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桎梏下女性的挣扎与反叛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F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张爱玲的《金锁记》讲述了麻油西施曹七巧被当作联姻工具,被迫嫁给残疾的姜家二少爷,等级森严的旧式封建家庭让没有身份地位的她常年精神压抑,她暗恋的三少爷季泽也只不过把她当成是调情工具。追爱失败的曹七巧把失去爱情的痛苦转嫁到他人身上,把女儿长安当作复仇对象,这种做法其实是曹七巧在封建思想和传统女教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近乎变态的挣扎与反叛。在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与封建主义金钱观的双重作用下,曹七巧的青春也随之风化。
  关键词:《金锁记》 曹七巧 封建桎梏 挣扎 反叛
  张爱玲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闺秀派文学的代表,她是在旧式传统和新式洋化相交错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张爱玲小说作品的感情和心理基础是旧式家庭的女性心理世界,以女性的婚姻情爱为线索,用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去探究封建主义婚姻观念和资本主义金钱观念是怎样一步步腐化女性意识和心灵的,旧式家庭中女性的爱情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又是如何发生变形和扭曲的。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封建女教肆虐这种现象的产生究竟是人性的迷失还是女性自我意识的失落?而其导致的结果——女性的性潜抑是否又是一种人类不可抗拒的经验萌芽?换句话说,这又是否是旧社会中女性集体压抑意识的畸形催化剂?
  一、时代冲突下的人性畸变与病态心理
  在把封建女教当作市民价值观的城市中,张爱玲是世俗的,在她眼里,人生应该是走下坡路的,悲剧总是比喜剧发生得更理所当然。她对人生的解释太过简单,这也造成了她笔下女性形象的“情结化”,在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下,金钱毁灭了人性。成长在这种中西文化心理交错中的旧式家庭女性,再多的珠光宝气也遮掩不住她们千疮百孔的心,她们没有锐度,哪怕是已经接受过或多或少的新式思想,仍然败给了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对于人生没有太多的抗争,总是在命运和自身的双重折磨下用最压抑的破坏摧毁的形式交代了一生。
  1944年,被称为“‘五四’之后女性主义代表作”的《金锁记》在鸳鸯蝴蝶派小说a盛行的时代逆风而起。相比直接向中国社会整体开炮的《狂人日记》,这部诞生于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高潮的小说,是一部典型的、非寓言性的作品。在当时追求反映真实生活,而不以刻画具体人物性格为特色的创作环境下,张爱玲以女性生活本色为叙事取向,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个在物质与欲望相互冲突中残害自己一生的女性形象。
  为何说《金锁记》是一部关于女性性格发展史的小说?发展史是女性在这个时代中生活下来的记忆,是女性生活史的呈现。性格的发展并非是作者赋予的,对于人物来说,这并不是一种天生的、裹在襁褓之中的偶然,而是在日常的烟火气中同人物一起慢慢成长起来的一种必然。曹七巧原是缺乏身份认同感的麻油西施,历经风尘,情感千疮百孔,珠光宝气也掩盖不住她的病态心理,她此生的愿望就是当一个安稳的花瓶,这是留存在曹七巧心底的女性依附意识的封建积垢。这里所谈到的安稳并不是所谓的在物欲横流的亂世中苟活,而是女性的情欲由于被物质桎梏而产生的挣扎。正如傅雷先生谈到《金锁记》时所说的那样:“明知挣扎无益,便不挣扎了,执着也是徒然,便舍弃了。这是地道的东方精神:明哲与解脱,可同时也是卑怯、懦弱、懒惰、虚无。”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性在挣扎中产生了绝望,所以只能在白天谋杀自己的幸福,在夜晚放纵自己的情欲,女性因被锁住欲望而产生的破坏性最终将以另一种力量呈现——人因为追求自己的爱情失败而在对他人恋爱的破坏中寻求心理平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是女性对传统父权社会的一种极端反抗,是身处现代社会变革和中西文化冲突中女性意识的负面因素。旧式封建家庭的没落造成了女性的心灵畸变和灵魂残疾,传统父权社会更对女性的精神造成戕害。
  曹七巧与张爱玲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存在相似之处,都多少受过城市文明的熏陶,为情欲而生,也具有深层的传统意识。但相比之下,曹七巧的形象仍带有原始性。海派作家王安忆进行话剧改写时曾说:“曹七巧不像王熙凤,不像卡门,不像查泰莱夫人,怨妇的形象总是相似的,除了曹七巧,无法将其比成文学史上任何一个经典形象。”她是一个彻底的、原始的女性形象,她生存的不安全感体现在她对物欲的渴求上。历经岁月蹉跎的曹七巧,终日生活在狭隘的天地里,封建家族的桎梏、钩心斗角的压迫和失去爱情的痛苦让她只能报复家人,折磨自己的儿女,让他们最终都染上了抽鸦片的恶习。作为女性,曹七巧缺乏本应有的端庄、优雅,而是显得尖刻、阴暗。她的破坏性只能对内而不能对外,彻底、原始的性格逐渐变为泯灭人性的凶器,这是曹七巧人性之恶的极端发展。她对命运的报复需要一个对象,她将自己的仇恨转嫁到了同为女性的女儿长安身上。但这一悲剧并不能全部归咎于曹七巧,根源于宗法体制下“男外女内”的内囿机制,这是让曹七巧永远走不出来的“铁闺阁”,这里的“铁闺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困住曹七巧的封建家庭,也并不单纯是她无法被满足的情欲,而是吸纳弱势女性群体的,深陷浮华洋场中的精神困境。
  二、美与可怖共生下的原始力量爆发
  “美杜莎”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是世间最美的女子,传说只要看见她眼睛的人都会被石化,所以美杜莎是“极端的美”与“极端的可怖”的共生,代表着无法抵抗的诱惑和可怕致命的疼痛。诱惑和疼痛是人类不可抗拒的经验,这并不是人类头脑自身产生的理性产物,而是人类内在情感经验和思想欲望高度浓缩凝练的结果。从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来看,一开始,她的命运就是在诱惑和疼痛中共生的,是人类不可抗拒的经验(这里的经验是指女性集体压抑意识)与女性欲望的本能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曹七巧在白天扮演着二爷“婉顺的”妻子,夜晚放纵自己成为姜季泽的情妇,但是由于她的心智局限,错把调情当作爱,所以欲望本能的满足只能作为曹七巧身体上的一种起义。而且曹七巧对于封建礼教下包办婚姻的反叛只能以一种最简单的、压抑的、破坏摧毁的形式进行。这也是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最原始的地方,缺乏社会教化,但又被迫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所有的冲突都来自于她的原始性和她所处的环境。原始的力量代表着她生命意义的含量,也是人类原始兽性欲望满足的程度。
其他文献
那是个星期五的傍晚,同学们都欢呼雀跃地收拾书包,准备回家,而我却闷闷不乐。老师新建了班级群,二维码贴在墙上,许多家长都围在那边,捧着闪亮的智能机急匆匆地加入班级群。而我呢,从小没见过妈妈,爸爸常年在外,偶尔才联系一下,陪伴我的奶奶早已落伍,她无知的神情和爬楼梯时气喘吁吁的笨拙模样,都让我无所适从。   回家后,我躲进房间一句话也不愿说,老人机报数的响亮声透过房门,刺耳极了。我知道她在打电话寻求补
这一天,穆朔告别了居住20年的老屋,驶向另一种崭新的生活,这种生活将是富足而安逸的。它在此刻已经揭开了一角。穆朔昔日的家位于东坝乡焦庄村。21世纪初的东坝,与咫尺之遥的北京市区在心理上有鲜明的隔绝感。2014年,一张“东坝拆迁天价补偿表”在网上流传,“一夜暴富”“千万身家”“新贵”等字眼,一度把这种关注推到潮头。随之而至的种种好奇、艳羡、甚至嫉妒的揣测,却让这些站在城市边缘不知所措的村民,再一次感
摘 要:云南作为汉文化的边缘地区,汉文学创作发展极为缓慢,到明代中叶,云南文士才异军突起,成绩斐然,云南汉文学发展由此进入了兴盛期。云南古代汉文学的兴盛与杨慎的积极引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杨慎在充军云南期间,一直活跃于文坛,他大力宣扬科举,汇聚文人创作,迅速带动了汉文学创作的兴盛,对后世的云南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杨慎 云南 汉文学 引领  云南地处偏僻的西南边陲,远离汉文化中心,众多
摘 要: 流浪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自古有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到现代。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快速进步,人类的物质生产水平和整体生存状态已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无需再为维持生计而四处漂泊,但物质上的富足并不能代替人的心灵和精神,有时甚至恰恰相反,人们在追求物欲的同时,反而感到精神的饥渴与心灵的荒芜。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更加快了人们精神追寻的脚步,俄罗斯当代作家亚历山大·伊利切夫斯基的
1. 爱因斯坦当年应聘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当研究员后,所里的工友问他需要什么用具。爱因斯坦说:“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些纸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的废纸篓。”  工友好奇地问:“为什么要大的呢?”“好让我把许许多多的错误都扔进去啊!”  2. 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有一次讲座时指出,从太阳光谱上看到的黑线证明上有金子存在。一位银行家讥笑说:“如果不能从太阳上得到它,那这样的金子有何用处?”后来
摘 要: 《三国演义》长达一百二十回,只有前面十七回刻画了吕布。有关吕布的文字虽不多,但其形象却异常鲜明生动,让人印象深刻。为何?究其原因,作者塑造的吕布具有一点、二面、三维的特点,使其具有矛盾性、丰富性、立体性。  关键词:吕布 一点 二面 三维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活化了一大批为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形象。其中吕布出现的章节较少,仅占全书的十二分之一。但作者却在不长的章节中刻画出了
微信朋友圈里旅行的人,他们在大地上闲走,人在画中,水墨山峦。此刻,也许正站在远处的某棵树下吹风、叉腰。额角上有汗,衣裳上有风尘,身后是陌生的灯火,迷离阑珊;人在别处,暮色苍茫。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几个朋友,漂在路上,他们喜欢在微信里直播闲云野鹤的生活。  写诗的陈老大去了绍兴,正跷着二郎腿,坐在咸亨酒店喝酒。陈老大顶多买一袋茴香豆,他不是孔乙己,只是装装样子,说明自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果然,陈老
摘 要:马晓康作为青年诗人中的新秀,他擅长将现代性问题置于历史视域之中进行考察,在对历史的解析与反思中揭开现代性问题的面纱。在长诗《孙子》中,马晓康以孙武的一生为叙事时间,从历史叙事的角度叙述了孙子及其兵法在战争中所建构的艺术世界,表现了残酷的战争对社会、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在辨析历史与现代的裂缝中,长诗的叙事彰显了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天道观。  关键词:马晓康 《孙子》 天道观 历史 现代  马晓康
摘 要: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从应物兄的视角叙事着手,并常常穿插着“应物兄”不受限制的自言自语,为自己言、为他人辩论、为读者问。作者笔下的应物兄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使得作者得以隐于小说之外,不掺杂自身情感,只是诚实地叙述,探索复杂语境中人的存在状态。书中涉及各行各业的大量知识,更描写了许多的细节,各种物与情,从而勾勒出了七十多个人物,他们相互交织,演绎了政、商、学三界三代的故事,一代人的式
中东是全世界最动荡的热点地区之一,尤其叙利亚,至今仍炮火连天,好多人唯恐避之不及。山西小伙李亚楠,却像着了魔似的迷上了这块是非之地。为了解外界知之甚少的难民生活,5年来,他先后去了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约旦、伊朗和黎巴嫩等国。“中东”成为他身上最独特的印记。在这里,他拍摄了数千幅珍贵照片,作品曾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奖。就连英国BBC的记者,都竖起大拇指称他是“很牛的中国人”!  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