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佛教为例,旨在探讨宗教学视野下的语言功能种类,以及佛教语言功能的独特性。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佛教语言和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功能可以更全面的考察语言的运用,拓宽语言学关于功能方面的研究思路和途径,使语言功能的内涵更加丰富,我们可以多视角,全方位,多层次地把握语言功能的内涵。本文研究主要采用宗教学的两种研究途径,即非信仰者的客位研究立场和信仰者的主位研究立场对宗教语言功能进行讨论。客位研究立场主要采取了历史文献法进行定性研究,主位研究立场主要采取了人类语言学的访谈法。本文试探性地把所分析的佛教语言功能分为工具性功能和构建性功能两大类。首先,本文按佛教史的顺序分别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佛教历史时期的宗派分别予以分析,并以此来研究佛教语言的工具性功能。这包括原始佛教时期语言的伦理功能和宗教传播功能,部派佛教时期关于语言是否有反映客观世界功能的争论,大乘佛教般若学派的文字般若教化功能,中观学派所认为的语言无功能性,密宗的宗教修持的工具性功能,净土宗语言的咒术功能、摄心为戒功能、寒暄功能、情感调节功能,禅宗语言的象征性功能。然后,本文又分析了佛教语言的构建性功能,如佛教戒律语言的宗教关系构建功能,以及佛教语言通过构建崇高风格和神圣感而起到的宗教情感构建功能。最后,本文还论述了佛教语言对汉语日常词汇的构建功能。本文通过对佛教语言功能的种类探索,明晰了语言在佛教领域内的具体功能,补充并深化了语言学关于语言功能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