外阅读材料以其自身的魅力影响着阅读者,能激起阅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由于不带任何负担,加上自由灵活的阅读形式,使这种审美活动变得轻松愉悦。学生追逐审美愉悦这一本质特征正好顺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极大地稳固了学生的直接兴趣,并且“学困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是在充满激情的活动中让这种兴趣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动中得以调动、得到强化,内在需求得以充分拓展,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达到兴趣的最高境界——志趣。“学困生”阅读的原动力有了,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因为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并没有抱定要识记的宗旨,但是其中有许多东西会被记住,这完全是另一种识记——不随意识记,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对教科书材料的有意识记和背诵。这种识记建立在浓厚的兴趣、思考和读得入迷的基础上——在这里认识的情绪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不随意识记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它的随意记忆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所以我认为阅读课外书籍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因而“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都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书读得较多,那么它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的兴趣。什么原因呢?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只有当一个人看见树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他才能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正如没有看见河就不会懂得一滴水。这犹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爱读文学书籍的学生作文当然就不会写得很差。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那么怎样为“学困生”选择阅读书籍呢?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对于“学困生”的阅读推荐倾向于篇幅较短,内容较完整,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书。再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及他们在哪方面学习有困难而定。例如有个物理方面的学困生,教师和家长应该为他选择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天文现象等相关方面的书籍,同时还要求各年级的教师根据所教学科为自己的学生建立起一个小小图书馆。
要取得家长配合培养学困生的阅读习惯。1.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条件。一个家庭有没有书,孩子是不是经常能接触到书,这与孩子家长是不是喜欢阅读与创设阅读条件有关系。只要是对孩子阅读有利,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应不嫌“汗牛充栋”,有益的书籍先买好,放在孩子每日见到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这样天长日久,孩子每天所见都是书,随意翻翻,慢慢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2.家长要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对于学困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让阅读之光照耀学困生的心灵,终会有厚积而薄发的一天。
参考文献
[1]《国民教育》杂志.1967年,第九期。
[2]《教育论文选集》。
[3]《我把心献给儿童》.《苏姆林斯基教育文选》,第一卷。
关键词:学困生 广泛阅读 轻松学习
温家宝同志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和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人和民族。他强调了读书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性。而我要说:“阅读对于一些学习中有困难的学困生的人格及文化素养更是起决定作用。”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靠请家教、补课及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这不是完全没作用,但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孩子越来越觉得压力大,产生了抵触情绪。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是没有找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要求。
怎樣才能使孩子学习轻松、越学越喜欢学?我认为是阅读。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一个学习有困难犹如掉进地狱的孩子对天堂的向往是怎样的迫切,我们可想而知。但有些教师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平时连教科书都学不好,所以没有必要让他们去阅读课外书籍,况且阅读对学习的提高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到的。对学生负责任的教师,教学生心切,常留学生单独辅导,在班内实行“一帮一”帮扶对子。还有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负担,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这种意见不完全是正确的。
学困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课外阅读材料以其自身的魅力影响着阅读者,能激起阅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由于不带任何负担,加上自由灵活的阅读形式,使这种审美活动变得轻松愉悦。学生追逐审美愉悦这一本质特征正好顺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极大地稳固了学生的直接兴趣,并且“学困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是在充满激情的活动中让这种兴趣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动中得以调动、得到强化,内在需求得以充分拓展,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达到兴趣的最高境界——志趣。“学困生”阅读的原动力有了,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因为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并没有抱定要识记的宗旨,但是其中有许多东西会被记住,这完全是另一种识记——不随意识记,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对教科书材料的有意识记和背诵。这种识记建立在浓厚的兴趣、思考和读得入迷的基础上——在这里认识的情绪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不随意识记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它的随意记忆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所以我认为阅读课外书籍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因而“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都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书读得较多,那么它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的兴趣。什么原因呢?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只有当一个人看见树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他才能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正如没有看见河就不会懂得一滴水。这犹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爱读文学书籍的学生作文当然就不会写得很差。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那么怎样为“学困生”选择阅读书籍呢?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对于“学困生”的阅读推荐倾向于篇幅较短,内容较完整,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书。再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及他们在哪方面学习有困难而定。例如有个物理方面的学困生,教师和家长应该为他选择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天文现象等相关方面的书籍,同时还要求各年级的教师根据所教学科为自己的学生建立起一个小小图书馆。
要取得家长配合培养学困生的阅读习惯。1.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条件。一个家庭有没有书,孩子是不是经常能接触到书,这与孩子家长是不是喜欢阅读与创设阅读条件有关系。只要是对孩子阅读有利,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应不嫌“汗牛充栋”,有益的书籍先买好,放在孩子每日见到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这样天长日久,孩子每天所见都是书,随意翻翻,慢慢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2.家长要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对于学困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让阅读之光照耀学困生的心灵,终会有厚积而薄发的一天。
参考文献
[1]《国民教育》杂志.1967年,第九期。
[2]《教育论文选集》。
[3]《我把心献给儿童》.《苏姆林斯基教育文选》,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