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its相关论文
2015年,南京图书馆藏的一份不为人知的手稿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经鉴定,这一矿冶著作是被认为失传已久的《坤舆格致》的一个抄本.《坤......
《泰西水法》(1612年)由意大利耶稣会士熊三拔与中国官员徐光启合著,其中对潮汐成因给出了独特解答,体现了耶稣会士在为传教而译介......
晚明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两次易服,经历了从"耶稣会士"到"西僧"再到"西儒"的身份转变。第一次身份的转变是由外而内对未知文化的妥协......
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前后,以耶稣会士和思想家为代表的西人利用文化间天然的误读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竭力美化中国,形成了独......
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怀着对中华悠久文明的敬仰,以及出于发展自身、与新教抗衡之目的,以意大利耶稣会会士利玛窦为代表的基......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大量来华,造就了东西文明对话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以传教为目的,凭借儒学和科技的平台进入中华帝国。在普......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基督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同中国文化相互沟通、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问题,而明清之际耶稣会的传......
澳门,在欧洲耶稣会士的推动下,扮演着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要角,一度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本文试从耶稣会士这个新角度......
夏伯嘉《紫禁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是一本重要的新著,它被翻译为包括中文在内的多国文字。然而,此书......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索引滥觞于17世纪耶稣会士在华编纂的圣经索引,20世纪前耶稣会士在华编纂的书后索引、期刊索引、专题索引和辞书......
传教士进行商业活动的基本原因是生存需要。在沙勿略传教日本期间,经资来源是马六甲地方长官赠送的30桶上等胡椒。随着传教活动的开......
明末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于1583-1588年间编纂的手稿《葡汉辞典》,或为我国本土首部外汉双语词典。本文试从词汇角度,就该......
将中西史料以及作者在贵州安龙发现的南明永历王朝与天主教遗物结合,集中论述了明清耶稣会士上层传教适应政策及其活动的过程与特点......
非语言传播无论在人际传播还是跨文化传播中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耶稣会士来华传播......
关于1666年至1670年耶稣会士在广州所进行的儒家经典翻译和出版,本文处理两个被忽略的问题。第一,要解释《中国智慧》《中国政治道......
明清时期,大黄在中西方都有着十分广泛而重要的用途。耶稣会士是明清时期来华西人的重要群体。耶稣会士对大黄的探索,是西方大黄认......
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潘国光既是第一位常驻上海的传教士,也是康熙禁教前在上海传教时间最长的一位传教士。潘国光在上海传教期间,兴......
17世纪的西方,亚里士多德式的地震学说仍是主流,这些知识通过耶稣会士龙华民的《地震解》、高一志的《空际格致》和南怀仁的《坤舆......
将传教士翻译活动纳入历史哲学的范畴思考。通过考察传教士翻译活动(外译中与中译外)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归纳了这种有意识的逻辑活......
本文以利玛窦、艾儒略和叶向高为例,分析晚明儒学与欧洲天主教的交往特征,认为双方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本位意识,并试图以自己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