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经历后工业化转型和人口流失带来的一系列城市收缩问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工业衰退,我国经济高增长整体步入较平稳的调整过程,同时中国劳动力刘易斯拐点的提前到来、城镇化进程中的两极化倾向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滞后等因素,使大家开始关注快速城镇化发展中的局部收缩现象,特别是对于资源型城市和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伴随人口流失带来的城市中心萎缩、失业率上升、经济动力不足等问题愈发明显,因此,准确把握区域城市动态收缩格局,识别长时间序列下的收缩城市动态分布,有利于科学把握区域城市发展趋势,为研究资源型城市、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经济转型、人口老龄化等历史与现实的难题奠定基础。本文依据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等理论,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统计数据,开展了东北地区城市收缩格局演变和收缩城市的空间动态分布研究。主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东北地区收缩城市研究的国内外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收缩城市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对城市收缩、收缩城市和精明收缩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和合理界定,对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为后文分析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介绍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更新行政区划边界、确定历年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建成区阈值,根据阈值提取1992-2013年东北地区历年城市空间范围。第四章:分析东北地区城市空间的收缩格局及其演变历程。从城市空间规模、首位城市、城市空间形态和集聚四方面比较10种景观指数的在东北全域和各省的变化分析东北地区城市收缩动态变化特征和省际空间差异。第五章:对东北地区收缩城市进行了动态识别研究。构建收缩-灯光指数模型,对1992-2013年东北地区进行了收缩城市的判定和识别,运用熵值法对各时相收缩城市进行收缩指数测算,根据收缩指数划分各收缩城市的收缩程度。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主要对本文结论进行归纳概括,对文章研究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