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落实《意见》的关键在于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于“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即构建可持续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机制。依据东西方高校办学的成功经验,这种素质和机制应具体体现为师者引导和激励学生学知于掌握真理,创新于追求真理,“求是”于“学知”“创新”。师生员工凝神聚力于党和国家的优质人才遴选,才能真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学知于掌握真理
多年来,有人认为党在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与人才培养过程联系不密切,因而不宜对教学管理工作干预过多。然而,宣传思想工作与教书育人工作不可分割,不能置身教学科研工作之外。《意见》明确,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这项工作对接班人的培养起着政治引领和目标把关作用,对引领和激励师生通过知识传承掌握真理,以及养成学生学知求真的素质等均至关重要。为做好工作,高校应配套建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师生员工也要自觉响应相关精神,并使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师者于知识传承,根本在于通过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真理。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掌握真理,需有全面系统的知识构成作保障。否则,就可能因所学知识的组合无序或相对单一而学无所成。知识传承的全面系统,不仅包括专门知识技能,更包括掌握真理。爱因斯坦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书育人,离不开教师、学生和介质的三者互动。所谓“介质”,泛指师生用于传承的知识。其指向绝非独门绝技或东拼西凑的东西,而是由自然而社会、由实践而理论、由东方而西方、由基础而专业的知识立方体。这个立方体以“金字塔”型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为基座,以理论联系实际和素质养成过程为框架组合而成。众所周知,世间任一事物均非孤立、无序或静态的方式存在,也离不开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关联关系。现实中,师生于知识传承,既要掌握组成知识的客观规律,也要掌握真理。否则,就可能因对知识体系缺乏系统完整的了解而至形成认识的缺憾。因而,知识传承的目的应系于掌握真理,以免人才培养过程无序。基于这点,宣传思想工作内容正是这一立方体系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或栖身世外。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句话的关键在于高校办学既应放眼世界,亦应立足中国。师生间的知识传承亦应以此为重,既要体现中西合璧,也要突出“中国特色”,更要以服务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为本。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衰,就在于先辈们能够立足本土内化人类的聪明智慧。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前17年借鉴苏联的办学模式,还是改革开放后学习欧美的办学模式,其成功之处均在能奠基于传承中华优秀知识文化,同时汲取他国的先进文化以丰富和升华我国的知识传承。这包括:内容上注重知识传承的全面系统、方法上注重知识传承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从而做到使学生于学知中既懂得所学意义,又养成掌握真理的习惯。
创新于追求真理
知识传承离不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作用的发挥,理论创新同样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先师孔子提倡“游学”,并以身作则;今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目的均在于使学生懂得所学为所用,在于有利学生检验和发展真理。在高校,师生既不能止步知识传承,也不宜摆脱理论创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理论创新的成果当属唯一性科研成果,它迸发于知识传承所产生的思想火花,成就于对客观规律的反复认识,呈现于追求真理的研究过程。近年,有人喜用“钱学森之问”秀“创新”,或是方法的以旧换新,或是概念的别出心裁,这就难免失之偏颇,不利育人。钱学森先生说:“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运用人类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世界所积累的知识,而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个体系。”这个体系“目前暂分为10大部门”,并且“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所有知识都在于此”。他认为:“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这就“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可见,师生求解“钱学森之问”不能忽略知识传承的系统性和理论创新的关联性,这是完成创新的原则。正如《意见》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一样,师生在实践理论创新时务必要坚持追求真理,切忌标新立异。这样才可能收获实效。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实践“止于至善”,需要师生追求真理的态度。这一态度应体现于育人过程,即:在育人方向方面,明确国家、高校和学科专业等三级培养目标;在教学理念方面,确立知识传承、理论创新和追求真理的三者结合;在资源配置方面,依据教学优先的原则匹配人力资源,建立党政合理分工协作的育才管理体制,形成生源合理分流和遴选机制,科学调整教学工作量,合理配给学科专业及其教学工作发展的支持条件;在学籍管理方面,优化学科专业学习过程,发挥知识学习、素质养成以及辅修、转专业、二专业选修、跨专业选学、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和就业等信息管理作用;在教学设计方面,按照由全面而具体、由基础而专业、由理论而实践、由教学而养成等设置课内外教学管理的立体育人方案;在教学规划方面,扬弃“学时制”,发挥“学分制”及“选修课制”等全时空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综合效益;在知识传承方面,协调知识的全面、系统稳固组合,建立课堂内外、理论实践和师生互动的教学管理方式;在课外育人方面,构建“书院制”学生业余生活学习及综合服务的育人环境和软硬件条件,等等。所有这些工作均应协调配合,使师生携手追求真理于实践理论创新。 师生追求真理的过程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为保证这一基础的有效性,高校一般应按学科专业的设置和组合课程分类(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但无论哪类课程,师者都应谙熟相关课程间的关联,以利教学内容符合客观规律和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为其理论创新和追求真理铺垫基础。为此,高校师生员工宜做到科学构建知识传承的教学、控制和服务机制,以利综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让学生养成自觉实践理论创新、追求真理的习惯。
师生求知于掌握真理,意在遵循客观规律从事实践;师生创新于追求真理,意在发现客观规律解决疑难问题。在高校,无论是知识传承,还是理论创新,师生都应沿着掌握和追求真理的目标前行,不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多年来,有人盲目倡导“学术自由独立”,因而放弃教书育人的原则,在组织推进教学改革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时重形式和表象,轻内容及实质,忘却了学生于学习过程中应掌握和追求真理的本义。当今世界,无论是在研究型、教学型,还是在职业技术型高校,以追求真理为本,实践理论创新就不能忽视服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需求;不能简单地以技能或兴趣培养为由,贬低系统的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作用;不能因慕课(MOOCs)、微课和翻转课等手段新颖,就试图以此替代人才培养的应有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三者密不可分。“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是“实事求是”的行动,“实事求是”是“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的原则。三者互动才可能使理论创新切实落到实处,使师生始终逐鹿于追求真理的路上。与师生掌握真理的要求一致,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亦应贯穿于师生理论创新和追求真理全过程。尽管专职宣传思想工作者不便具体承担这些工作,但是,师生携手实践追求真理,且自觉于“学知”“创新”过程中具体落实《意见》的要求,也能很好地体现宣传思想工作精神。
求是于学知、创新
《意见》要求,落实宣传思想工作就应“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实践掌握和追求真理是师生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潜在动力源。因为,办好世界一流大学,方式是通过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实践认识、发现和掌握、追求真理;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宣传思想工作落实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质内容。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无论古今中外,国家都需要高校培养真正能够掌握和追求真理的人才。这也是党所以重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本意。如今,党和国家期待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师者就应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认识观,完成知识传承以掌握真理,实施理论创新以追求真理。
师者育人既需“教书育人”,又需“养成育人”。师者育人的责任,不仅包括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也包括养成优良的德行品质,并且师者育人不能只满足“伯乐相马”,而忘记“为人师表”。因为,师者德行恰恰是学生实践掌握和追求真理的要件。在现实中,有人以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为由,逆反宣传思想工作对学生的素质养成,甚至用以干预教学管理者对学生怠于学业、自由散漫和无政府行为的管控工作,或以口舌鞭笞,或以弄权阻拦。结果,直接受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业,以致贻害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意见》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要激励师者以“为德育人”,律己及人,把育人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千秋万代的事业去做,而不是任学生随心所欲,自由散漫。为此,既应规范师者,自觉做到以“教书育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义,以“德行示范”为行;亦应制约学生,自觉做到以“以德成才”为本,以“德行为师”为义,以“以德自律”为行。同时,高校应具体要求师生:不仅在社会行为方面以社会公德自律,且在教学行为方面以育人道德相约。这样,才可能真正使师生做到以求是为学业品质和实践方式培养优质人才。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应以育人为核心办好世界一流大学,才可能扎实有效地为落实《意见》打好基础。史载,季康子曾问政于师。子曰:“政,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今天,这不仅是对执政者的要求,是对培养接班人工作本身的要求,也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意义所在。在高校,师者应注重培养学生“求真求是”的素质,让“真理”意识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以期养成学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完美人格。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培养出让人民满意,让党和国家放心的优质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编:晓 成
学知于掌握真理
多年来,有人认为党在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与人才培养过程联系不密切,因而不宜对教学管理工作干预过多。然而,宣传思想工作与教书育人工作不可分割,不能置身教学科研工作之外。《意见》明确,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这项工作对接班人的培养起着政治引领和目标把关作用,对引领和激励师生通过知识传承掌握真理,以及养成学生学知求真的素质等均至关重要。为做好工作,高校应配套建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师生员工也要自觉响应相关精神,并使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师者于知识传承,根本在于通过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真理。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掌握真理,需有全面系统的知识构成作保障。否则,就可能因所学知识的组合无序或相对单一而学无所成。知识传承的全面系统,不仅包括专门知识技能,更包括掌握真理。爱因斯坦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书育人,离不开教师、学生和介质的三者互动。所谓“介质”,泛指师生用于传承的知识。其指向绝非独门绝技或东拼西凑的东西,而是由自然而社会、由实践而理论、由东方而西方、由基础而专业的知识立方体。这个立方体以“金字塔”型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为基座,以理论联系实际和素质养成过程为框架组合而成。众所周知,世间任一事物均非孤立、无序或静态的方式存在,也离不开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关联关系。现实中,师生于知识传承,既要掌握组成知识的客观规律,也要掌握真理。否则,就可能因对知识体系缺乏系统完整的了解而至形成认识的缺憾。因而,知识传承的目的应系于掌握真理,以免人才培养过程无序。基于这点,宣传思想工作内容正是这一立方体系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或栖身世外。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句话的关键在于高校办学既应放眼世界,亦应立足中国。师生间的知识传承亦应以此为重,既要体现中西合璧,也要突出“中国特色”,更要以服务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为本。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衰,就在于先辈们能够立足本土内化人类的聪明智慧。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前17年借鉴苏联的办学模式,还是改革开放后学习欧美的办学模式,其成功之处均在能奠基于传承中华优秀知识文化,同时汲取他国的先进文化以丰富和升华我国的知识传承。这包括:内容上注重知识传承的全面系统、方法上注重知识传承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从而做到使学生于学知中既懂得所学意义,又养成掌握真理的习惯。
创新于追求真理
知识传承离不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作用的发挥,理论创新同样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先师孔子提倡“游学”,并以身作则;今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目的均在于使学生懂得所学为所用,在于有利学生检验和发展真理。在高校,师生既不能止步知识传承,也不宜摆脱理论创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理论创新的成果当属唯一性科研成果,它迸发于知识传承所产生的思想火花,成就于对客观规律的反复认识,呈现于追求真理的研究过程。近年,有人喜用“钱学森之问”秀“创新”,或是方法的以旧换新,或是概念的别出心裁,这就难免失之偏颇,不利育人。钱学森先生说:“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运用人类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世界所积累的知识,而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个体系。”这个体系“目前暂分为10大部门”,并且“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所有知识都在于此”。他认为:“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这就“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可见,师生求解“钱学森之问”不能忽略知识传承的系统性和理论创新的关联性,这是完成创新的原则。正如《意见》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一样,师生在实践理论创新时务必要坚持追求真理,切忌标新立异。这样才可能收获实效。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实践“止于至善”,需要师生追求真理的态度。这一态度应体现于育人过程,即:在育人方向方面,明确国家、高校和学科专业等三级培养目标;在教学理念方面,确立知识传承、理论创新和追求真理的三者结合;在资源配置方面,依据教学优先的原则匹配人力资源,建立党政合理分工协作的育才管理体制,形成生源合理分流和遴选机制,科学调整教学工作量,合理配给学科专业及其教学工作发展的支持条件;在学籍管理方面,优化学科专业学习过程,发挥知识学习、素质养成以及辅修、转专业、二专业选修、跨专业选学、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和就业等信息管理作用;在教学设计方面,按照由全面而具体、由基础而专业、由理论而实践、由教学而养成等设置课内外教学管理的立体育人方案;在教学规划方面,扬弃“学时制”,发挥“学分制”及“选修课制”等全时空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综合效益;在知识传承方面,协调知识的全面、系统稳固组合,建立课堂内外、理论实践和师生互动的教学管理方式;在课外育人方面,构建“书院制”学生业余生活学习及综合服务的育人环境和软硬件条件,等等。所有这些工作均应协调配合,使师生携手追求真理于实践理论创新。 师生追求真理的过程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为保证这一基础的有效性,高校一般应按学科专业的设置和组合课程分类(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但无论哪类课程,师者都应谙熟相关课程间的关联,以利教学内容符合客观规律和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为其理论创新和追求真理铺垫基础。为此,高校师生员工宜做到科学构建知识传承的教学、控制和服务机制,以利综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让学生养成自觉实践理论创新、追求真理的习惯。
师生求知于掌握真理,意在遵循客观规律从事实践;师生创新于追求真理,意在发现客观规律解决疑难问题。在高校,无论是知识传承,还是理论创新,师生都应沿着掌握和追求真理的目标前行,不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多年来,有人盲目倡导“学术自由独立”,因而放弃教书育人的原则,在组织推进教学改革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时重形式和表象,轻内容及实质,忘却了学生于学习过程中应掌握和追求真理的本义。当今世界,无论是在研究型、教学型,还是在职业技术型高校,以追求真理为本,实践理论创新就不能忽视服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需求;不能简单地以技能或兴趣培养为由,贬低系统的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作用;不能因慕课(MOOCs)、微课和翻转课等手段新颖,就试图以此替代人才培养的应有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三者密不可分。“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是“实事求是”的行动,“实事求是”是“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的原则。三者互动才可能使理论创新切实落到实处,使师生始终逐鹿于追求真理的路上。与师生掌握真理的要求一致,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亦应贯穿于师生理论创新和追求真理全过程。尽管专职宣传思想工作者不便具体承担这些工作,但是,师生携手实践追求真理,且自觉于“学知”“创新”过程中具体落实《意见》的要求,也能很好地体现宣传思想工作精神。
求是于学知、创新
《意见》要求,落实宣传思想工作就应“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实践掌握和追求真理是师生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潜在动力源。因为,办好世界一流大学,方式是通过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实践认识、发现和掌握、追求真理;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宣传思想工作落实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质内容。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无论古今中外,国家都需要高校培养真正能够掌握和追求真理的人才。这也是党所以重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本意。如今,党和国家期待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师者就应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认识观,完成知识传承以掌握真理,实施理论创新以追求真理。
师者育人既需“教书育人”,又需“养成育人”。师者育人的责任,不仅包括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也包括养成优良的德行品质,并且师者育人不能只满足“伯乐相马”,而忘记“为人师表”。因为,师者德行恰恰是学生实践掌握和追求真理的要件。在现实中,有人以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为由,逆反宣传思想工作对学生的素质养成,甚至用以干预教学管理者对学生怠于学业、自由散漫和无政府行为的管控工作,或以口舌鞭笞,或以弄权阻拦。结果,直接受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业,以致贻害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意见》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要激励师者以“为德育人”,律己及人,把育人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千秋万代的事业去做,而不是任学生随心所欲,自由散漫。为此,既应规范师者,自觉做到以“教书育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义,以“德行示范”为行;亦应制约学生,自觉做到以“以德成才”为本,以“德行为师”为义,以“以德自律”为行。同时,高校应具体要求师生:不仅在社会行为方面以社会公德自律,且在教学行为方面以育人道德相约。这样,才可能真正使师生做到以求是为学业品质和实践方式培养优质人才。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应以育人为核心办好世界一流大学,才可能扎实有效地为落实《意见》打好基础。史载,季康子曾问政于师。子曰:“政,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今天,这不仅是对执政者的要求,是对培养接班人工作本身的要求,也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意义所在。在高校,师者应注重培养学生“求真求是”的素质,让“真理”意识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以期养成学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完美人格。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培养出让人民满意,让党和国家放心的优质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编:晓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