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花卉文化是我国传统诗歌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例。本文试从花卉寄愁、花卉寓乐和花卉表悠逸等三个方面结合我国传统花卉文化,对古诗英译中出现的花卉文化翻译进行讨论,以期引起更多有关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卉文化是我国传统诗歌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例。本文试从花卉寄愁、花卉寓乐和花卉表悠逸等三个方面结合我国传统花卉文化,对古诗英译中出现的花卉文化翻译进行讨论,以期引起更多有关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其他文献
翻译并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转换,而是需要经由中介对象的间接转换。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不存在直接对等、完全对等形式,翻译首先要把原语言转换为非语言符号,即语指对象,然后把语指对象转化为译语言。因而,翻译思维首先要辨异,以避免两种语言完全直接“对等”转化,导致望文生义、貌合神离;接着要“求同”,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两种语言的等值转换。但“求同”只有通过“变异”才能实现,既然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直接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互文性”概念,以一篇科技英语文章的汉译为例,对初学翻译的学生在目的语文本重构过程中,如何利用辅助性文本和利用平行文本完成目的语文本的构建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本文认为,初学翻译的学员对辅助性文本的阅读体验对于其重构目的语文本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其正确理解原文,而且有助于其在目的语文本中对文体、语篇、度量衡单位、数字、质量、文本语类的结构、句子的长
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曾经是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原则的提倡者,后转而多次撰文主张摈弃“可表演性”这一概念,因为: (一)“可表演性”抗拒任何形式的定义; (二)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潜台词捉摸不定,难以有一致诠释。本文就此两点展开讨论,并提出:只有坚守“可表演性”原则,才能走出戏剧翻译的迷宫。
翻译研究与跨文化交际息息相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尤为重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涵化”的过程,追求在译语中保留源语的文化价值。因此,译者在处理文化负载词——颜色词时,只有尽可能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实现颜色词的跨文化建构,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伙伴》杂志是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俄文期刊。其宗旨是遵循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向俄罗斯读者介绍中国当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创刊五年来,受到俄读者的关注和欢迎。本文谈四个问题:1.翻译工作的严肃性与灵活性。翻译工作,是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汉译俄工作,不能受翻译规则的限制,不能受汉语的束缚,要根据汉语语篇的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思想
人文纪录片是一种以历史文化为内涵,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精致的纪实性镜头,客观呈现人文景象,体现人文关怀,表现人文价值和理念的影片样式;具有纪实性、论述性、知识性、艺术性、人文性的特征。人文纪录片的翻译文本内容往往是由解说词、人物同期声、以及字幕共同构成;翻译方式有两种: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人文纪录片的翻译应以目标受众为归宿,主要采用归化、译写、改写的策略体现译文的最佳表达方式和最佳语境效果,
译学词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梳理。正因为译学词典的研究还处于肇始时期,所以应该明确译学词典研究的本体论及本体问题,以防止在“泛文化”现象的影响下,消解了译学词典研究的中心,从而消解了译学词典的研编。同时,本文提出“本体依靠,外位参照,体用不二”的研编思想。
作为汉英翻译的副产品,英译形式的汉语专名不仅在英语中流通,而且也进驻到其它罗马化语言当中。本文认为,两个原因除成了这种现象。第一,出于对专名性质的不同认识,国外对专名往往奉行不译的策略:而国内往往对专名进行语义翻译。第二,英语与其它罗马化语言之间有着书同文的便利,因此,专名在这些语言之间通常可直接借用,无须借助语义翻译。这样一来,一旦汉语专名经过语义翻译首先进入英语,其英译形式就会凭借英语与其它罗
在中国日益崛起的过程中,尽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秉承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各种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仍然甚嚣尘上,从强调中国的“军事威胁”、中国造成的“环境灾难”发展到大肆渲染“中国制造”的危害和中国的”黑客”攻击。所以,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要学会掌握话语权,学会营造有利于维护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环境,在争取话语权的过程中,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译除了要遵循“信迭雅”,“神似
翻译史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翻译史著述数量不断增多,本文希望通过对翻译史的类型及其区分依据的讨论促进翻译史撰写的多元化和翻译史研究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