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在我国已经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成为第一大致残病因和第二大致死病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打击和严重负担。其中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占60%-80%,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已经重点着眼于如何有效地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如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脑缺血可启动缺血周围组织的再生反应包括神经再生和血管新生。血管新生是一种动态的复杂过程,由多种细胞因子和多种细胞成分参与,血管新生的起始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和管腔形成。在血管内皮细胞所处的微环境中,促进血管形成的因子与对抗血管形成的因子总是处于动态平衡。脑损伤后,血管新生开始参与修复过程并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尽管如此,机体代偿性血管新生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常常是不足的,脑缺血后脑血管新生机制需进一步研究。在调控细胞增殖分化中,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关于脑血管的发育的研究也表明,Wnt/β-catenin号通路在调节脑血管生成、血-脑屏障的形成及其生物学特征维持起关键性作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脑血管的特异性结构血脑屏障的形成及维持作用巨大。虽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脑血管的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成年动物脑缺血后的血管新生中,该信号通路是否参与目前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采用局灶性脑缺血(MCAO)大鼠模型,研究经典Wnt信号通路在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实验用6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组对照组(MCAO组),脑缺血加氯化锂干预组(LiCl组),脑缺血加DKK1干预组(DKK1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的手术方式,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后2h、1d、7d、14d的时间点对模型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术后1d,7d,14d时间点利用免疫印迹测缺血周边脑组织全细胞与核内β-catenin含量变化。采用氯化锂和DKK1干预,术后7d采用免疫印迹测缺血脑组织全细胞与核内β-catenin含量和p-GSK-3β/GSK-3β比值的变化。氯化锂和DKK1干预,术后14d采用FITC-dextran测缺血脑组织周边血管密度和采用多普勒血流仪测其血流量的方法来反映血管新生情况。研究结果:线栓阻塞法能建立稳定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且组间差异小;术后2h和1d,神经功能评分高于Sham组(P<0.01),在再灌注7d,14d后,神经功能评分仍高于Sham组(P<0.05);术后1d,缺血周边脑组织细胞总蛋白及细胞核蛋白中β-catenin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术后7d明显恢复(P<0.05),14天接近正常(P>0.05)。应用经典Wnt通路激活剂LiCl干预后,β-catenin表达水平及p-GSK-3β/GSK-3比值显著提高(P<0.01),术后14d脑组织缺血周边血管密度及血流量显著增强(P<0.05);应用经典Wnt通路抑制剂DKK1干预后变化则相反即:β-catenin表达水平及p-GSK-3β/GSK-3β比值显著降低(P<0.01),血管密度及血流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90min后再灌,可建立简易而稳定的理想脑缺血模型,此方法可重复性强,适合广泛应用于基础性实验研究。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损伤期,经典Wnt信号通路活性下降;而在恢复期经典Wnt信号通路活性逐渐恢复。增强经典Wnt信号通路活性,可促进缺血周边的脑组织血管新生;而抑制经典Wnt信号通路活性,则降低缺血周边的脑组织血管新生。可见,经典Wnt信号通路参入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后缺血周边的血管新生。经典Wnt信号通路调控的进一步研究可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性血管新生开辟新的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