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人类认知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既能培养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群体的价值基础,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通过课程改革和融合教育,北爱的学校教育在促进北爱族群关系和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族群和解 互谅教育 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913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Ethnic Reconciliation
——Take Northern Ireland as an example
HUANG Peng, LI Yanxia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Schoo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in carrying human civilization heritage, culture and values of human cognition. Though school education, values of an individual as well as a group of people can changed, which thu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ocial development. School educa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Northern Ireland ethnic reconciliation by Education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integrated education.
Key words school education; ethnic reconciliation; Education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integrated education
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人类认知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通常情况下,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教育既能培养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群体的价值基础,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改善族群关系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北爱尔兰问题的解决便是重要例证。
1 北爱尔兰问题的由来与北爱族群关系
北爱尔兰问题是长期困扰英国的复杂问题,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两大族群的对立便是集中体现。北爱尔兰面积不大,驱车贯穿南北不过3小时,但北爱两大主要族群却似有万里之隔。北爱人口以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为主体,新教徒居于多数,天主教徒则处于相对少数。
多数新教徒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移民的后裔,在宗教文化和传统上认同英国,认为北爱应继续作为英国的一部分。新教徒常被称为统一派(Unionists)。天主教徒大多是当地爱尔兰人的后裔,文化和传统源于爱尔兰,政治上要求实现爱尔兰岛的南北统一。天主教徒往往又被称作民族主义派(Nationalists)。北爱尔兰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以宗教为身份标识,各自结群而居,形成了两大社区。北爱的新教徒多居于北爱尔兰东部地区,天主教徒则多居于西部。即使同居一地,两大族群民众聚居区也常以壕沟或高墙为界。
两大族群的分隔与对立由来已久,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英国与爱尔兰历史上的种种恩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两大教派冲突愈演愈烈,北爱当局再也无力控制局势,最终演变成了“北爱动乱”(the Troubles),北爱也因此处于动荡和冲突的阴影之下。北爱尔兰问题不仅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力消耗,也让英国的国际形象蒙羞,一度成为英国之殇。
历史的积怨加上现实的对立使两大族群间形成了所谓的“沉默”文化。在这种氛围中,两大族群民众接触有限,就业、娱乐、媒体等也常以族群为界。这种氛围又加剧了两大族群民众对对方的误读与妖魔化,造成了两大族群的进一步疏离与对立。对北爱民众而言,长期的血腥仇杀导致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防范心理,要想让长期敌对的双方在短期内抛开宿怨、做到相互信任绝非易事。这种状况使北爱和平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北爱的教育体系如北爱多数社会事业一样,也以教派为界。虽然法律规定所有公立学校都须向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开放,但事实上公立学校中的学生几乎都是新教徒的孩子,天主教堂则为天主教青少年提供教育。相对公立学校而言,天主教学校虽也有政府的资金援助,但拥有资源相对较少,教员水平有限,教学质量不高,学历证书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也不高。
北爱的公立学校和天主教学校虽未有多少直接对抗,但师生之间相互接触和了解不多却是事实。由于分区居住和分隔教育,两大族群青少年之间接触有限,互不了解。也因为此,两大族群间的通婚率一直不高。
2 北爱学校教育改革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北爱冲突的升级,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在族群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不同族群角色的学校作为不同观点的散布者,往往会增加族群之间的不信任和偏见。同样,学校也可以扮演积极的角色,减少族群间的误解,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早期的教育改革以争议较小的交流项目与活动为开端,但因学校间的交流与跨族群的活动仍未自愿行为,各校积极程度不一,致使效果一般。后来,北爱的教育改革主要转向互谅教育与融合教育。
2.1 互谅教育与课程改革
对于北爱的两大族群而言,分隔教育对于各自文化传统、特别是宗教传统的保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全改变原有体系难度太大,难以被两大族群所接受,相对较为可行的做法是课程改革,使学生在学校中了解北爱的文化与政治差异。
初期的课程改革由“北爱尔兰课程计划项目”和“学校文化研究项目”引导进行,通过向教师提供相关材料、介绍族群分歧,探讨避免族群冲突的方式。这些项目主要在大学中開展,既有赖于依靠慈善机构的援助,也有赖于对此感兴趣的教师。但此类项目多属自发行为,规范性不足,总体上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时,教育改革成为当时主政的英国保守党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互谅教育(Education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的概念本是由民间提出,此时亦在北爱被官方正式接受。1989年,北爱《教育改革法案》获得通过,从而将北爱尔兰地区学校课程设置制度化。该法案规定,除传统课程之外,跨族群的历史和传统教育也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所有4岁到16岁的北爱青少年都需接受这方面课程的教育。不过,为避免争议,这些内容并不单独开设课程,而是包含在音乐、文学等授课内容之中。为减小改革阻力,跨族群课程也不设正式考试。另外,北爱《教育改革法案》还对跨族群交流给予支持。跨族群交流亦非强制性规定,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酌行之,但政府部门为之提供了专门资金以示鼓励。北爱《教育改革法案》的实施意味着互谅教育在北爱1200多所学校中全面铺开。而到1994年时,共同宗教课程教育在北爱正式开始。
互谅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两大族群的青少年在各自族群的学校中通过课程的学习也能够了解对方群体的文化与传统,从而增强了相互理解,减少了误解。
2.2 融合教育与融合学校
融合教育(integrated education)是將北爱天主教和新教的学生、父母和老师融聚到一起,在同一所学校中向两大族群的青少年提供教育,使学校变成一个“熔炉”。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融合学校(integrated school)的理念在北爱提出。虽然一些教士和政治领袖对这一新型学校表示支持,但两大族群中的反对者亦不在少数。在这其中,北爱融合教育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北爱融合教育委员会是一个民间组织,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北爱融合教育的发展。与之相配合的是北爱融合教育基金的成立,这一基金的资金来自政府部门与慈善机构。北爱融合教育基金支持融合学校的建立,并同时向有望转变为融合学校的旧有学校提供资金支持。
1981年,第一个兼收天主教和新教学生的融合学校——拉甘学院(Lagan College)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成立。拉甘学院的成立吸引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媒体称之为北爱为数不多的“好消息”。舆论的肯定为融合学校获得了承认和支持。英国及北爱的教育部门开始时对融合学校态度审慎,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转变思路。1989年的北爱《教育改革法案》为融合教育提供了支持,融合学校的开设途径也逐渐的多样化。若一所融合学校有稳定生源,且能保持持续运营,政府将对其提供财政支持,这就鼓励了其他融合学校的开设。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爱融合学校中的中学迎来了一个增长期。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爱和平进程的推进,融合学校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1989年之时,融合学校只有8所小学和两所中学。到1997-1998学年时,这一数目已增至37所(24所小学、13所中学)。尽管学校数量和接收儿童数量都不算多,但融合学校承担起了改变旧有教育体制的工作。在这些学校的影响下,原有学校也开始向其它族群学生开放。融合教育一方面实现了北爱教育的均衡化,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大族群间的相互尊重和交流,融合学校更是成为两大族群和睦相处的典型示范。
3 结语
互谅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尝试源于北爱暴力事件的频发,这种尝试在当时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但现已初步收获成果。20世纪90年代北爱和平进程正式启动以来,北爱社会进入一个新阶段,北爱尔兰也藉此逐渐摆脱了“问题”之恶名。在影响北爱走向的诸多因素中,学校教育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
直到今天,北爱教育中的互谅教育与融合教育依然存在争议,但这已成为众多老师、父母、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识,并还将为之进行长久努力。北爱现已趋向和平,这又为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从北爱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我们也可以发现,学校教育改革一方面是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促进族群和解和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度校文科发展基金科研项目[编号:H09YB18]
参考文献
[1] 张训谋.北爱冲突与宗教问题[J].中国宗教,1999.1.
[2] 刘金源.布莱尔当政后的北爱尔兰和平进程[J].世界民族,2005.1.
[3] 施正锋.北爱尔兰的和平[J].台湾国际研究季刊,2008.冬季号.
[4] Seamus Dunn and Valerie Morgan, “A Fraught Path”--Education as a Basis for Developing Improved Community Relations in Northern Ireland[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999.Nos. 1/2.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族群和解 互谅教育 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913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Ethnic Reconciliation
——Take Northern Ireland as an example
HUANG Peng, LI Yanxia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Schoo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in carrying human civilization heritage, culture and values of human cognition. Though school education, values of an individual as well as a group of people can changed, which thu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ocial development. School educa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Northern Ireland ethnic reconciliation by Education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integrated education.
Key words school education; ethnic reconciliation; Education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integrated education
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人类认知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通常情况下,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教育既能培养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群体的价值基础,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改善族群关系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北爱尔兰问题的解决便是重要例证。
1 北爱尔兰问题的由来与北爱族群关系
北爱尔兰问题是长期困扰英国的复杂问题,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两大族群的对立便是集中体现。北爱尔兰面积不大,驱车贯穿南北不过3小时,但北爱两大主要族群却似有万里之隔。北爱人口以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为主体,新教徒居于多数,天主教徒则处于相对少数。
多数新教徒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移民的后裔,在宗教文化和传统上认同英国,认为北爱应继续作为英国的一部分。新教徒常被称为统一派(Unionists)。天主教徒大多是当地爱尔兰人的后裔,文化和传统源于爱尔兰,政治上要求实现爱尔兰岛的南北统一。天主教徒往往又被称作民族主义派(Nationalists)。北爱尔兰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以宗教为身份标识,各自结群而居,形成了两大社区。北爱的新教徒多居于北爱尔兰东部地区,天主教徒则多居于西部。即使同居一地,两大族群民众聚居区也常以壕沟或高墙为界。
两大族群的分隔与对立由来已久,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英国与爱尔兰历史上的种种恩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两大教派冲突愈演愈烈,北爱当局再也无力控制局势,最终演变成了“北爱动乱”(the Troubles),北爱也因此处于动荡和冲突的阴影之下。北爱尔兰问题不仅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力消耗,也让英国的国际形象蒙羞,一度成为英国之殇。
历史的积怨加上现实的对立使两大族群间形成了所谓的“沉默”文化。在这种氛围中,两大族群民众接触有限,就业、娱乐、媒体等也常以族群为界。这种氛围又加剧了两大族群民众对对方的误读与妖魔化,造成了两大族群的进一步疏离与对立。对北爱民众而言,长期的血腥仇杀导致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防范心理,要想让长期敌对的双方在短期内抛开宿怨、做到相互信任绝非易事。这种状况使北爱和平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北爱的教育体系如北爱多数社会事业一样,也以教派为界。虽然法律规定所有公立学校都须向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开放,但事实上公立学校中的学生几乎都是新教徒的孩子,天主教堂则为天主教青少年提供教育。相对公立学校而言,天主教学校虽也有政府的资金援助,但拥有资源相对较少,教员水平有限,教学质量不高,学历证书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也不高。
北爱的公立学校和天主教学校虽未有多少直接对抗,但师生之间相互接触和了解不多却是事实。由于分区居住和分隔教育,两大族群青少年之间接触有限,互不了解。也因为此,两大族群间的通婚率一直不高。
2 北爱学校教育改革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北爱冲突的升级,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在族群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不同族群角色的学校作为不同观点的散布者,往往会增加族群之间的不信任和偏见。同样,学校也可以扮演积极的角色,减少族群间的误解,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早期的教育改革以争议较小的交流项目与活动为开端,但因学校间的交流与跨族群的活动仍未自愿行为,各校积极程度不一,致使效果一般。后来,北爱的教育改革主要转向互谅教育与融合教育。
2.1 互谅教育与课程改革
对于北爱的两大族群而言,分隔教育对于各自文化传统、特别是宗教传统的保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全改变原有体系难度太大,难以被两大族群所接受,相对较为可行的做法是课程改革,使学生在学校中了解北爱的文化与政治差异。
初期的课程改革由“北爱尔兰课程计划项目”和“学校文化研究项目”引导进行,通过向教师提供相关材料、介绍族群分歧,探讨避免族群冲突的方式。这些项目主要在大学中開展,既有赖于依靠慈善机构的援助,也有赖于对此感兴趣的教师。但此类项目多属自发行为,规范性不足,总体上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时,教育改革成为当时主政的英国保守党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互谅教育(Education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的概念本是由民间提出,此时亦在北爱被官方正式接受。1989年,北爱《教育改革法案》获得通过,从而将北爱尔兰地区学校课程设置制度化。该法案规定,除传统课程之外,跨族群的历史和传统教育也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所有4岁到16岁的北爱青少年都需接受这方面课程的教育。不过,为避免争议,这些内容并不单独开设课程,而是包含在音乐、文学等授课内容之中。为减小改革阻力,跨族群课程也不设正式考试。另外,北爱《教育改革法案》还对跨族群交流给予支持。跨族群交流亦非强制性规定,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酌行之,但政府部门为之提供了专门资金以示鼓励。北爱《教育改革法案》的实施意味着互谅教育在北爱1200多所学校中全面铺开。而到1994年时,共同宗教课程教育在北爱正式开始。
互谅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两大族群的青少年在各自族群的学校中通过课程的学习也能够了解对方群体的文化与传统,从而增强了相互理解,减少了误解。
2.2 融合教育与融合学校
融合教育(integrated education)是將北爱天主教和新教的学生、父母和老师融聚到一起,在同一所学校中向两大族群的青少年提供教育,使学校变成一个“熔炉”。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融合学校(integrated school)的理念在北爱提出。虽然一些教士和政治领袖对这一新型学校表示支持,但两大族群中的反对者亦不在少数。在这其中,北爱融合教育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北爱融合教育委员会是一个民间组织,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北爱融合教育的发展。与之相配合的是北爱融合教育基金的成立,这一基金的资金来自政府部门与慈善机构。北爱融合教育基金支持融合学校的建立,并同时向有望转变为融合学校的旧有学校提供资金支持。
1981年,第一个兼收天主教和新教学生的融合学校——拉甘学院(Lagan College)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成立。拉甘学院的成立吸引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媒体称之为北爱为数不多的“好消息”。舆论的肯定为融合学校获得了承认和支持。英国及北爱的教育部门开始时对融合学校态度审慎,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转变思路。1989年的北爱《教育改革法案》为融合教育提供了支持,融合学校的开设途径也逐渐的多样化。若一所融合学校有稳定生源,且能保持持续运营,政府将对其提供财政支持,这就鼓励了其他融合学校的开设。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爱融合学校中的中学迎来了一个增长期。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爱和平进程的推进,融合学校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1989年之时,融合学校只有8所小学和两所中学。到1997-1998学年时,这一数目已增至37所(24所小学、13所中学)。尽管学校数量和接收儿童数量都不算多,但融合学校承担起了改变旧有教育体制的工作。在这些学校的影响下,原有学校也开始向其它族群学生开放。融合教育一方面实现了北爱教育的均衡化,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大族群间的相互尊重和交流,融合学校更是成为两大族群和睦相处的典型示范。
3 结语
互谅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尝试源于北爱暴力事件的频发,这种尝试在当时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但现已初步收获成果。20世纪90年代北爱和平进程正式启动以来,北爱社会进入一个新阶段,北爱尔兰也藉此逐渐摆脱了“问题”之恶名。在影响北爱走向的诸多因素中,学校教育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
直到今天,北爱教育中的互谅教育与融合教育依然存在争议,但这已成为众多老师、父母、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识,并还将为之进行长久努力。北爱现已趋向和平,这又为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从北爱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我们也可以发现,学校教育改革一方面是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促进族群和解和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度校文科发展基金科研项目[编号:H09YB18]
参考文献
[1] 张训谋.北爱冲突与宗教问题[J].中国宗教,1999.1.
[2] 刘金源.布莱尔当政后的北爱尔兰和平进程[J].世界民族,2005.1.
[3] 施正锋.北爱尔兰的和平[J].台湾国际研究季刊,2008.冬季号.
[4] Seamus Dunn and Valerie Morgan, “A Fraught Path”--Education as a Basis for Developing Improved Community Relations in Northern Ireland[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999.Nos.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