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发现”策略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good1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王荣生教授指出:散文教学要依据散文的体式进行,即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教散文的共性特征,还必须教出一篇散文的特质来,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怀念母亲》之所以打动人心,除了语言平实,还有表现了季先生“人”的一面。文章在写作上与一般的也不尽相同,采取了“文包日记”的形式,更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情感。基于此,笔者确定了这样的核心目标:通过比较,明白课文特殊的写法:引用事(景)+情。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旅居海外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母亲的情感。
  课堂上,笔者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好的读者,以“怀念”为探究情感主线,发现文本言语秘妙,发现文本深处的作者,发现内心深处的自我,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触摸作家情感,用散文的方式诵读
  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在学生的读上多作思考。一是要把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摸准文本基调
  季先生的散文以真情为胜,尤其是那些思念母亲的散文,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情感基调是高度内敛和凝重的。课始,借助预习单填空:文中的“母亲”指,“怀念母亲”就是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先通读全文,找出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这种情感,然后交流,出示文段,明白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最后朗读,读出能够体现文本基调的情感,强调两个“同样”和“一直”,表达敬意与爱慕。
  2.观照情感重音
  文本第二小节重点写生母弃养之后,“我”痛苦的内心世界。作者用白描的方式,直抒胸臆。文章用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真想随母亲于地下”等语句。接着作者又写到:“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淚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作者用了多个直接表达内心感受和自己行为状况的词语来表达内心之痛苦。我们要引导学生好好品读,读好上述词语,产生共鸣。
  二、对话文本秘妙,用觉知的方式研读
  郑桂华老师指出:“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教学要告别内容分析,去发现存在于一篇课文中的“秘妙”。
  1.明结构
  季先生在散文创作中讲究结构的安排。《怀念母亲》具有“文包日记”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浏览课文在写法上最大的区别是引用。再将日记与正文剥离、呈现,然后思考作家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删去日记可不可以?日记于课文而言,有什么作用?
  2.知手法
  季先生也注意意象的选择与意境的构造。在日记中,作家借“黄昏”这一特定的具有意象的时间,表达思念之情。同样在日记中作家借特殊的景“暗夜织上天空,织上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还有房东老太太的事等都间接地传达着自己的眷恋之情。在日记教学“引导——发现”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师:日记中的前几句呢?我们看到了什么?
  (黄昏,天暗下来了)——一起读一读。
  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泡泡:景,情)男、女生分读。
  梳理其余日记:课件出示要求:默读,用“—— ”划出描写景、事的语句;用“”划出抒情的语句。
  3.悟语言
  “理想的散文是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季先生还追求散文的语言。如读“日记”的日期和天气,我们同样引导学生发现作家思念的“情感”。
  师:看看日记的时间,有什么发现?
  生:时间紧凑。为什么?(说明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
  师:看一看天气,有什么发现?
  生:阴晴,风雨。
  师:为什么?
  生:说明作者无论什么样的日子都在思念。
  三、探究词句意蕴,用质疑的方式体悟
  读散文要潜入词句深处,体味精准的语言。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体味需要质疑。
  1.于困惑处链接
  由于文本是作者的独特感受,而且距离学生的情感有一定的间隔,这样无形中就造成了学生在理解上的困惑,无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引用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变得非常有必要。在读课文第二小节,感悟 “丧母之痛”时,先问: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迷惑的是:“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我的愿望”指的是什么?链接资料,同桌交流理解。通过解读三段资料,学生才理解了所谓的“终天之恨”。
  2.于矛盾点生发
  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读一读,学生自己读,哪些地方他们自己可以读懂,哪些可能读不懂?哪些地方容易被忽略?哪些地方又可能发生理解错误?聚焦“日记”,聚焦“甜蜜”与“凄凉”这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同时体会他们是和谐统一的。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
  生:“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
  师:这对词语真的自相矛盾吗?
  生:不是的。因为季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生:还因为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师:各种复杂的情感糊在心头,混合在一起。引读:所以我的心往往沉静到……
  3.与现实生活勾连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相机诱导,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串接起来,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类似于一句格言。联系现实生活的理解,他才够饱满。
  师: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母爱无价。
  生:母爱伟大。
  生:母爱永恒……
  师(出示):灵魂健全的人应该是。
  生:灵魂健全的人应该是拥有母爱。
  生:灵魂健全的人应该是母亲在身边……
  四、指向语用的素养,用表达的方式提升
  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提出: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在潘新和先生的读写观中,让学生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懂得写作。通过读写结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1.于情感点喷薄
  练笔的点要选在情感喷发处。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进行言语训练,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在几则日记阅读后,小结中,我们借助下面的填空抒发情感: 作者的思念之情愈来愈深,不仅,还有;不仅,还有 。
  2.于空白处补充
  “留白”是练笔的好天地。教师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文中“寻梦”片断节选,对于母亲的幻影就是一个补白点。
  师:梦里出现的是母亲怎样的“面影”啊?
  生:母亲倚在门前翘首期盼着儿子的归来。
  生:当儿子又一次即将远行的时候,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收拾着孩子的行李,细细地摩挲着……
  生:母亲送儿子到村口,眼里饱含着泪花,看着儿子远去,仍伫立风中……
  3.于技巧处迁移
  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课后作业做如下布置:联系实际生活,写一写对亲人的思念,用上一些事或者景来表达这种情感。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城东实验小学 (315600)
其他文献
[案例]  在教学jqx跟ü相拼时,刚一出示“j—ü”,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叫起来“我知道,ü上两点要省略”。“ü上的帽子要摘掉”。“是的,我在拼音班(暑假里社会机构办的幼小衔接班)上学过”。  见学生们都知道了,我也就顺势将j、q、x和ü相拼的样子一起出示:j—ü—ju、q—ü—qu、x—ü—xu,让学生们一个一个地拼读了一下。我想,既然学生们都知道了,那这个环节就简单一些吧。  接着,我就问:“
期刊
前不久,我教学了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六》的“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对于这节口语交际课,我在教学中,产生了许多思考,进行了一些探讨。现将教学所思总结如下。  一、課程标准一把尺,教学情境巧设置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先解读课程标准,以课标为尺。中年段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除了要讲普通话,还要做到: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
期刊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中,“信息素养”排在世界核心素养的前列。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之一。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会学习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
期刊
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三大核心能力,致力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香港理工大学祝新华教授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列出了六个能力元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这对整本书阅读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复述、解释、重整是“客观性理解,对原有的篇章进行分析、概括等,紧扣原篇章”。伸展、评鉴、创意是“主观性理解,通过推论、想象、推测、批判
期刊
所谓体式,是指写作的表达方式与文章的文体属性。因文体和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时候需要将表达方式与文体规范结合在一起讲,因并称为“体式”。在“体式”视域中构筑习作通道,即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教的是哪一种文体或表达方式及所教体式的关键知识,否则写作的指导必然空洞无力,写作知识的教学则有可能出错。  一、感知体式,形成功能意识  新闻报道属于记叙文体,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适当地应
期刊
俗话说:“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这是科学、客观而又辩证地阐述了“学、思、疑”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强调了“疑”对于“勤学好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这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意识”,因为这种“问这问那”多是率性而发,他们普遍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明确性和指向性。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一旦遇到了具体性的阅读文章,小学生就全然不知道应该从哪儿问起以及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常常被别人问起:“怎么才能学好语文?”每每我总喜欢引用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教师总结的三个字答复“读!背!写!”其中,无疑“写”的要求最高。 “写”要求学生能将阅读中吸取的养料转化成自己的情感、思想,并表达出来。仅靠每学期教师布置的几篇作文题,学生的习作能力很難得到提升。冰心曾说:“我还是劝你们每天写一篇日记,这是练习作文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无疑,写日记是练笔和积累素材的一种好方法
期刊
伴随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平板、手机、电子书等新媒体迅速普及,新媒介输送如微信、QQ等继电子邮箱之后已成为彼此交流的新常态。新媒体、新技术时代的到来,呼唤语文教学深度变革。新媒体技术,不仅对语文教学手段、模式,而且对于语文教学思想、理念,甚至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态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本文尝试从新媒体、新技术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境变革谈起,以期抛转引玉,求教方家。  一、运用新媒体,创设“形真”的情境  
期刊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较短、结构简洁,很多教师往往都认为课文简单一读就懂,再加上一些所谓的教辅资料扶持,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或者是停滞的状态。在解读低年级文本时往往难以找准相应的方向和路径,也没有能够与教材的体系进行融通,这就导致教师丧失了对低年级文本的解读意识。因此,笔者以为低年级学生的文本解读应该树立三种意识。  一、关注链接,树立统整解读文本的意识  解读教材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很
期刊
绘本,也称作“图画书”,是一种以图片为主搭配少量文字,并通过前后页面相连的方式来体现内容的书籍,也是较为有趣的儿童读物。一本优质的绘本常以精致的画作配上优美生动的语言来讲述童话故事。由于绘本图文并茂的形式非常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绘本对低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将绘本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应当如何更好的开启绘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