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通过TSHR介导的线粒体凋亡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DY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diabeticretinopathy,DR)是常见且严重危害生活质量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早期特征性病理改变为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pericytes,PCs)凋亡。研究显示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与DR存在关联,并可能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然而这一观点尚未得到一致认可,且其潜在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TSH水平是否与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相关,以及TSH在DR中的作用,并初步阐明其潜在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为探讨TSH与DR的相关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拟从整体、细胞及分子三个层面展开。第一部分临床研究1.研究对象:本研究中的研究人群为2018.01至2019.07于北京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住院治疗的成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2.资料收集:我们收集整理了 1,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用药史等,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压、血脂、血糖、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lc,HbA1c)、眼底成像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根据纳入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后,共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365例DR患者及633例非DR患者。3.统计分析:3.1以是否患DR进行分组,采用非正态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基线临床资料中连续变量及分类变量之间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二分类变量之间的差异。双侧检验p<0.05可认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所纳入的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及游离甲状腺素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以血清TSH水平进行分层,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即TSH 0-0.35μIU/ml;TSH 0.35-2.49 μ IU/ml;TSH 2.49-5.55 μ IU/ml 以及 TSH>5.55 μ IU/ml 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组TSH水平与DR患病率及DR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双侧检验p<0.05可认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TSH水平与DR的相关关系。第二部分体外研究1.为验证葡萄糖刺激对人视网膜微血管PCs的影响,我们体外培养人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HRMVPC-immortalized细胞系,给予不同浓度葡萄糖(0、10、20、30 mM)刺激24 h,观察不同葡萄糖浓度孵育对该细胞系细胞凋亡的影响。1.1 western blot观察Bcl-2家族蛋白Bcl-2及Bax表达水平。1.2以30 mM葡萄糖作为后续实验处理浓度,采用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学检测及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1.3 MitoSOXTM Red染色观察细胞线粒体内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簇集水平。1.4 JC-1染色,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水平。1.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水平。1.6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ATP合成水平。1.7 western blot观察高葡萄糖刺激后线粒体凋亡关键蛋白cleaved-caspase 9、cleaved-caspase 3,以及促凋亡蛋白P53、PDCD 5的表达水平。2.为探讨TSH对高葡萄糖诱导的PCs凋亡的影响,我们在高葡萄糖刺激的基础上,给予不同浓度(0、1、2、4μM)的牛TSH(bovine TSH,bTSH)刺激24 h,采用上述检测方法检测bTSH对高葡萄糖刺激所诱导的细胞凋亡及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3.TSH需与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方能发挥其生物学效应。为验证PCs是否表达TSH受体(TSH-receptor,TSHR),我们以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系(Nthy-ori 3-1)作为阳性对照,采用western blot从蛋白水平检测TSHR表达,采用免疫荧光观察其在细胞中的定位,采用PCR从mRNA转录水平检测其表达。4.为进一步证实PCs所表达的TSHR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受体,我们以中国仓鼠卵巢癌细胞系(Chinese hamster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CHO)作为阴性对照(不表达TSHR),给予细胞内源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异丁基甲基黄嘌呤(isobutylmethylxanthine,IBMX)预处理30 min后,分别给予bTSH(2μM)及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Forskolin(50μM)处理1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刺激后细胞中cAMP水平。5.TSHR小干扰RNA(si-RNA)转染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TSHR表达水平,明确转染效率。同时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leaved-caspase 9、cleaved-caspase 3,及促凋亡蛋白P53、PDCD 5的表达水平,明确TSHR是否参与TSH促凋亡过程。本研究结果如下:1.血清TSH水平为DR的独立危险因素:1.1与非DR组相比,DR组的女性患者比例更高(38.36%vs.31.12%,p=0.02)、年龄更大(61年vs.59年,p=0.001)。此外,我们观察到,DR组的糖尿病病程(16年 vs.10 年,p<0.001)、收缩压(134 mmHgvs.131 mmHg,p=0.001)、HbAlc水平(8.90%vs.8.60%,p=0.032)和 TSH 水平(2.54 IU/L vs.1.47 IU/L,p<0.001)均显着高于非DR组。而两组之间BMI,舒张压,血清脂质-脂蛋白水平,吸烟和饮酒史等无显著差异(p≥0.05)。1.2血清TSH水平不同层级之间DR患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8.3%、25.5%、64.4%及95.8%,p<0.001),提示TSH水平与DR发生风险相关。1.3在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及HbAlc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血清TSH水平仍与DR患病率呈正相关关系,OR=2.294,95%CI[1.925-2.733],p<0.001。1.4血清TSH水平分层间DR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0%、5.1%、8.8%及4.3%,p=0.556),本研究未发现TSH与DR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2.葡萄糖刺激诱导细胞发生凋亡: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cl-2家族蛋白中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Bax/Bcl-2比值升高(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学检测及TUNEL染色均显示高葡萄糖(30 mM)组细胞凋亡率升高,证实葡萄糖刺激可呈剂量依赖性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3.高葡萄糖刺激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高葡萄糖刺激导致细胞线粒体内ROS簇集增加,MMP下降(p<0.05)。同时MDA水平升高,ATP合成下降(p<0.05)。证实高葡萄糖刺激可引起线粒体结构及功能损伤。同时,高葡萄糖刺激可上调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9、cleaved-caspase 3,及促凋亡蛋白 P53、PDCD 5 的表达水平(p<0.05)。4.bTSH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加剧高葡萄糖诱导的细胞凋亡:在高葡萄糖刺激的基础上给予bTSH刺激24 h后,PCs中Bcl-2表达相比于高葡萄组下调、Bax表达上调,Bax/Bcl-2比值进一步升高(p<0.05),且细胞凋亡率进一步升高,同时,bTSH刺激还可进一步加剧线粒体结构及功能损伤,并上调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表明bTSH可进一步加重高葡萄糖诱导的细胞线粒体凋亡。5.人视网膜微血管PCs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TSHR:western blot及PCR分别从蛋白及mRNA转录水平证实PCs稳定表达TSHR。此外,Forskolin及bTSH刺激均可使PCs中cAMP水平较前显著升高(p<0.05),在阴性对照细胞中,Forskolin刺激后,细胞中cAMP水平升高(p<0.05),而bTSH刺激后细胞中cAMP水平较自身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表明PCs表达具有生物学效应的TSHR。6.TSHR参与调节TSH的促凋亡过程:采用si-RNA转染下调TSHR的表达后,细胞可对抗TSH的促凋亡作用。由此我们推断TSHR在TSH诱导的PCs线粒体凋亡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即TSH对PCs的促凋亡作用是TSHR依赖性的。结论:1.T2DM患者DM病程、HbAlc水平及血清TSH水平均为DR的独立危险因素。2.T2DM患者血清TSH水平与DR患病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PDR的患病率无明显相关关系,即TSH水平与DR的严重程度不相关。3.高葡萄糖刺激可诱导人视网膜微血管PCs发生线粒体凋亡。4.TSH可进一步加重高葡萄糖诱导的细胞凋亡。5.PCs稳定表达具有生物学效应的TSHR,而TSH可通过作用于TSHR激活PCs线粒体凋亡通路,即TSH可通过激活TSHR依赖的线粒体凋亡通路进一步加重高葡萄糖所诱导的PCs内源性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食管鳞癌(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我国食管癌主要的病理亚型。虽然食管鳞癌的综合治疗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但其五年生存率仍然相对较低,食管鳞癌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危险因素之一,而其相对较差的预后主要与转移和化疗耐药有关。因此,深入探究食管鳞癌在转移和化疗耐药方面的相关机制,发现提示转移和化疗耐药的相关分子标志物,有可能成为提高食管鳞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放射治疗是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主要或者辅助的手段。然而放疗不可避免地引发机体产生一些副反应,影响了放疗的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核技术和核工业迅猛发展所伴随的潜在的核事故,将对受照人群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难以控制的伤害。因此,探索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开发治疗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本文系
研究目的胸主动脉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较其他类型心血管手术更常见,并且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虽然全主动脉弓置换合并支架象鼻植入术临床结局令人满意,但是该手术的一些特点可能会导致术后急性肾损伤。本文旨在阐明此类手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其与短期临床结局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的收集了 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于阜外医院
目的:接触过敏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局部皮肤接触反应性化学物质后出现持续瘙痒和疼痛症状。其本质为Ⅳ型超敏反应,但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使临床治疗效果仍不满意。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确定参与ACD伤害性感受的关键蛋白质。方法:采用化学诱导ACD小鼠模型,收集ACD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三叉神经节,运用定量串联质量标记(Tandem
背景:纳米金颗粒因为具有特殊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理化性质,因而在原位成像、药物靶向运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基于纳米金颗粒开发的药物在应用中通常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以提高生物利用度,所以上述纳米药物的血液相容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巯基聚乙二醇修饰的金纳米颗粒(PEG@AuNPs)被红细胞摄取后会诱发氧化损伤,导致红细胞膜上的带3蛋白发生聚簇化并损伤红细胞携释氧功能和变形能力
研究背景软骨组织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曾被认为是单一细胞成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不断有研究者从关节软骨、鼻中隔软骨、软骨膜、椎间盘等组织中分离得到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群,称之为软骨干/祖细胞(cartilage-derived stem/progenitor cells,CSPCS)。CSPCS在软骨分化、软骨表型稳定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方面具有优势,是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逐渐应用
研究背景:NRF2在肝癌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它的激活既可以保护正常宿主细胞免受致癌物的侵害,也可以帮助肿瘤细胞抵御氧化应激和化疗的损伤。作为一个转录因子,NRF2主要是通过调控其下游基因实现功能的。以往的研究大都关注于其下游的编码基因,而对其下游长链非编码基因研究较少,该部分将从分子层面上阐明NRF2和长链非编码基因LUCAT1的关系,并探索LUCAT1在肝癌中的作用。实验方法:根据课题组已拥有
目的:临床部分:周围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组织低灌注在感染性休克器官衰竭的病理生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多普勒鼻烟窝桡动脉阻力指数(SBRI)可用于评估周围血管系统的状态。我们探讨了 SBRI是否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外周组织灌注(PI)相关,以及其在预测脓毒症患者乳酸清除率的能力。基础试验: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 2,UCP2)在维持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示UCP
目的:评估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qSOFA)筛查成人软组织感染致脓毒症和预测脓毒性休克及病死率的准确性,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并分析比较qSOFA和SIRS评分在脓毒症发展至脓毒性休克病程中的动态改变。
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究SAP相关ARDS(SAP-ARDS)患者临床特点及早期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SAP住院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和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早期预测SAP-ARDS的指标。结果:共纳入313例SAP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45(14,9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