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科学课也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
一、落实科学课常规,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学习常规不是要学生记忆背诵条文,而是理解后的行为守则,学生的自觉行动。我把关于科学课的学习常规抄写在实验室黑板的左侧,让学生每次走进实验室从头到尾讀一遍,让他们明白:实验课不是体育课、也不是活动课。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约束,学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分组活动时,能控制音量,不会认为教室是个农贸市场;也不会把分组活动误解为自由活动,漫无边际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只是明明知道还要再不小心中继续违反,大多是想动手做个究竟,想弄个明白,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他们还是学生!只要耐心教育,给他们树立合适的标杆,经常提醒督促,他们会慢慢开始遵守课堂学习常规的,这一点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
二、想方设法拓展实验时空
1.因地制宜开拓实验场地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搬到商店、搬到社区、搬到儿童娱乐场所等。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材料”时,就可以让学生在逛街的时候注意一下服装店做衣服的材料、超市包装商品的材料、娱乐场所活动器材材料、家居装修材料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观察,并把每次的亲历亲为过程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材料的名称和使用方法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获得学习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有力数据。
2.“本山取土”选取实验原材料
学校周围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山取土”进行实验原材料的选择。如我在做“拓印树皮”时,实验材料需要纸、笔和树木,于是我就安排学生上课时去学校内的美化树身上获取实验素材,同时还安排学生观察树上的蚂蚁、蜗牛、蜘蛛等小动物的活动情况。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很多科学教师认为小学生动手能力差、认知水平低,因此很多实验都是演示实验,即自己一人操作完成,学生是旁观者,没有参与实验过程的机会,因此就导致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内在规律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把做实验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以此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充足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造房子”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古代房子和现代房子的特点以及会计算房子的用料之后,我们就可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给各个小组提供实验材料如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让他们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这样,我们通过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了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获得了事半功倍的实验教学效果。
四、尽心尽力造就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上“纸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在桌子上放一盆水,出示多只小纸船,分别放到盆子里,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活动后会陆续发现:纸船起先都飘浮在水面上。但过上一段时间后,纸吸足了水后,因为皱纹纸的吸水性强,它吸得水越多就越重,很快会沉到水底。其他的依次也沉入水底。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吸得快,谁就沉得快。又如学“斜面”时,首先我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虽然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不同。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養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我们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一、落实科学课常规,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学习常规不是要学生记忆背诵条文,而是理解后的行为守则,学生的自觉行动。我把关于科学课的学习常规抄写在实验室黑板的左侧,让学生每次走进实验室从头到尾讀一遍,让他们明白:实验课不是体育课、也不是活动课。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约束,学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分组活动时,能控制音量,不会认为教室是个农贸市场;也不会把分组活动误解为自由活动,漫无边际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只是明明知道还要再不小心中继续违反,大多是想动手做个究竟,想弄个明白,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他们还是学生!只要耐心教育,给他们树立合适的标杆,经常提醒督促,他们会慢慢开始遵守课堂学习常规的,这一点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
二、想方设法拓展实验时空
1.因地制宜开拓实验场地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搬到商店、搬到社区、搬到儿童娱乐场所等。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材料”时,就可以让学生在逛街的时候注意一下服装店做衣服的材料、超市包装商品的材料、娱乐场所活动器材材料、家居装修材料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观察,并把每次的亲历亲为过程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材料的名称和使用方法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获得学习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有力数据。
2.“本山取土”选取实验原材料
学校周围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山取土”进行实验原材料的选择。如我在做“拓印树皮”时,实验材料需要纸、笔和树木,于是我就安排学生上课时去学校内的美化树身上获取实验素材,同时还安排学生观察树上的蚂蚁、蜗牛、蜘蛛等小动物的活动情况。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很多科学教师认为小学生动手能力差、认知水平低,因此很多实验都是演示实验,即自己一人操作完成,学生是旁观者,没有参与实验过程的机会,因此就导致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内在规律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把做实验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以此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充足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造房子”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古代房子和现代房子的特点以及会计算房子的用料之后,我们就可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给各个小组提供实验材料如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让他们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这样,我们通过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了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获得了事半功倍的实验教学效果。
四、尽心尽力造就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上“纸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在桌子上放一盆水,出示多只小纸船,分别放到盆子里,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活动后会陆续发现:纸船起先都飘浮在水面上。但过上一段时间后,纸吸足了水后,因为皱纹纸的吸水性强,它吸得水越多就越重,很快会沉到水底。其他的依次也沉入水底。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吸得快,谁就沉得快。又如学“斜面”时,首先我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虽然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不同。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養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我们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