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媒体实力的展示和挑战。本文总结了中央台经济之声2012年两会报道的突破和特点:数量大、形式多、内容广、有深度,凸显财经频率专业性。
关键词:经济之声 财经专业性 高端权威 评论树帜 深度
中央电台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从自身定位出发,实现了全方位、全频率的整体效应,参与节目之多、参与专家数量之大和层次之高、报道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专栏数量大、形式多、内容广、有深度,充分表现出广播传媒和财经专业频道的优势与特色,赢得了各界听众的广泛认可。
一、突出经济内容,敢于揭示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
中央电台经济之声2012年两会报道中话题集中、突出,紧扣关注度较高的经济和民生热点,充分进行解读和评论,突出了频率特色,形成了声势。
面对经济下行风险,惯于用GDP说话的地方官员们是不是依然会“唯GDP”论事?他们如何看待“稳增长”这个目标?天下财经《经济改革纵横谈》播出录音报道《张平: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说,去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经从投资和出口转向内需,今年这一趋势还将强化。在去年9.2%的经济增幅中,内需拉动了4.7个百分点,而外需的拉动作用是负0.5个百分点。那么,从这里反映出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什么特点?经济之声《十大评论员看两会》邀请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进行分析解读。《交易实况》节目则在当天连线参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记者会的现场记者,实现会议重要消息实时直播。《天下公司》的《两会经济观察》栏目则分别邀请了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天津市财政局局长杨福刚、宁波市副市长王仁洲、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对GDP增速下降、地方政府是否存在“唯GDP”论、强化环保考核机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如何与民生保障挂钩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经济之声根据频率特色,针对“两会”热议的经济改革话题,邀请了经济学家巴曙松进行点评,对百姓最为关注的房地产市场、保障房建设、土地供应等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方面的问题,巴曙松使用了很多中国房地产方面的数据,极具专业色彩;与此同时,他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听众解读了这些指标背后的内涵,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加大保障房的建设来对冲投资下滑”,采取一个比较灵活的“有保有压”的措施等。巴曙松的介绍,前后逻辑鲜明,既有现在的事实数据,又有一些对未来走势的预估,使得点评很有说服力。
经济之声两会报道策划团队还以敏锐的新闻嗅觉,预见到改革会成为今年两会的关键词,预见到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经济之声为此提前策划,精心组织,从3月9日起推出两会特别报道《经济改革纵横谈》。这组报道紧紧抓住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个关键点,以两会为背景,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选取当下矛盾最突出、问题最集中、改革最迫切、阻力最大的五个关键环节和深化改革的五个入口,包括垄断企业改革、房产税改革、利率市场化、土地产权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小微企业融资。这组报道打破常规两会报道的形式,采用述评的样态,提出问题,采访相关领域权威的代表委员或者改革涉及的各方人士,通过丰富的音响、通俗的表达和层层的推进,分析改革的迫切性,摆出改革阻力和难点,寻找改革破解之道。
二、借助社会力量和高端资源,彰显国家电台的权威性
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组数据,特别引人注目。比如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定在了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定为4%,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些数字都说明了什么?反映出怎样的政策思路?经济之声《天下财经》两会特别节目《两会数据观察》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吴晓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就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及失业率等问题一一进行解读。节目站在国家级财经媒体角度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解读,受到听众好评。
经济之声《十大评论员看两会》专栏,约请到了吴晓求、巴曙松、张燕生、连平、鲁政委、屈宏斌、叶檀、谭雅玲、张车伟、孙立坚等十位“有分量”的业界、学界权威专家。两会期间每天9点、12点、18点,各位专家立足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社会保障等各自擅长领域,评说两会热点、洞察财经大势。十大评论员的评论独具专家视角、凸显专业水准,既适度审慎、又准确解读,既立足宏观、又兼顾微观,较好展示了国家经济广播频率强势引导舆论、掌握话语权的能力。
经济之声《天下财经》两会专栏《智库看两会》,由国家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专家评论两会话题。选题注重热点与角度的有机结合,选择一些紧扣社会经济热点、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结合代表委员议案提案,从微观切口入手,以独特的视角,加以评论。嘉宾见解独到,点评透彻,融思想性、权威性、贴近性于一体。
三、以评论为特色,增加了节目深度
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推出了“评论员视点”专栏,评论员分别由频率副总监、节目主编和记者、编辑担任。在节目中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体现了国家电台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心。
“评论员视点”专栏先后播发了以“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环境,需要转型创新”“做强实体经济,要和压缩过程产能同步进行”“不能让实体经济继续成为‘烫手山芋’”“资本市场亟待正本清源”“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要靠小型商业银行”“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环境,需要转型创新”等为题的本台评论员评论,在提升频率内在品质的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经济之声的评论员队伍。
四、以主题日形式体现,多种形式、层层递进、全天深入
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充分发挥经济之声的特色,以每天一个主题的方式,紧扣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这条主线,推出“经济改革纵横谈”“两会经济观察”等专栏,及时报道两会新闻,深入解读两会话题。同时突出经济之声评论的特色,推出“十大评论员看两会”专栏,分析评论两会热点。以主题日的形式,在经济之声是第一次,有利于集中、深透。每天一个主题,形成一根主线,贯穿全天的节目。全天候各个节目联动,以不同的形式全方位报道当天主题。各个节目中以其不同的个性特色,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层层递进,使主线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如3月11日全天关注的主题为“如何防止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之声首先在早间《天下财经》节目中的“两会记者观察”栏目中把问题摆出来:如何做“实”实体经济?很多人不愿回归实体经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记者的采访,让代表委员们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接下来经济之声《评论员视点》配发了评论“做强实体经济,要和压缩过程产能同步进行”,强调了要给发展实体经济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问题:比如如何改善融资环境、如何调整税收政策,还有产业政策导向问题。
《两会经济观察》则继续就如何发展实体经济作进一步的探讨。播发了对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的采访报道:“应该从税收上给予中小企业优惠待遇”。
军无粮草不行,发展实体经济不仅要增强企业的活力,还需要银行业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两会经济观察》还请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介绍了银行怎样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银行业会有什么样新的具体措施。
最后,《十大评论员看两会》请出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继续总结评述——“加强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是关键”。李荣融总结出民企信息不足、信用不足、培训学习不足和遇到困难时受到的帮助不足等四点不足。叶檀认为“四点不足”点出了民企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她指出,虚拟经济不能过度虚拟,必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
通过不同栏目、形式、角度、层次展开对发展实体经济的报道、评述,同时主题贯穿在全天不同的时点,得以全天候关注。通过这样的报道方式,既充分利用了高端资源和合作伙伴,也充分锻炼了自己的队伍。另外,利用主题日这样的形式,不再是机械地、亦步亦趋地紧跟两会议程。这样有利于提前策划、抓敏感热点问题,集中力量,把问题做深、做透,更好地体现经济之声的专业品质。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本文编辑:莫玉玲)
关键词:经济之声 财经专业性 高端权威 评论树帜 深度
中央电台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从自身定位出发,实现了全方位、全频率的整体效应,参与节目之多、参与专家数量之大和层次之高、报道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专栏数量大、形式多、内容广、有深度,充分表现出广播传媒和财经专业频道的优势与特色,赢得了各界听众的广泛认可。
一、突出经济内容,敢于揭示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
中央电台经济之声2012年两会报道中话题集中、突出,紧扣关注度较高的经济和民生热点,充分进行解读和评论,突出了频率特色,形成了声势。
面对经济下行风险,惯于用GDP说话的地方官员们是不是依然会“唯GDP”论事?他们如何看待“稳增长”这个目标?天下财经《经济改革纵横谈》播出录音报道《张平: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说,去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经从投资和出口转向内需,今年这一趋势还将强化。在去年9.2%的经济增幅中,内需拉动了4.7个百分点,而外需的拉动作用是负0.5个百分点。那么,从这里反映出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什么特点?经济之声《十大评论员看两会》邀请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进行分析解读。《交易实况》节目则在当天连线参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记者会的现场记者,实现会议重要消息实时直播。《天下公司》的《两会经济观察》栏目则分别邀请了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天津市财政局局长杨福刚、宁波市副市长王仁洲、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对GDP增速下降、地方政府是否存在“唯GDP”论、强化环保考核机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如何与民生保障挂钩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经济之声根据频率特色,针对“两会”热议的经济改革话题,邀请了经济学家巴曙松进行点评,对百姓最为关注的房地产市场、保障房建设、土地供应等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方面的问题,巴曙松使用了很多中国房地产方面的数据,极具专业色彩;与此同时,他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听众解读了这些指标背后的内涵,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加大保障房的建设来对冲投资下滑”,采取一个比较灵活的“有保有压”的措施等。巴曙松的介绍,前后逻辑鲜明,既有现在的事实数据,又有一些对未来走势的预估,使得点评很有说服力。
经济之声两会报道策划团队还以敏锐的新闻嗅觉,预见到改革会成为今年两会的关键词,预见到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经济之声为此提前策划,精心组织,从3月9日起推出两会特别报道《经济改革纵横谈》。这组报道紧紧抓住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个关键点,以两会为背景,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选取当下矛盾最突出、问题最集中、改革最迫切、阻力最大的五个关键环节和深化改革的五个入口,包括垄断企业改革、房产税改革、利率市场化、土地产权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小微企业融资。这组报道打破常规两会报道的形式,采用述评的样态,提出问题,采访相关领域权威的代表委员或者改革涉及的各方人士,通过丰富的音响、通俗的表达和层层的推进,分析改革的迫切性,摆出改革阻力和难点,寻找改革破解之道。
二、借助社会力量和高端资源,彰显国家电台的权威性
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组数据,特别引人注目。比如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定在了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定为4%,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些数字都说明了什么?反映出怎样的政策思路?经济之声《天下财经》两会特别节目《两会数据观察》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吴晓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就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及失业率等问题一一进行解读。节目站在国家级财经媒体角度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解读,受到听众好评。
经济之声《十大评论员看两会》专栏,约请到了吴晓求、巴曙松、张燕生、连平、鲁政委、屈宏斌、叶檀、谭雅玲、张车伟、孙立坚等十位“有分量”的业界、学界权威专家。两会期间每天9点、12点、18点,各位专家立足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社会保障等各自擅长领域,评说两会热点、洞察财经大势。十大评论员的评论独具专家视角、凸显专业水准,既适度审慎、又准确解读,既立足宏观、又兼顾微观,较好展示了国家经济广播频率强势引导舆论、掌握话语权的能力。
经济之声《天下财经》两会专栏《智库看两会》,由国家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专家评论两会话题。选题注重热点与角度的有机结合,选择一些紧扣社会经济热点、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结合代表委员议案提案,从微观切口入手,以独特的视角,加以评论。嘉宾见解独到,点评透彻,融思想性、权威性、贴近性于一体。
三、以评论为特色,增加了节目深度
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推出了“评论员视点”专栏,评论员分别由频率副总监、节目主编和记者、编辑担任。在节目中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体现了国家电台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心。
“评论员视点”专栏先后播发了以“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环境,需要转型创新”“做强实体经济,要和压缩过程产能同步进行”“不能让实体经济继续成为‘烫手山芋’”“资本市场亟待正本清源”“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要靠小型商业银行”“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环境,需要转型创新”等为题的本台评论员评论,在提升频率内在品质的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经济之声的评论员队伍。
四、以主题日形式体现,多种形式、层层递进、全天深入
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充分发挥经济之声的特色,以每天一个主题的方式,紧扣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这条主线,推出“经济改革纵横谈”“两会经济观察”等专栏,及时报道两会新闻,深入解读两会话题。同时突出经济之声评论的特色,推出“十大评论员看两会”专栏,分析评论两会热点。以主题日的形式,在经济之声是第一次,有利于集中、深透。每天一个主题,形成一根主线,贯穿全天的节目。全天候各个节目联动,以不同的形式全方位报道当天主题。各个节目中以其不同的个性特色,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层层递进,使主线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如3月11日全天关注的主题为“如何防止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之声首先在早间《天下财经》节目中的“两会记者观察”栏目中把问题摆出来:如何做“实”实体经济?很多人不愿回归实体经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记者的采访,让代表委员们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接下来经济之声《评论员视点》配发了评论“做强实体经济,要和压缩过程产能同步进行”,强调了要给发展实体经济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问题:比如如何改善融资环境、如何调整税收政策,还有产业政策导向问题。
《两会经济观察》则继续就如何发展实体经济作进一步的探讨。播发了对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的采访报道:“应该从税收上给予中小企业优惠待遇”。
军无粮草不行,发展实体经济不仅要增强企业的活力,还需要银行业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两会经济观察》还请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介绍了银行怎样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银行业会有什么样新的具体措施。
最后,《十大评论员看两会》请出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继续总结评述——“加强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是关键”。李荣融总结出民企信息不足、信用不足、培训学习不足和遇到困难时受到的帮助不足等四点不足。叶檀认为“四点不足”点出了民企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她指出,虚拟经济不能过度虚拟,必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
通过不同栏目、形式、角度、层次展开对发展实体经济的报道、评述,同时主题贯穿在全天不同的时点,得以全天候关注。通过这样的报道方式,既充分利用了高端资源和合作伙伴,也充分锻炼了自己的队伍。另外,利用主题日这样的形式,不再是机械地、亦步亦趋地紧跟两会议程。这样有利于提前策划、抓敏感热点问题,集中力量,把问题做深、做透,更好地体现经济之声的专业品质。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本文编辑: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