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合与意合看英汉语思维的差异与互译

来源 :中国翻译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历史、感情、思维等都沉淀在了它所使用的语言中。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大语言,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两种文化。而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差异性很大的语言。它们最大的差异就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本文围绕英汉语形合意合的差异问题,对英汉语句式的特点、英汉语思维的差异通过有说服力的实例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英汉语在句子层面上互译应该注意的三个策略。
其他文献
元代是北方阿尔泰语同汉语发生大规模接触的繁荣时期.直译体文献中的蒙汉混合语言现象,正是这一时期语言接触的生动体现.本文通过考察元代北方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白话语料,对元代汉儿言语“有”的句法分布、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以及特殊结构进行断代描写和分析:认为“有”的时体功能是以心理认知因素为内在机制的,而元代时制助词“有”则是在此基础上汉蒙语言接触中语言竞争和互补的直接结果.我们期望从历史、汉语史、语言认
本文研究“让”由役使结构向被动结构的语法化过程.“让”在现代汉语中的役使和被动两种用法不是分离的,而是处于一种连续状态,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重新分析而来;从“让”的语义连续性出发,结合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役使-被动兼用现象,在检讨前人相关研究之后,归纳出役使到被动的重新分析发生的三个条件,认为其中VP是否有界是制约“让”凸显被动义或役使义的关键因素;重新分析的发生与汉语时体范畴的产生密切相关,时体范畴形
本文认为副词“其实”具有主观认识功能,先从共时的层面上分析了“其实”主观性程度的差异及其大致的发展轨迹,认为“其实”的主观化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客观对比——客观/主观对比——主观认识——话语标记,“其实”出现的语境由最初的对比性语境发展到非对比性语境,最后发展出话语标记的功能.这个过程是“其实”的语义不断虚化、主观性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接着,文章通过对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发现“其实”主要出现在对话体中
本文主要研究乐府诗中“声辞合写”现象,“声辞合写”是古代乐工记录歌词的传统方式,即将歌辞与声辞包括音乐、舞蹈术语一起记录,其主要运用于曲唱文本中.文章依次论述以下几个问题:一、乐府诗中“声辞合写”现象;二、乐府诗“声辞合写”现象的类型;三、从“声辞合写”看乐府诗的文本性质及文本解读.
本文拟从文体的角度审视《太史公自序》.本文认为《太史公自序》在文体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自序;采用大序与小序相结合的形式;作为一篇书序又兼自传的性质;司马迁有意在文中自抒怀抱.在此基础上进而总结《太史公自序》在文体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本文从《水浒传》英译概述,《水浒传》英译的策略与方法和《水浒传》英译的启示三个方面对历经七十年的《水浒传》四个英语全译本的翻译历程进行了描述,揭示了社会历史文化、译者自身价值观念等与翻译目的、译本选择、翻译策略方法之间既协作共生又彼此制约的内在联系,并对《水浒传》英译活动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翻译问题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总结。
通过韩剧剧名的中文翻译找出翻译战略和翻译模因,可以有效推动两国文化的互动。为此,本文进行了具体的分时间段统计,从韩剧中找出其翻译战略与翻译模因。研究时间段为1997年至2007年,韩国电视剧进入中国之后,将韩剧剧名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战略“归化”还是“异化”?“归化”与“异化”的比例为多少?在此过程中,具体有哪些翻译模因出现?研究对象为十年间在中国播出的韩国电视剧剧名。本研究将有望为初步建
本文从英汉语言形式的语音、词汇和句式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三者在文学作品中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美,并以《隐形人》汉译中的片段为例,分析论证了其在体现语音、词汇与句式三方面的得失。
随着中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法律法规翻译日益得到关注。上海,这座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如何及时地将出台的法规和规章向海内外公布,有利于招商引资,方便国外商人在上海开展工作,这是英译上海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初衷。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英译与其他翻译相比,均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翻译
翻译认知模式是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从对翻译的直观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认识直至升华为理论高度的过程。自东汉末年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各个不同时期逐渐形成了质与文、求真与喻俗、可译性与难译性、忠实性与创造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等自成一体的翻译认知模式。文中着重论述这几种翻译认知模式的主要论点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