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践与评课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ang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思路】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香气拒虫、永久保持高贵的特质,表达了作者对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以树喻人,树与人形成了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人物的情怀。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领悟文章精髓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标指出,中段的阅读教学还要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基于以上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思路:
  一、 主问题驱动,版块式设计
  教学中我摒弃一问一答问题分析式的师生对话。用主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樟树有什么特点?”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在这样的主问题驱动下,教学设计分成几个版块:1.聚焦樟树的外形,体会蓬蓬勃勃;2.聚焦樟树的可贵,关注课文表达;3.聚焦“借物喻人”,感悟共同的精神。这样的版块式教学中,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对表达方法的探究;有对语言文字的品析,也有对精妙语段的积累。
  二、 抓住训练点,培养语用能力
  第4自然段通过抓住“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等词语,触摸文字的情味。展开丰富的想象,练习朗读,在头脑中描绘出一幅樟树图。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在这样的语言训练基础上,语用能力自然水到渠成,让学习真正发生。
  第5自然段通过抓住特殊的写法,体会表达的意味。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比评议、品味句子的含义,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课文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来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使得言义共生、情智共生。
  三、 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读”,在书声琅琅中,读出樟树的形、神,读出樟树的韵味,使学生与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之情与作者之情和谐共生。
  四、 课内外知识融合,拓展学习空间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课上展开讨论,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了解“宋庆龄樟树奖”的环节,使得学生对宋庆龄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小节,并背诵第4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感悟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
  3.品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从而理解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读课文,读其人,感悟宋庆龄和樟树的相似之处,从而理解、掌握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奔重点段落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22,伸出手和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师: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课文6个小节概括成了一句话。希望这节课我们都来做会学习的孩子。
  2.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樟树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从文字中感受一下。
  3.再来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画出关键词。
  (隨机巡视,请生板书: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香气永久保持)
  师:老师都没讲一个字,你们自己静心阅读,找出了关键词。真厉害。
  过渡:那我们就从词语入手,进一步体会樟树的特点。
  (二)聚焦樟树的外形,体会樟树的顽强
  1.板书“枝干粗壮”“树叶稠密”的同学请把这两句完整地读一遍。哪个词让你感受最深?感受到什么?
  粗壮:长得很粗,很有力。生动表现了樟树的蓬勃生机。
  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东西南北, 非常大,覆盖范围大)两个“伸”字,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字,什么是“伸”?做个动作。怎么样才能伸得长、伸得远,站起来试试。(评价:使劲地伸、努力地伸、用力地伸)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这句话。(伸得有点远了、再远一点、更远了)
  稠密的树叶:叶子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挨挨挤挤的;叶子一团抱着一团;叶子层层叠叠,密不透风,就像一把绿绒大伞。
  绿得发亮:这是一种怎样的绿呀!(绿油油、像抹过油一样,青翠欲滴,郁郁葱葱,浓绿、淡绿、新绿、嫩绿……)(叶子青翠、翠绿欲滴)(评价:多美啊,仿佛就在眼前)
  2.板书“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同学,你们读一读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四季常青”“无论是……还是……总是……”(评价:你抓住了这个关联词来谈感受,真了不起!)
  同学们,一年四季,365天,不是每天都阳光灿烂、晴空万里,那么樟树还会经历什么呢?
  引读:
  无论是电闪雷鸣,还是狂风肆虐,它们总是……
  无论是天干气躁,还是大雨滂沱,它们总是……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地冻天寒,它们总是……
  这真是两棵( )的樟树。(顽强、勇敢、坚强、生命力旺盛)
  同学们从文字的表面读出了文字背后蕴含的精神,这样的学习太可贵了!
  3.这就是樟树的“蓬蓬勃勃”。(板书)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几乎每个字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个形象的画面。“蓬”,草字头指草木,下面的“逢”是相遇,“蓬”就是草木藤蔓相遇相簇的意思。“勃”左半边指的是草木萌发,力量增加,暴发式生长。“蓬勃”连起来就是草木繁荣旺盛。那“蓬蓬勃勃”呢?(程度更深,朗读体会)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4.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樟树图,从樟树的枝干、叶子和四季常青,我们看到了它的蓬蓬勃勃。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我们来分组读一读。
  师:多美啊,那蓬蓬勃勃的樟树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5.能尝试记下来吗?试着背一背。
  同桌之间练习一下,不会背的时候可以看一看黑板上的关键词。
  指名背,全体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同学们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背出了课文,真会学习。
  (三)聚焦樟树的可贵,关注特殊的写法
  1.请板书“香气永久保持”的同学,读一读第5小节。
  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来写樟树的香气?为什么这样写?
  生:更加突出、反衬、赞美。
  师:说得准确、理解到位。
  作者对比着写,我们就对比着读,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2.除了对比的写法,作者还用什么方法在描写?(质疑)
  师追问:课文怎样具体写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的?
  出示:“即使……虫类就怕它一天。”你关注了哪些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生:蓬蓬勃勃生长的时候,它散发香气;当它生命逝去,它的香气不变;当它成了衣柜、桌椅家具时,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樟树的生命历程发生了变化,这样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描写,更加深了我们对樟树的认识。
  再来读一读。
  3.在描写中,你还发现什么?是什么把这几层意思联系起来表达的?
  生:关联词。
  师:关联词的作用是什么?(语气更强烈,更加突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过渡:人们喜欢这两棵樟树,来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仅仅是因为喜欢樟树要去留影?还是宋庆龄与樟树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借物喻人”,体会樟树与宋庆龄的共同精神
  1.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前,咱们都查了资料,下面请知道的同学自己站起来大胆地说。
  2.同学们,咱们谈了这么多,那么,宋庆龄跟樟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或者说,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外表美——高贵、端庄
  香气永久保持——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贡献
  蓬蓬勃勃——一生工作的热情
  顽强的生命力——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强勇敢
  拒虫的香气——高洁的情操和一身正气
  师:宋庆龄一生满怀热情,为国家、为人民作了很多贡献。她七十年如一日,永葆革命斗志。对孩子,她倾注了慈母般的爱。对敌人,她横眉冷对:面对威胁、迫害,她始终没有畏惧;面对收买、诱惑,她严词拒绝,让敌人感到了畏惧。
  3.多么崇高的人格。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了吧?
  师: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
  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看到了宋庆龄。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一起读——“借物喻人”。
  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接触过这种写法,比如《做一片美的叶子》、陈毅的《青松》,再比如说人们常用红烛赞美教师,用白衣天使代表医护人员。这些都是借物喻人。我们要透过文字的表面走向文字的背后,体会蕴含的精神。
  4.宋庆龄故居自1982年开放以来,吸引了很多参观者前来瞻仰,曾经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卜算子·咏樟
  故居两樟树,蓬勃又精神。
  清清爽爽散香气,虫惧物品欣。
  香气能退敌,香气能养民。
  巍巍峨峨宋庆龄,敌怕人民尊。
  宋庆龄先生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纪念、缅怀,她致力于妇女儿童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福利会于1985年设立全国性专项奖——“宋庆龄樟树奖”,以表彰、鼓励我国长期从事妇幼保健卫生和儿童文化教育事业,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作家冰心、严文井,特级教师斯霞,知心姐姐卢勤都曾获此奖。
  5.如果此时此刻你站在樟树前,会想说些什么?用两三句话表达一下内心的情感。
  师总结:这两棵见证着宋庆龄光辉一生的樟树,至今依然挺立在她故居的庭院里。老师希望有一天你们能把这两棵樟树移植到自己的心田里。
  (五)总结全文,谈谈收获
  1.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这节课有收获吗?(對樟树的认识,对宋庆龄的了解,学习的方法、习作的方法)
  师:同学们会学习、会总结,真是学习的小能手。
  2.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推荐阅读: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
  (3)选择以下事物,学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篇文章。
  ①梅、兰、竹、菊……
  ②铅笔、橡皮、粉笔、蜡烛……
  ③老牛、蚂蚁、蜜蜂、骆驼……
  【课后评课】
  听马老师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她在教学中孜孜追求的三个“价值”,印象深刻,引人思考。
  一、 致力彰显文本语言本身的教学价值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文章虽简短,寄寓却深广。文章对樟树的描写简洁有力,突出了樟树生命力旺盛的特点。马老师引导学紧扣“蓬蓬勃勃”一词,抓住“枝干粗壮”“伸”“稠密”“绿得发亮”等词语,通过做动作体会、理解重点字词、展开想象等方法,体会樟树的生机勃勃;抓住关联词“无论……总是……”,展开思维表达训练,为学生搭建起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接下来再顺势指导读好“蓬蓬勃勃”这个词,读好、背好第4小节。马老师集理解、运用、思维、审美于一体,带领学生在品味、感悟、朗读中触摸文本语言,与文本、与作者深层对话,领悟了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二、 高度关注文本表达范式的教学价值
  马老师在教学第5小节时,聚焦樟树的可贵之处,直奔重点句,以“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来写樟树的香气?”这样一个问题驱动孩子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紧抓“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进行理解、感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接着又以“这樟树与宋庆龄之间有什么联系?他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串起学习活动,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樟树外形的蓬蓬勃勃,联想到樟树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逐步认识宋庆龄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从而感受文本以树喻人、借物喻人的表达范式,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马老师结合已经学过的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和《青松》,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借物喻人表达范式的理解。对一篇文章来说,关注其有鲜明特点的表达范式,应该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我想,这也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所具备的独特教学价值。
  三、 适度拓展文本传达信息的教学价值
  课文通过樟树介绍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学习课文应该对这位女性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在学生凭借文本语言对“借物喻人”写法有了初步感知之后,马老师及时拓展了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谈资料,说感受,再次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在讲到故居于1982年开放,吸引众多参观者前来瞻仰时,马老师又适时补充阅读了人们留下的纪念诗词;最后给学生介绍了“宋庆龄樟树奖”,使得学生对宋庆龄的感情得到升华。层层深入,适度拓展,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文本写法和人物品格的再认识,可谓独具匠心。
  ( 作者单位:马慕菡,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王勤,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茶点快准备好了,太阳已经西落。  这时候,可以在窗口见到李利走过身旁。  每晚,吃茶点的时候,你还没就座,  李利拿着提灯和梯子走来了,把街燈点亮。  ……”  这是英国诗人斯蒂文森的诗《点灯的人》,因为李利点亮了街灯,于是,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便有了美好的心情。  在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也有这么一位“点灯人”。从教20余年来,她始终坚持:语文教学
期刊
人为什么要读书?因为眼睛无法看到的,文字可以;脚步不能丈量的,读书可以。读书让你眼界开阔,生命优雅。  读书可以啟迪心智。《宋史·赵普传》记载:赵普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做宰相后才听从宋太祖所劝发奋读书。他每天回到家就打开箱子拿书读,而且一读就是一整天。赵普对宋太宗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赵普死后,家属看其箱中仅《论语》二十篇。真是“半部《论语》治天
期刊
【摘 要】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组织能力的提高和完善,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转型 有效介入 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有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培养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而个性的培养就必须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因此,小学作文教学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且要用真情书写个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培养 真情  在一次区级调研抽测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孩子的作文从思路到结构竟然是差不多的,有几篇甚至一字不差。这令在场的许多教师相当吃惊,经一番思考后得出结论:该班的语文老师应该是让学生背了作文选,
期刊
冷玉斌:之前已经布置过,请大家通过对《教育力》一书的阅读,交流对“教育力”的认识与理解。  仇山奇:通过阅读,个人认为“教育力”就是一个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当具备的一切基本能力。《教育力》一書中提到的教育力大致有:1.传递梦想的能力;2.寓友情于教学中的能力;3.提问力;4.掌握文脉关系的能力;5.读书与自制力;6.专业能力;7.个人魅力;8.模仿力;9.规划力;10.编辑教材的能力;11.设计兼
期刊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調: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指导。  【关键词】数学阅读 语句理解 学法指导 思想引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在全民阅读的“大阅读”时代,作
期刊
【摘 要】音乐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生长点而开设的艺术教育学科。音乐教师需要建立开放式的评价体系,捕捉学生的闪光瞬间,及时评价,及时交流,并且运用音乐“学习经验值”进行评价考核,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评价方式 闪光点 自信心 学习经验值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学就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生长点,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内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分成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数学学习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创新性和严谨性。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这种从已有的事实出发推理出的新的猜想,是或然成立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演绎推理是从已
期刊
【摘要】习作单元作为统编版教材的新形式有其独特的作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个习作单元,本单元围绕“学会观察”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笔者从单元整体出发,来研读单元目标;通过梳理单元结构,精读课文,积极交流,来总结观察的方法;通过例文比较,整理表达要点,并在习作训练中开展观察与表达的实践。  【关键词】习作单元 观察 表达  “你发现校园的过道旁新摆了许多菊花盆栽吗?”“国
期刊
【摘要】小学生阅读名著往往只停留在“浅碎滑行”的层面上,而没有真正地对名著进行“深度耕犁”。教师可以运用深层潜入、分析比较、动态表现等“名著深读”的策略,引领学生“沉潜”到名著中,以此获得经典文化的浸润,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名著深读 内涵 意义 实践路径  近年来,随着“振兴阅读” “真阅读工程”的实施、推进,我们的课外阅读天地更加开阔。但是,仍有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书目特别是名著阅读还停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