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运用主题整合理念,既符合学科特质,也是对德育一体化要求的落实。主要整合策略:学科内整合,贯通教学目标;与时事联结,丰盈教学内容;学科间融合,活泼教学体态;统整德育项目,协调儿童发展,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向丰厚、立体,使学生得到全面生长。
[关键词] 主题整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一体化
当前,主题整合理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明确要求推动德育一体化。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教学方式具有延展性、多向性,这些学科特质都决定着本学科运用整合理念之必要。可以说,德育一体化呼唤着整合理念。
我校在探究主题整合及跨界学习理念和教学实践方面成果丰硕。2018年12月,朱爱华校长团队《跨界学习,奠基大成——小学育人路径探索20年》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践行整合理念,略有心得。
一、学科内整合,贯通教学目标
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12册教材,相同主题的内容呈现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结构。据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可以贯通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达到“瞻前顾后”的良好效果。
环保主题内容在各年段教材中均有所呈现。一年级“我和大自然”单元引导儿童懂得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爱护大自然的意识。二年级“绿色小卫士”单元引导儿童关注水、空气污染等问题,开动脑筋展开生活微环保行动。四年级“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单元,让孩子思考、探究变废为宝,过低碳生活。六年级“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单元则引领学生以地球小公民、世界小公民的身份了解全人类为保护资源和环境所做的努力,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公民意识。这些单元的教学目标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勾连形成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一年级“我和大自然”这个单元时,我们补充设计了“花草过得怎么样”的观察活动作为课堂延伸,把儿童的目光引向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渗透问题意识、环保意识,为二年级调查环境问题的学习做准备。
对于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物态化学习成果,如环境问题的调查记录表、“我的环保小搭档”介绍卡、低碳生活计划单等,我们精心组织活动加以利用。在相同甚至不同年段,让学生互相展示、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低年级孩子向高年级学生提问,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儿童讲解,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共学的“场”。这趣味盎然的学习平台,让孩子们在愉快达成阶段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能积极进行主动建构,享受到生动、全面的环保教育。
贯通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总体和阶段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整体性架构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带给儿童的则是春风化雨般的德性濡染。
二、与时事联结,丰盈教学内容
生活是本大的教科书。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联结社会时事,可以使德法教学内容得到充实,甚至可以成为对教材的一种补缺。
教材中的某些主题无法与学生当下实际生活无缝对接,如灾难教育、生命教育等。教师通常运用补充资料、访问调查、设置情境等策略努力拉近学生与话题之间的距离。可这些前置性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话题本身带给学生的新鲜感,课堂教学就难以真正触动孩子的心弦。而从儿童心理接受程度的角度考量,不少有关灾难的话题也并不适宜设置情境。
当重要的社会时事发生,我们要敏锐地加以捕捉,充分利用好这些真实情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我们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组织学生从新闻报道、视频等资料中关注疫情变化,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讨论宅家健康生活计划,交流作为一个小公民的责任担当。同时,重点观看由名师录制的“生命课程系列”《战“疫”集结号》微课。一课一主题,一课一讨论,有序推进。从学生的讨论可以看出,真实的灾难事件带给他们心灵的触动是巨大的。社会时事给予学生丰盈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提高认知,丰富情感,提升素养,切实成长。
三、学科间融合,活泼教学体态
各学科均有其特质,但在同一年级,各学科中教学素材、教学目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叠。这是因为各学科教学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在同一年段的培养目标和落实尺度是相对一致的。
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引导学生从家中长辈处了解优秀家风并加以传承。与之类似的内容在同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中也有编排,旨在培养孩子拟访谈清单、有条理地记录的技能。不同教材中,与长辈进行访谈均为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逐个学习上述内容,学生就会重复相似的学习经历,消耗了学习热情,效果自然不理想。于是,我们优化活动设计,将相关内容巧妙融合。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走进长辈的童年”主题实践活动,共同讨论、拟订采访时可能提出的问题:长辈们童年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如何?他们玩哪些游戏?……采访过程中,孩子们听长辈讲过去的故事,看长辈示范玩传统游戏,与长辈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有的孩子甚至采访了家中的几代人。此间,孩子们自然探寻到了优秀家风,掌握了开展访谈的相关技能。采访记录的呈现方式也可多样化,图文并茂讲述,展示采访记录文稿,制作成美篇推送到班级群等。我们围绕不同的采访话题,选取各小组推荐的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构建起一个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立体结构的交流学习时空。
学科间融合使得教学活动的指向由单一变成多维度,学生的思维活动也由浅层走向深入。它所形成的张力吸引着儿童全身心沉浸到学习活动中,同时激发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教学体态也变得活泼且有活力。
四、统整德育项目,协调儿童发展
涂尔干认为:“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因此,我们注意将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项目融合,使二者有机统整,互为补充、互相借力。
节日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经典元素。通过不断挖掘、赋予节日新的内涵,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拓展出一片新时空。怎样让孩子们的儿童节过得更有意思?我们把节日活动主题定为“我的游戏我做主”,统整教材中“我们好好玩”单元内容,分年段开展活动:我是游戏小达人、传统游戏我会玩、创意游戏我设计。孩子们在快乐体验中感受到安全、健康的游戏所带来的意趣,培养起生活的雅趣。国庆七十周年,我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独辟蹊径,以“我们的国家版图”为主题,统整教材中《我们神圣的国土》相关内容开展活动:拼一拼中国地图、创意勾勒版图轮廓、讲祖国版图故事、研究祖国版图历史。有了這样的亲身体验和探究,爱国之情、国家认同就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田。教学《爱心的传递者》引导儿童关爱他人。2003年,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孩子,我校学生曾共同制作小寿桃献给小汤山。当新冠疫情发生,孩子们宅在家中满怀真情制作作品,书画、捏塑、剪纸……表达对医护工作者的感恩,对健康的祈愿。集体献爱心,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善行义举有力量,感悟到德行需正、人性有美,在生活中自然能够以爱心行动温暖他人。
道德与法治教学因为有了德育活动的延展而更开阔,学生拥有了行动实践的天地;德育活动也因为遵循课程的明确育人指向而拥有了灵魂,避免了表面热闹之下的空洞。
灵活运用整合理念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拓宽教师的育人视野,提升育人能力,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切实提升,为他们一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主题整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一体化
当前,主题整合理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明确要求推动德育一体化。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教学方式具有延展性、多向性,这些学科特质都决定着本学科运用整合理念之必要。可以说,德育一体化呼唤着整合理念。
我校在探究主题整合及跨界学习理念和教学实践方面成果丰硕。2018年12月,朱爱华校长团队《跨界学习,奠基大成——小学育人路径探索20年》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践行整合理念,略有心得。
一、学科内整合,贯通教学目标
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12册教材,相同主题的内容呈现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结构。据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可以贯通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达到“瞻前顾后”的良好效果。
环保主题内容在各年段教材中均有所呈现。一年级“我和大自然”单元引导儿童懂得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爱护大自然的意识。二年级“绿色小卫士”单元引导儿童关注水、空气污染等问题,开动脑筋展开生活微环保行动。四年级“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单元,让孩子思考、探究变废为宝,过低碳生活。六年级“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单元则引领学生以地球小公民、世界小公民的身份了解全人类为保护资源和环境所做的努力,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公民意识。这些单元的教学目标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勾连形成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一年级“我和大自然”这个单元时,我们补充设计了“花草过得怎么样”的观察活动作为课堂延伸,把儿童的目光引向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渗透问题意识、环保意识,为二年级调查环境问题的学习做准备。
对于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物态化学习成果,如环境问题的调查记录表、“我的环保小搭档”介绍卡、低碳生活计划单等,我们精心组织活动加以利用。在相同甚至不同年段,让学生互相展示、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低年级孩子向高年级学生提问,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儿童讲解,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共学的“场”。这趣味盎然的学习平台,让孩子们在愉快达成阶段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能积极进行主动建构,享受到生动、全面的环保教育。
贯通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总体和阶段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整体性架构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带给儿童的则是春风化雨般的德性濡染。
二、与时事联结,丰盈教学内容
生活是本大的教科书。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联结社会时事,可以使德法教学内容得到充实,甚至可以成为对教材的一种补缺。
教材中的某些主题无法与学生当下实际生活无缝对接,如灾难教育、生命教育等。教师通常运用补充资料、访问调查、设置情境等策略努力拉近学生与话题之间的距离。可这些前置性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话题本身带给学生的新鲜感,课堂教学就难以真正触动孩子的心弦。而从儿童心理接受程度的角度考量,不少有关灾难的话题也并不适宜设置情境。
当重要的社会时事发生,我们要敏锐地加以捕捉,充分利用好这些真实情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我们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组织学生从新闻报道、视频等资料中关注疫情变化,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讨论宅家健康生活计划,交流作为一个小公民的责任担当。同时,重点观看由名师录制的“生命课程系列”《战“疫”集结号》微课。一课一主题,一课一讨论,有序推进。从学生的讨论可以看出,真实的灾难事件带给他们心灵的触动是巨大的。社会时事给予学生丰盈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提高认知,丰富情感,提升素养,切实成长。
三、学科间融合,活泼教学体态
各学科均有其特质,但在同一年级,各学科中教学素材、教学目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叠。这是因为各学科教学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在同一年段的培养目标和落实尺度是相对一致的。
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引导学生从家中长辈处了解优秀家风并加以传承。与之类似的内容在同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中也有编排,旨在培养孩子拟访谈清单、有条理地记录的技能。不同教材中,与长辈进行访谈均为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逐个学习上述内容,学生就会重复相似的学习经历,消耗了学习热情,效果自然不理想。于是,我们优化活动设计,将相关内容巧妙融合。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走进长辈的童年”主题实践活动,共同讨论、拟订采访时可能提出的问题:长辈们童年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如何?他们玩哪些游戏?……采访过程中,孩子们听长辈讲过去的故事,看长辈示范玩传统游戏,与长辈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有的孩子甚至采访了家中的几代人。此间,孩子们自然探寻到了优秀家风,掌握了开展访谈的相关技能。采访记录的呈现方式也可多样化,图文并茂讲述,展示采访记录文稿,制作成美篇推送到班级群等。我们围绕不同的采访话题,选取各小组推荐的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构建起一个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立体结构的交流学习时空。
学科间融合使得教学活动的指向由单一变成多维度,学生的思维活动也由浅层走向深入。它所形成的张力吸引着儿童全身心沉浸到学习活动中,同时激发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教学体态也变得活泼且有活力。
四、统整德育项目,协调儿童发展
涂尔干认为:“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因此,我们注意将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项目融合,使二者有机统整,互为补充、互相借力。
节日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经典元素。通过不断挖掘、赋予节日新的内涵,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拓展出一片新时空。怎样让孩子们的儿童节过得更有意思?我们把节日活动主题定为“我的游戏我做主”,统整教材中“我们好好玩”单元内容,分年段开展活动:我是游戏小达人、传统游戏我会玩、创意游戏我设计。孩子们在快乐体验中感受到安全、健康的游戏所带来的意趣,培养起生活的雅趣。国庆七十周年,我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独辟蹊径,以“我们的国家版图”为主题,统整教材中《我们神圣的国土》相关内容开展活动:拼一拼中国地图、创意勾勒版图轮廓、讲祖国版图故事、研究祖国版图历史。有了這样的亲身体验和探究,爱国之情、国家认同就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田。教学《爱心的传递者》引导儿童关爱他人。2003年,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孩子,我校学生曾共同制作小寿桃献给小汤山。当新冠疫情发生,孩子们宅在家中满怀真情制作作品,书画、捏塑、剪纸……表达对医护工作者的感恩,对健康的祈愿。集体献爱心,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善行义举有力量,感悟到德行需正、人性有美,在生活中自然能够以爱心行动温暖他人。
道德与法治教学因为有了德育活动的延展而更开阔,学生拥有了行动实践的天地;德育活动也因为遵循课程的明确育人指向而拥有了灵魂,避免了表面热闹之下的空洞。
灵活运用整合理念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拓宽教师的育人视野,提升育人能力,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切实提升,为他们一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