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微生物能够通过降解和转化作用实现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以及氮、磷和碳等元素的循环,在废水生物处理和水生态系统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和膜分离技术相耦合的膜法生物处理工艺由于具有诸多优点而广泛应用。然而,微生物容易通过聚集形成生物膜,引发膜污染,从而降低膜法生物处理工艺效率,且生物膜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在膜法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由于受到复杂的微生物间相互作用以及操作条件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微生物的成膜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能够通过降解和转化作用实现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以及氮、磷和碳等元素的循环,在废水生物处理和水生态系统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和膜分离技术相耦合的膜法生物处理工艺由于具有诸多优点而广泛应用。然而,微生物容易通过聚集形成生物膜,引发膜污染,从而降低膜法生物处理工艺效率,且生物膜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在膜法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由于受到复杂的微生物间相互作用以及操作条件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微生物的成膜行为更加复杂多变。因此,本论文以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析膜法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成膜机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微生物成膜行为调控方法的可行性和作用原理,从而为膜法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微生物所诱发的膜污染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在废水生物处理和水生态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跨膜压力与渗透压驱动下微生物成膜行为的差异性研究。针对微生物群落在不同驱动方式下成膜机制不清晰的问题,选择跨膜压力和渗透压两种驱动方式,通过分析污染层的特征、微生物成膜的主导因素以及污染物的运动轨迹,探索了微生物群落在不同驱动条件下组装方式和成膜行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压力驱动下,微生物无选择性地被动堆积到膜材料表面,形成更均质、更厚实且富含多种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层,该污染层与死细胞、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及物理化学性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在渗透压驱动下,定植和黏附细菌在污染层形成中起主导作用,污染层更平滑、更薄,且污染物和微生物含量较少,具有类似于生态系统中天然形成的生物膜特性。该工作发现了微生物群落在跨膜压力和渗透压驱动方式下形成不同的污染层,并且具有不同的组装方式和成膜过程,为研发高效的微生物所致膜污染的阻断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2.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缓解透明胞外聚合物颗粒(TEP)诱发的膜污染研究。针对TEP在市政污水处理厂中分布和去除路径及其相关膜污染过程不清晰的问题,首先调研了其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分布情况,发现TEP广泛存在于污水处理厂的各个操作单元,不能被现有的生物处理工艺完全去除。之后,分析了不同浓度TEP和SMP在过滤过程中所诱发的膜污染,观察到TEP比SMP导致更严重的膜污染,但二者相互作用后会相对减轻膜污染的程度;经与SMP相互作用后,TEP的粘附能力和过滤阻力均显著降低,进而确定正是SMP缓解了由TEP诱发的膜污染。该工作证实了 TEP在市政污水处理厂中的普遍存在和TEP在膜污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发现了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能够缓解膜污染,为针对性膜污染防治提供了新思路。3.群体感应淬灭小球对微生物成膜行为的调控机制。为阐明群体感应淬灭作用对不同驱动方式下微生物所致膜污染的作用机制,利用多种实验方法表征了污染层在群体感应淬灭小球作用下的变化过程,并厘清了群体感应淬灭小球调控微生物成膜行为的作用机制。分析显示,在渗透压驱动下,经群体感应淬灭小球作用后,膜污染程度、污染层厚度及其中微生物与EPS的含量都明显降低,表明群体感应淬灭小球通过群体感应淬灭效应抑制微生物成膜过程,并结合碰撞剪切作用共同缓解膜污染。而在跨膜压力驱动下,群体感应淬灭小球能够降低污染层厚度和其中的污染物含量,并抑制膜污染程度;但污染层中微生物和EPS的含量变化较小,表明群体感应淬灭小球主要通过碰撞剪切作用减轻该条件下形成的膜污染。该工作确定了群体感应淬灭小球对于跨膜压力和渗透压驱动方式下的微生物成膜行为均有抑制效果,但是作用机制不同,为针对性控制微生物导致的膜污染提供了新策略。4.仿生学振动抑制正渗透系统中的微生物成膜过程研究。受自然界生物体通过振动方式清除身体表面污染物现象的启发,构建了正渗透膜的仿生学振动系统,并评估和探索了振动对于溶质积累和膜污染的缓解效果和作用机制。利用通量测试实验证实了仿生学振动有效抑制了膜表面的溶质积累,同时提高了膜的水通量;利用COMSOL仿真模拟,发现振动通过提高膜表面的流体速度和有效渗透压,增加了膜的水通量;结合抗污染和成像表征,发现振动通过破坏SMP污染层结构和溶质积累,抑制微生物早期的附着和成膜,缓解二者造成的膜污染并提高膜的水通量。该工作开发了仿生学振动系统,并证明了其对于改善正渗透膜性能和抑制微生物成膜过程的有效性,为控制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导致的膜污染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其他文献
酸性红壤是我国典型的高腐蚀性土壤之一,其机理不同于中性/碱性土壤腐蚀。高强管线钢的土壤腐蚀环境复杂,其中交流杂散电流、硫酸盐还原菌(SRB)和应力是影响埋地管道腐蚀失效的重要因素,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加速高强管线钢腐蚀。此外,土壤环境中管线失效常发生在剥离涂层下,剥离涂层下的腐蚀规律与裸钢的腐蚀规律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对于多因素共存时剥离涂层下管线钢腐蚀规律和机理的研究少有报道。因此,探索多
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对滤波器件有了小型化、多频段化、高性能化的迫切需求。谐振器作为滤波器件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着眼点。因谐振器具有多模特性,在传统滤波器件设计中,除主模之外的模式均对滤波器件的性能具有负面影响。而本文针对贴片谐振器上的多模特性,一定程度上消除其负面影响,甚至利用该特性,进行极小型、多频段、高性能的滤波器件设计。所提出的小型化多模贴片谐振器较当前备受关注的基片集成波导
人的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内耳和听觉神经系统组成。听觉产生的本质是声波的机械振动转化成电信号的过程。内耳科蒂氏器官中毛细胞的静纤毛在这一过程发挥关键作用。静纤毛是毛细胞顶端特化的毛状结构,由高度组织化的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纤维丝(F-actin)通过相互交联形成。发育成熟的静纤毛呈三层阶梯状排列,其中,较低两层的静纤毛顶端具有机械门控型离子通道。相邻的静纤毛之间通过顶端连接(Tip link)相连。
新冠疫情不仅仅是对人类的生理健康的严峻挑战,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疫情期间,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升高,其中就包括抑郁和网络游戏障碍。而内表型可以帮助我们对于精神疾病的发病进程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以对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预测并采取更好的干预措施,防止这类高危人群在疫情影响下发展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本文围绕抑郁和网络游戏障碍这两类新冠疫情期间的高风险精神疾病进行了内表型相关研究,并为疫情
近年来,随着“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行人重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也变得尤为重要。传统行人重识别技术依赖于大量的人工标注数据因此给实际落地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为了克服传统的监督学习带来的局限性,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无监督行人重识别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的工作和贡献点总结如下:1.针对无监督行人重识别中的样本储存器更新误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心特征学习的无监督重识别方法。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空间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繁荣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和挑战,如商业、军事、个人隐私等机密信息在网络空间大量传播,面临着被窃取和泄露的风险。如何保障这些机密数据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的安全性,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基于密码学,然而收发密文容易引起怀疑,从而导致秘密通信的行为暴露。在非受控环境下,保密通信不仅需要保护消息内容不被泄漏,还需要保护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人们越来越多地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来传递和表达信息。隐写术作为一种将秘密消息嵌入多媒体文件中进行传递与共享的隐蔽通信技术,被广泛用于非法目的,如传播计算机病毒、传递非法消息等。显然,研究安全有效的隐写对抗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隐写分析技术旨在识别隐写行为和检测载密图像,是有效的隐写对抗技术,其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重视。随着近年来隐写技术不断地发
在发育的早期阶段,大脑环路会根据外部环境刺激的变化迅速地进行重新连接和完善。随着大脑发育逐渐成熟,皮层环路趋于稳定,这也意味着皮层受损后的修复能力有所降低。目前,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当引发的疾病,如弱视,以及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仍然是人类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给病人及其家人带来了很多痛苦。增强成年个体皮层可塑性是较为理想的治疗策略,将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助力。小鼠的视觉皮层是可塑性研究领域里比较经典的模
研究背景: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高,孕期综合管理特别是有效的血糖管理能显著降低这些患者妊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反映2-3个月前平均血糖水平,是孕期血糖评估的主要指标,但其反映的是非即时血糖,受怀孕状态的影响其准确性较非孕期更低。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
粒子物理实验是探索微观物质结构与相互作用的基本方法。其中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是目前人类建造的最大的粒子物理实验装置,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是物理学家对更深层次物理模型的追求从未停止,为了进一步探索未知的粒子物理现象,近些年LHC计划通过一系列的升级提升其亮度,使之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实验。高亮度升级带来更多对撞事例的同时,也会导致大量的无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