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激光聚变腔靶的双操作手协调装配运动规划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nnn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聚变能源具有储量丰富和能源本身清洁可持续等诸多优点,具有较高的军事与社会价值。激光约束聚变是实现受控核聚变的主要方式之一,腔靶作为激光聚变实验的主要操作器件,其制造与装配精度是影响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的腔靶装配方式多为人工装配或半自动化微装配系统装配,装配效率不高,且灵活性较差,为实现激光聚变腔靶的高效灵活装配,本文对双操作手协调装配腔靶的运动规划开展相关研究。首先,通过对激光聚变腔靶对接装配任务的分析,确定装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制定双操作手协调装配的总体方案,进行双操作手协调装配系统的结构设计,进一步设计了由人机交互界面和可视化仿真软件构成的软件协调控制系统。该微装配系统采用两个宏-微结合操作手对腔靶进行协调装配作业,拥有较高的灵活性与装配效率。其次,对宏-微结合操作手进行了无碰撞路径规划与轨迹规划研究,提出一种改进的面向微观精细作业的机器人运动规划流程,相比传统的工业机器人运动规划流程,改进后的运动规划流程拥有更高的规划效率。在碰撞模型建立方面,提出一种改进的变径包围盒建模方法,这种建模方法可应用于操作空间狭小的精细作业任务中,并且拥有较高的碰撞检测精度。同时,对双宏-微结合操作手的协调关系开展了相关研究。依据腔靶的整个装配过程,对操作手进行了非约束协调与约束协调规划,实现了双操作手避碰、协同搬运以及实时对准等协同操作。最后,研究显微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宏-微结合操作手自动定位与拾取实验;设计了微小轴孔装配策略,开展了微小轴孔装配实验;制定了腔靶半腔组件对接装配策略,并开展了半腔对接装配实验,通过两只操作手的微动模块协调运动,能够保证10μm以内的装配精度,且装配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其他文献
在现代化战争、多传感器协同作战的大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弹道导弹真弹头进行有效识别,成为了提高反导系统作战能力、巩固国防的重要前提条件。将人工智能方法引入弹道中段目标,尤其是真假弹头目标的识别领域,可与经典信号处理方法相互补充,克服后者在不同观测条件下的识别率瓶颈。本文着眼于真假弹头的动力学特征差异,以深度学习为核心技术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了真假弹头的运动形式及参数解
传统的火炮将火药燃气压力作用于弹丸,加速弹丸发射,由于气体的膨胀限制,传统的火炮弹丸发射速度几乎不能达到1300米/秒。电磁轨道炮是采用电磁发射技术,利用洛伦兹力加速弹丸,使弹丸能够达到超高速发射的装置,电磁轨道炮相对于传统化学能发射炮弹有着诸多优势。为了获得电磁轨道炮弹道多目标的最优化,需要对其进行多目标优化,然而电磁轨道炮的真实物理模型中含有不确定参数,不确定参数的波动会影响多目标优化的效果,
随着数据库系统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的快速发展,数据库系统的调优与维护日趋复杂,对各个子模块子任务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在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统计学习方法于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将统计学习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数据库系统任务的智能数据库系统成为了新的研究热门。智能数据库系统将统计学习模型应用于数据库配置的智能化、数据库优化的智能化、数据库设计的智能化等各个层次与角度,在大量具体任务上取得了新的指标突破
为实现机器人的自主运动,针对室内机器人的定位与路径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GPS信号在室内情况下会失效,在室内情况下选取其他传感器来进行机器人的定位,激光雷达与相机两种传感器都包含丰富的信息,同时激光雷达和相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线激光雷达价格昂贵,性价比不高,而单线激光雷达只能测量一个水平面内的障碍物信息,信息不够全面,而深度相机左右范围较小,建图较慢并且精度更低,本文采用深度相机与激光雷达融
本文基于螺旋理论建立了多自由度机械臂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设计模糊控制系统以逼近机械臂动力学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同时设计自适应滑模控制律以跟踪期望行为并证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六自由度UR5机械臂为仿真对象,实现了各个关节的期望位置与速度跟踪。本文从李群李代数理论出发,研究了在刚体运动中最重要的两个李群——特殊正交群和特殊欧几里得群及其李代数并给出其定义、性质等,再利用指数积(Product of
气动连续体机器人是一种没有刚性关节、由柔顺性材料组成的机器人,其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与操纵能力,对于复杂结构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可以进行非常安全的人机交互。本文研制的机械臂属于气动连续体机器人的一种,作为一种执行器,可以应用于工业、农业、家庭环境与护理等应用场景下的操作辅助、抓取搬运等任务。本文开展了对于气动连续体机械臂的研制以及控制方法的研究,设计并制作了机械臂样机,提高了机械臂运动的位姿精
由于足式机器人与环境之间通过离散的落足点运动,相比于其他形式的移动机器人拥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就注定足式机器人在一些相对复杂环境下运动拥有更大的优势。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款单足跳跃机器人到后来Boston Dynamics推出Big Dog四足机器人,对足式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其广阔前景也吸引了众多学者投入到相关研究工作中,国内对于四足机器人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863计
柔性外骨骼是一种新型的穿戴式智能机电系统,是外骨骼系统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相较于传统的刚性外骨骼,由柔索、气动肌肉等柔性部件驱动的柔性外骨骼能够更好地适应人体特殊的解剖结构,具有运动自由度高、机械系统重量轻、人机交互性能好等优势,在航天、医疗、军用、工业等多个领域均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外骨骼机械系统设计、肌声信号采集与特征提取、人体关节力矩辨识等角度对柔性外骨骼系统展开研究。本文首先根
机电伺服系统的动态跟踪精度受到结构不确定性(参数波动)和非结构不确定性(未建模动态、外部干扰、非线性摩擦)的影响。自适应鲁棒控制是一种解决不确定性控制问题的先进控制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然而当动态跟踪精度要求较高时,该方法由于对扰动辨识精度不够精确,导致系统的动态跟踪精度不理想。扩张状态观测器在自抗扰控制中,用于观测扰动。本文以机电伺服系统为研究背景,提出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自适应鲁棒
随着永磁同步电机(PMSM)驱动系统在家用电器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高可靠性与低成本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矢量控制系统需要三个相电流传感器以及一个固定在电机转子轴端的位置传感器进行闭环矢量控制,过多的传感器不仅增加了系统的成本,传感器预留位也增加了系统的体积,并且降低了驱动系统在恶劣工况下运行鲁棒性。为了提高家用电器的市场竞争力,单电阻电流重构技术受到了广泛重视。与此同时,不依赖位置传感器获取转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