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领导的内容结构:本土研究与中西方比较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对组织中"消极行为"研究的兴起,破坏性领导的研究也日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基于对以往研究及相关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针对破坏性领导的内涵还缺乏清晰而具概括性意义的界定和系统性的探讨,同时也缺乏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破坏性领导的测量工具。本研究运用"从下而上"的归纳研究范式,从文献研究开始,通过深度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采用严谨规范的问卷开发流程,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技术,发现我国组织中破坏性领导的内容结构包含四个因素,即:贪污腐化、苛责下属、辱虐下属与德行缺失,编制出了包含20个项目四个维度的破坏性领导问卷。
其他文献
实践社区是一种非正式组织,社区成员围绕共同的专长或工作,通过各种方式非正式地交换思想和分享知识,在一种信任和支持的环境里积极地学习和探讨,将知识从个人水平上升到组织水平,最终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以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实践社区在提高员工的能力、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员工的人格、能力、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薪酬水平等因素又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探讨实践社区与工作绩效之间的
Bandura的研究表明获得式经验和替代式经验是引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集群效能同时受到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变量的影响,为检验在公共管理领域中集群效能的形成,本研究运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预警课题组2009~2010年城乡居民社会态度调查问卷所得数据,选取两年重复调查的28个县市中968户城乡居民为研究样本,建立多层线性模型进行纵向检验。首先建立2010年集群效能的零模型,然后分别建立三个模型对本
大学毕业生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会面对各种新的环境、新的职业、新的工作岗位等因素。在此期间,大学毕业生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对他们逐步社会化、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工作适应性问卷"对337名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毕业生的自我概念和工作适应总体状况是良好的,但在工作适应上表现为不平衡性;(2)大学毕业生在社会自我上存在男女性
信任是合作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前人研究显示引入惩罚系统可以提高合作者的信任,但这种提高可能只是基于制度的信任,而非对他人的信任。以往的研究还没有就惩罚对信任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从归因的角度出发,通过实验分析,目的在于为理解惩罚对信任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金钱作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一直以来受到大部分心理学家的忽略,所以关于金钱心理的"普遍"理论很少,但很多心理学流派的研究范式和重要论点却常用于金钱心理学上。本文采用文献法,整理和分析了大量国内外经典心理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初步结论为:经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中,弗洛伊德用金钱所具有的许多潜意识象征,来解释与金钱相关的各种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则解释了与金钱相关的行为是如何发生并保持;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则
20世纪末期,许多西方国家大刀阔斧地改革不堪重负的医疗制度。社会大众受到去专业化思潮的影响,认为按服务收费的医生们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提供着不必要的服务。因此,医生是医疗浪费、低效率的主要根源,必须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标准、指南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以确保医生能提供最好的治疗。这一理念在西方国家导致了一场管理医疗革命,最终形成了循证医学。作为健康领域的一部分,心理治疗也受到了这场革命的波及,并由此兴
儿童主观幸福感是指儿童对其生活质量的总认知,它包括儿童生活满意度和儿童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儿童主观幸福感包括四个维度:情绪幸福感、行为幸福感、社会性幸福感和学校主观幸福感。儿童主观幸福感一般通过访谈法、自我报告、自评量表或他评量表进行测量。家庭微系统和学校微系统对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过程可假设为:在家庭微系统中,家庭结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依恋类型、教养方式、母亲情绪表达、亲子游戏互动进而
对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的486条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论文题录进行计量学分析,发现:(1)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论文在主流心理学学术刊物上发表数量并不多,论文的研究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总体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在研究对象上,侧重积极体验和积极的社会环境,而对于积极个人品质研究偏少。(3)积极心理学的合作研究逐渐形成,但主要是机构内部合作,外部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积极心理学研究队伍正在形成过程中,但是并
儿童的语言获得,是自然界奇妙的现象,对于语言研究者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个谜。以前的实验结果表明早期语言是高度公式化了的,是由有限的词组成了句子的主要部分。儿童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已有的语言中寻找范式,并将它们归纳到更大的语言结构中去,这个过程还没有被完全了解。而语言获得的计算机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这个过程。
以Brown和Kulik的观点为线索,探讨30多年来对闪光灯记忆性质的认识及其争论。研究结果显示,重要性评价与闪光灯记忆的形成有重要的联系;记忆的生动性与对所持记忆的高度自信是闪光灯记忆与其他类型记忆相区别的主要特征,而非记忆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持久性。闪光灯记忆是否有特殊的神经机制,还存在较多的分歧。在未来的研究中,还要进一步探讨闪光灯记忆的神经机制,更多地从社会文化层面关注闪光灯记忆的定义与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