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是指缺血组织、器官恢复血液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是外科临床中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这种损伤并不仅仅出现在缺血再灌注的局部,还可通过氧自由基释放、中性粒细胞激活及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等机制累及远隔重要脏器。临床上肢体创伤、断肢再植、止血带应用不当、筋膜间隙综合征、动脉栓塞等引起的肢体再灌注损伤较为常见,由此继发的肾脏损伤与相应功能障碍,临床过程复杂,患者死亡率相对较高。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由于有许多因素的介入而变的十分复杂,目前主要以氧自由基学说,钙超载学说和中性粒细胞学说为主,同时也注意到了一氧化氮和细胞凋亡以及微循环的无复流现象在其中的作用;而肢体缺血再灌注继发肾损伤,其发生机制也较复杂。既往认为,肾小管内形成肌红蛋白管型造成肾小管堵塞是肾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人体骨骼肌内含有大量肌红蛋白,当骨骼肌有损伤时,肌红蛋白便释放入血中,肌红蛋白能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通过胞吞作用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并被代谢,但当肌红蛋白过多时就会形成肌红蛋白管型,从而阻塞肾小管。而近期研究认为来源于肌红蛋白的亚铁血红素在肾小管损伤中起重要作用,除形成管型外,更重要的是血红素可诱发OH-自由基形成,引起肾小管上皮氧化损伤。正常骨骼肌细胞内含丰富的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损伤早期,肌膜通透性增高,细胞中的LDH释放入血,血清中的LDH即发生相应改变,随着肢体损伤程度的加重,释放入血的LDH进一步增加。因而血清中LDH的含量可作为骨骼肌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其含量的高低可反映骨骼肌细胞损伤的程度。肌酐(Cr)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内很少吸收,因此血清Cr浓度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临床上检测血清Cr是常用的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血清Cr能较准确的反应肾实质受损的情况。目的:通过分析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相应血清LDH、Cr水平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继发肾损伤中的变化特点,观察肾组织HE染色后组织病理改变,从而进一步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继发肾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20g,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实验动物10只,以3%戊巴比妥钠(3mg?100g)腹腔注射麻醉,仅单纯游离腹主动脉,不阻断,4h后处理。B组:缺血4h组,实验动物10只,以3%戊巴比妥钠(3mg?100g)麻醉,将麻醉好的实验动物置于实验板上,剪毛消毒后,取腹部正中切口进腹,推开小肠,剪开后腹膜,游离腹主动脉,在肾动脉水平下端以Bulldog钳阻断腹主动脉,确认阻断血流后全层缝合腹壁,建立骨骼肌缺血模型,4h后立即处理。C组:缺血4h再灌注4h组:建立骨骼肌缺血模型同B组,阻断腹主动脉4h后再次打开腹腔,松开Bulldog钳,再灌注4h后处理。按分组要求时间点心脏采血,观察血清LDH和肌酐Cr的变化情况,同时用锋利刀片取新鲜肾脏组织,做石蜡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的改变。对实验结果的数据材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骼肌细胞受到损伤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高,正常情况下位于细胞内的LDH释放到细胞外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测定血中LDH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骨骼肌细胞受损的程度。本实验结果显示:单纯缺血组B组与假手术组A组比较,血清中LDH含量无明显改变,而缺血再灌注组C组血清中LDH含量则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B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C组骨骼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损伤程度比较重。血清肌酐能较准确的反应肾实质损伤的情况,本实验结果显示:单纯缺血B组与假手术A组比较,血清中Cr含量无明显改变,而缺血再灌注C组血清中Cr含量则明显高于单纯缺血B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C组肾实质损伤程度明显高于B组。肾组织光镜下观察结果:假手术组肾小球形态正常,肾小管排列整齐,肾小管上皮、肾血管内皮细胞形态正常,胞浆均匀、红染,胞核无变形,核仁清晰,无炎性细胞浸润;单纯缺血组较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别;缺血再灌注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明显,肾小管管腔狭窄,部分肾小管上皮完整性破坏。结论: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肌肉组织损伤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出现了更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同时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还引发了肾组织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