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译者·译文——王尔德作品在中国(1909-1949)译介新探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翻译文化学派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采取宏观视角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主要作品在中国(1909-1949)的译介过程进行细致考察和梳理,一方面关注翻译行为发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与制约;另一方面通过对具体译文的研读,考察特定译者的翻译策略及其采取该策略的原因和意图;同时借助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等文本外因素如何通过译者的翻译策略作用于具体译文生成,不同译者对语境的感受、理解与反应如何因为各自人生经历、文学主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并最终影响译文面貌。   在整体回顾王尔德作品译介史实的基础上,本文将总结出中国现代文坛对王尔德作品译介活动的两大倾向--即以文学服务社会的思想为指导挖掘王尔德作品中有利于中国社会变革的实用内涵;与维护文学自主性,从美学角度传递王尔德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围绕上述两大倾向,各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文本细读与个案分析,前一种倾向以周作人的《安乐王子》、巴金的《快乐王子》、田汉的《沙乐美》与洪深的《少奶奶的扇子》为例,后一种倾向则以杜衡的《道林格雷画像》、张望的《葛都良的肖像画》与曾虚白的《鬼》为例,论文的章节结构也将据此划分: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梳理王尔德作品在现代中国的整体译介状况,指出翻译活动的两大倾向;第三章以周作人、巴金、田汉的译本为例,考察中国现代文坛对王尔德作品中社会涵义的挖掘与添加;洪深改译《少奶奶的扇子》因其独特的翻译手法将单独论述,是为第四章;第五章以杜衡、张望、曾虚白的译本为例,聚焦文坛从美学角度出发对王尔德作品的译介实践;第六章为结语,总述王尔德作品在现代中国翻译活动的主要特征,同时对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的交互作用进行回顾与归纳。
其他文献
弗兰纳里.奥康纳被公认为是继威廉·福克纳以来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由于受家庭和疾病的影响,宗教问题和死亡问题成为她大部分作品的主题。奥康纳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强
本研究基于Halliday和Hasan衔接类型理论,运用Martin关于识别性语篇语义系统和Hasan关于名词词组的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提高大学生写作连贯和衔接能力的新方法。Halliday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也变得非常必要。Young Yun Ki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操作能力(Kim,2001:10
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已从注重语言层面的形式主义阶段走出来,越来越重视从文化层面进行的研究。   汉斯·J·弗米尔(HansJ·Vermeer)提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既有一般文学所具有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儿童文学的翻译活动也随之开展。近些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儿童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