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归道山相关论文
周振甫先生所著的《洛阳伽蓝记译注》是一个谜。 众所周知,周振甫先生是《管锥编》的编辑,他和钱锺书先生在学术上的交流往还已成......
老人的书陈书良在书店看买书的人是一件有趣的事。只要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少男少女最多,其次是中年人,买书的老人并不太多。"老人买书做......
那天很晚的时候,接到友人电话,告知施蛰存先生已归道山,一时忧心愁悴,不能自已。忆及十余年来与先生交往之种种,辗转反侧。先生之......
严格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忘年之交的。但在我走过的岁月里,先后有过三位忘年之交——如今他们中的两位已归道山。其中最让我怀念......
少年时读《三国演义》,最佩服的人物是周瑜。1956年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看京剧《赤壁之战》,叶盛兰先生扮演的周瑜,一出场真是神采奕......
顷阅《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五期)王学典先生《痛苦的人格分裂》一文,记“五十年代初期的史界传统学人”顾颉刚先生,使我不免联想......
元旦过后第一天上班,便传来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修身同志已归道山的消息。起初我不相信——怎么可能呢?半个月前,修身主任还在崇文......
前人说:“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此说应很久远,在宋代大儒程颐的口中,已是“古人言”了。与高人晤谈,本是难得的机遇。是否获......
钱仲联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笔者有幸自1958年夏起与之共事6年,1964年春调回南京后,与之再聚已是30年后的1994年夏,此后......
与篆刻结缘不觉已三十余年,回顾一路走来的学艺历程,可谓冷暖自知。喜欢篆刻,纯粹是兴之所致。我先后问学于覃石语、杨允中二先生......
我是1953年来到文学所的,当时的文学所附设在北大,而有些老先生则住在城内,所以除了开会,很少有机会见到。再说我那时还是个二十......
清宣统一二年间,余方肄业于扬州两淮高等小学(即今江都县立第一高小),先生适主校中国文讲席,故先生之文章风采及其为人,余知之甚稔......
张中行被称为“布衣学者”,潜心治学,为人散淡。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他勤于议论时政,关注民生,显示了老北大的“科学民主”精神
Z......
张仃先生走了,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作为张仃先生的忘年交、研究者,我与他相识二十多年,曾随他三次进太行山,一次到秦岭,一次到......
记得'文革'刚收场不久,针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存在的与西方学术界隔绝的情况,钱钟书先生就指出:'我们还得承认一个缺点......
<正> 前年夏天,我和爱人汤齐仲去香港探望高龄的岳母,有机会与赵少昂先生重晤,他热情地招待我们。我们离别已经三十多年了,当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