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埃里希·弗洛姆的自由观解读《金色笔记》中的自由女性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A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文学老祖母”多丽丝·莱莘,被称之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杰出的西方女性作家之一。《金色笔记》是她最负盛名的作品,莱莘也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中,莱莘向我们描绘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英国社会中知识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她们对生存意义的探索。本文试图用弗洛姆的自由论分析《金色笔记》中的“自由女性”以及她们如何走出困境,从而实现自我,获得真正自由。   埃里希·弗罗姆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他的自由观的核心是真正的自由是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统一。本论文的重点是分析“自由女性”的困境,在实现消极自由后,如何逐步走向积极自由,拥有正常的生活,实现自我。小说中,两个自称为“自由女性”的女人安娜和摩莉是与传统女性截然不同的“新女性”。然而,事实上,由于混乱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束缚,她们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反而身陷困境。小说中的“自由女性”仅仅实现了消极自由,她们看似自由的生活也因此出现种种危机和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娜的精神分裂。   弗洛姆提出,自发性爱和创造性工作是获得积极自由的途径。女性通过自发性爱和创造性工作逐步实现了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的融合,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弗洛姆强调的男女世界的融合与女性主义者弗尼吉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是相契合的。小说中的安娜通过不断地反思,分析和认识自我,而且还担任了婚姻顾问,又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最终,安娜逐步地克服了心理障碍,并对男性有了新的认识:女性和男性应该是朋友而不是敌人,男性和女性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相互依存的两个部分。   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尽管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没有获得她先前观念里的“自由”,但是,她最终通过自发性爱和创造性工作一步步地向积极自由靠近,逐步走向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统一。安娜和摩莉的回归家庭,不是女性自由的失败,而是男性世界和女性世界的融合,同时,这也是整个社会的进步。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受到了翻译界诸多学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于汉语文化负载词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客观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交际能力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渗透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英语日益显示着起重要性,基础英语已经成
众所皆知,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会深受其母语的影响。在语言学领域,这种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的影响被称作“迁移”。而这一现象又分为两类:正向迁移、负向迁移。前者对学习者
文体学,从狭义上来讲,是将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文学文本的分析中。通过系统的方法,从不同层面对文学语言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用较为客观的方法来阐释文学文本的美学
威廉·洪堡特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语言学家。他十分推崇古希腊文化,翻译了《颂诗》(Pindar),埃斯库罗斯(Aeschylus)和《阿伽门农》(Agamemnon)等古希腊典籍。
作为二语习得领域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中介语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中介语被定义成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语言。从历史角度来说,对比
本文以佛教为例,旨在探讨宗教学视野下的语言功能种类,以及佛教语言功能的独特性。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佛教语言和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功能可以更全面的考察语言的运用,拓宽语言学
作为演讲的一个重要种类,政治演讲经常被用于各种政治活动当中以达到获得民众支持或打败政治对手的目的,从而使演讲者在政治活动中处于优势。这种目的性很强的演讲形式尤为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