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狭颂》的技法赏析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7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汉碑刻沿承西汉碑刻的发展特点,逐步形成了端庄平正、挺俊流利、雄浑沈厚三种主要风格。《西狭颂》是代表了雄浑沈厚风格的碑刻,在东汉碑刻中《西狭颂》则以其雄浑沈厚的独特风格屹立在众多佳作之中,严整方折即突出了整部作品的特点。
  关键词: 《西狭颂》;用笔;结构;章法;艺术风格
  前 言
  汉代流传下来的隶书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墨迹,帛书、竹木简,书写时间贯穿于整个汉代。主要有《老子》乙本,《孙膑兵法》,木牍,竹木简牍等几十万字隶书。另一类是碑刻,西汉有《五凤二年刻石》等少量刻石,东汉流传至今的有《西狭颂》《石门颂》、《乙瑛碑》、《张迁碑》等三百多种。
  一、《西狭颂》的简介
  (一)《西狭颂》的时代背景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是《西狭颂》产生的土壤和环境。当时武都是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进行贸易的重要商市,陇南重要商市地位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西狭颂》的产生了。
  (二)《西狭颂》的概况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此为摩崖刻石,处崖壁上,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六月。隶书。22行,行20字。字方正。一寸二三分见方,首尾不缺一字。古人将之与《石门颂》、《甫阁颂》列为汉三颂。
  此摩崖刻石摹拓较难,故精拓者极少。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是弥足宝贵的珍本。
  二、《西狭颂》的技法解析
  (一)用笔的解析
  《西狭颂》在用笔上,多用方笔,庄重沉凝,显现出汉代人特有的庄重,清代的杨守敬再《平碑记》中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保重。”又绝不呆板,不作为主笔的点画辅以圆笔,又保留了不少小篆用笔的特征,变得活脱生动。
  清代徐树钧说它:“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用笔是书法的基础,笔法可以决定点画水平,《西狭颂》善用中锋方笔,因而笔力厚重的力量深藏期间,在汉代当为传统隶书的叛逆。(二)结体的解析
  《西狭颂》结体比较宽博,点画布白以舒朗为主要特征,中宫开张,排宕均匀。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疏宕则有《西狭颂》。”《西狭颂》巧拙相间,求其稳重,力度安如泰山。总而言之,从它雄穆的气象、开张的架势、遒劲的笔力都体现了汉代人的博大胸襟 。
  方正,其笔画疏宕,方圆并施,一些竖画上窄下宽,起止逆入回锋,极度有度。波势时隐时显,或敛或舒,相当自由。 隶书中显著特点便是“燕尾”,此碑中“燕尾”用笔生动,起笔时便开始蓄力,然后长挑出,变化多端。
  宽博,宽厚疏宕,整肃中透出雄放之气。在处理一部分笔划上,巧妙使用圆弧处理,形成横向的延展张力,笔画组合密集,捺笔横势行笔,且向上翘尾,突出整个字的宽博之气。
  雄厚,雄浑厚重,体现出端庄稳健审美特点。粗看有些宽大,有些笨拙丑怪之嫌,但是,作者在处理此字中间部位笔画时,或是不予抵满外框,或是框内尽量留白,或者是粗细、大小、长短提按极具变化,尽显及其灵动。
  (三)章法的解析
  整体章法行列成章,字距大,行距疏,可谓是舒朗有序。书者为了使碑字在既定的框定之中,又能使字体和章法上不呆滞充满活力,就想方设法在每个字的局部造奇弄险。《西狭颂》的整体章法特点,一是秩序井然,横成行,竖成列,精工细琢;二是舒朗有序,字距大,行距宽,虽然雄浑质朴,但仍给人一种清心之感。
  三、《西狭颂》的艺术价值
  《西狭颂》结字势方意圆,挪让得体,用笔凝练瘦挺,劲拙四溢,竭力表现创作出了一种“古而肆,虚而和”、疏宕宽博一路的书法特色。《西狭颂》是隶书极度成熟时期的产物,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极高。《西狭颂》虽为隶书,在保留性的基础上融入了篆体圆通古劲的韵致。它作为汉隶成熟时期摩崖石刻与《石门颂》、《郙阁颂》并称为“汉三颂”。《石门颂》、《郙阁颂》均已迁移置于馆内,《西狭颂》地处偏僻峡谷,山势险峻,加之择石选址俱佳,石质坚硬,风雨难蚀,至今壁立原址,风貌依然,真实的再现了汉隶摩崖刻石于大自然中的大气磅礴,巍然屹立的风姿。《西狭颂》不仅以其气韵高古的书法艺术为中外书法家所称道,而且这种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科图为一体的完备形制,在历代碑刻及摩崖刻石中实属罕见。
  结 语
  依山凿石,宏博大气的摩崖隶书刻石,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汉代那种天地合一,气吞八荒的时代精神。《西狭颂》摩崖的风格,在汉碑中古朴方整,雄強凝重,沉稳而含有流动的意趣 开汉隶雄强方整的书风。以其疏朗野逸的山林情趣而呈雄放、凝重气概。《西狭颂》的成功是汉代雄浑、壮阔文化背景下的积淀,也是大汉雄风时代气息下的一种自然的流露。
  参考文献:
  [1] 乔柏梁:《中国历代碑帖赏析手册》,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2] 史仲文:《中国艺术史.书法篆刻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5。
  [3] 蒋文光/杨再春:《汉碑经典》,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9,567。
  [4] 乔柏梁:《中国历代碑帖赏析手册》,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5]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M].卷1.
  [6] 王充.须颂篇[M]。论衡。
  [7]高天佑.西狭摩崖石刻群研究[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6. 34.
  [8] 张同印:《隶书津梁》,北京:高等出版社,2001。
  [9]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崔洁康(1995.11-),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市聊城大学 书法专业 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农村走向城鎮,“旧不如新”的观念深深植入人们的思想,导致旧住宅被大量废弃和摧毁。加上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旧住宅再利用的历史经验与系统理论指导,使得许多原本用意良好的“开发利用”也最终演变成了旧居住环境的又一场浩劫。本文通过对旧宅改造的相关理论、室内装饰改造的方法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改造旧居住环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对旧宅改造再设计提出了原则性建议。  关键词:旧居住空间;
期刊
摘 要: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区文化是未来公共艺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而城市是文化的中心,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则是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定义为一种特定的空间媒介,而这种空中媒介必然有其艺术的个性,公共艺术可能是无标题的构筑物创作,仅作为场所中的空间媒介,而市民参与其中得到放松,学习,沟通,互动等各种生活体验,在完成"空间对话"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独立的艺
期刊
摘 要:纪录片素来肩负着记录历史,折射现实的独特作用。透过镜头,以主人公的视角诠释平凡生活亦或是社会问题,是每一个纪录片导演的使命与职责。《乡村里的中国》的导演焦波即实现了运用镜头呈现了村庄里最真实的生活常态。本文力求从《乡村里的中国》的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和人文关怀三个方面展开,由此对纪录片的创作技巧进行论述。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人物塑造;叙事策略;人文关怀  《乡村里的中国》,将视角凑集到普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小区成为城市住房的主要形式,能够高效率的使用土地,最大限度的满足现代人的住房需要。但居住小区中存在着人们之间交往的许多问题,邻里之间关系淡漠,老人小孩缺少活动场所等。本文从交往空间的形成发展,道路,入口,环境设施布置等方面介绍提高小区住户之间交往的办法,分析优秀案例来阐述居住小区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居住小区;交往空间;交往行为;景观设计  引言 
期刊
摘 要:西方油画自传入中国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冲突、交融中共同成长,油画作为外来画种,中国油画家们苦苦追求和探索把它变成中国民族的东西,致力于在油画中探索出中国元素。中国油画家们致力于探索油画民族化,本土化,在油画创作中尽可能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气韵,通过对客观主体的再现或模仿,传达画家主观的思想情感,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在油画中接近完美地表现出来,使油画具有独特意味的中国油画形式。  关键
期刊
摘 要:在舞蹈作品中情感是每个表演者都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只有准确把握舞蹈的情感基调,才能通过准确的肢体动作向观众传递其内在的情感。为了探索舞蹈情感基调的把握方法,首先要对舞蹈情感基调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从舞蹈作品知识背景、形象捕捉、色彩音乐挖掘以及情感基调矛盾处理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把握策略。  关键词:舞蹈 情感把握 研究  一、舞蹈表演与情感的关系  舞蹈是发自于心,而外现于形的肢体语言。舞
期刊
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是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变多端,人事繁琐,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生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世间创立“艺术”为专科,而称专长此道者为“艺术家”。盖“艺术”与“艺术家”
期刊
摘 要:雕塑家大卫·史密斯在美国现代雕塑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美国雕塑史上他是第一个把焊接发展到成熟的人,现在看起来这种方法已经普及了,但是在那时他超前的思维改变了美国的现代雕塑,使焊接这一技术发展到极致,他改变了媒介,使金属能够变幻出诸多造型和拼接方法,转换了造型方式,要知道,在他之前都是具象造型方法,大卫·史密斯的对于雕塑的革新是史无前例的,超前的。  关键词:大卫·史密斯;焊接;现代雕塑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画作为中国国粹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近现代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在追求新形势的创新道路上,中国画依然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和对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表达之上。中国工笔人物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它运用流畅而生动的线条表现人物的形体美,注重人物的神态描写。本文在绘画艺术研究方面把作品的表现形式作为立足点,分别从作品的选题、构图、设色等方面进行陈述。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力争保留优良传
期刊
摘 要:跷功是中国戏曲旦角的一种特殊的技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职能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后来的缠足习惯。本文旨在通过对跷功的分析,来解读中国缠足行为,从而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阐释跷功与缠足行为的相关性。  关键词:旦角;缠足;审美;身体符号  缠足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现象”,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