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下,区域蒸散发的准确估算,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蒸散发估算方法,能较好地反映蒸散发的物理机制,但多局限于单点尺度。为弥补传统方法在区域尺度上的不足,结合遥感,计算模型所需要的地表参数,进而估算蒸散发,使传统方法从单点尺度推广到区域尺度,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针对渭河流域缺少蒸散发、植被等对水量变化影响方面的必要研究,加上水资源管理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分析渭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确定蒸散发估算时段;采用Penman-Montieth公式,估算降水相似时段的年、月尺度蒸散发,并进行验证;分析蒸散发、水量变化规律,并从蒸散发、植被等角度,探讨水量变化的成因。在理论上对辨析渭河流域径流锐减具有重要意义,在生产实际上为改善水环境、合理规划生态环境提供依据和应用价值。主要结果与结论为:(1)降水特征分析与蒸散发估算时段确定渭河流域1981年~2011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30.7mm,不均匀系数为0.35,集中分配在汛期5月~10月。在年际变化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际差异越来越小;在空间分布上,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大值出现在华山及秦岭山区,最小值出现在黄土高原地区。依据年均降水量、降水季节分配、降水空间分布的相似性,采用年均降水差异小于5%、年均降水距平百分比小于5%、月降水序列相关系数接近1等指标,选取1987、1993、1999、2001、2002、2009年6个年份共14对降水相似时段,作为蒸散发估算时段。年均降水量和降水过程差异很小,空间分布相近,认为降水相似时段产流的前提条件基本一致,剔除降水因素对水量变化的影响,可以作为分析蒸散发对水量变化影响的前提。(2)蒸散发时空分布规律及验证渭河流域2009年蒸散发量为371.4mm,占年均降水量的75.3%,主要分布在4月~10月。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区位于流域东南部渭河干流、泾河中下游地区,低值区位于泾河上游和秦岭山区。从子流域看,渭河干流蒸散发最大,但空间差异也最为明显。月蒸散发空间分布与年蒸散发趋于一致,在子午岭、陇山、崆峒山及渭河干流下游地区夏季较其他季节高。在降水相似时段涉及的6个年份中,蒸散发量均占当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且呈一定的递增趋势,最高值出现在7月或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或1月。渭河流域2009年蒸散发估算结果与长武站涡动相关观测数据相比,二者相关性较高,但数值稍微偏低。渭河流域及子流域模型估算的蒸散发低于水量平衡法计算的蒸散发,其中华县站控制的泾渭河子流域估算的蒸散发误差最小,最接近水量平衡计算结果。与MOD16ET相比,月蒸散发在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与1:1线吻合效果较好。从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看,P-M估算的蒸散发数值范围更为集中,2001年各土地覆被类型的相关系数较高,与1:1线吻合效果较好。与互补相关模型估算结果相比,P-M估算结果在年尺度上偏低,月尺度上数值变化范围较小。(3)水量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潼关站1981年~2011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5.3亿m3,年内呈双峰变化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潼关站水量整体上明显减少,但减少趋势在2000年之后有所缓解。泾渭河子流域6个年份平均年径流总量为41.1亿m3,占渭河流域总水量的88.0%,占潼关站的19.6%,并呈减少趋势;北洛河子流域年径流总量相对较小,但呈一定增加趋势。张家山站和咸阳站的汇流面积相近,但水量差别较大,分别占华县来水量的22.9%和50.9%。林家村-咸阳区间为主要产水区,而北道以上是咸阳以上河段的主要产沙区,张家山以上和北道以上是渭河主要的泥沙来源。华县以上、状头以上、张家山以上、咸阳以上、及张家山/咸阳-华县区间5个河段月际水量均呈单峰分布,除张家山/咸阳-华县区间的波峰出现在6月,其他河段的波峰出现在7月。在相似降水条件下,NDVI上升,植被覆盖度提高,区域蒸散发增大,水量呈减少趋势,但蒸散发的变化并不是水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人为活动通过河川径流引水、地下水开采等,对水量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