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视角下提升困境儿童内在保护因子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angsongzha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境儿童是儿童中的弱势群体,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比普通儿童更多的风险和挑战。近年来,儿童自杀以及权益受侵犯事件频频曝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支持社会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针对困境儿童的不同特点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家庭教育指导、权益维护等服务。提升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水平是提高困境儿童应对风险的有效路径之一,社会工作专业在介入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提升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抗逆力视角出发,在优势视角和抗逆力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年龄在6到16周岁,自身身体智力状况良好,因家庭贫困或监护缺失导致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困境或已经陷入困境的儿童,通过观察法、访谈法以及行动研究法了解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水平,分析困境儿童的内在保护因子现状和需求;探索社会工作提升困境儿童内在保护因子的策略、理念和技术;总结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内在保护因子提升的经验和不足。经研究分析发现,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水平普遍偏低,具有多种需求;优势视角、抗逆力理论在困境儿童抗逆力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个案工作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是提升抗逆力水平的有效手段;从内在保护因子角度出发,依次介入内在保护因子中的个人形象感、乐观感、目标制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提升抗逆力的有效路径。未来可以以游戏为服务手段,寓教于乐;以儿童需求为核心理念,尊重儿童主体地位,关注优势,采取复合型干预方法;以内在保护因子为中心,构建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网络。
其他文献
句鑃,一种流行于两周时期的乐器,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以及山东地区。本文在全面搜集全国范围内出土的两周时期句鑃的前提下,将已发表资料为据,运用传统的考古学方法,结合金文相关材料,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出土西周、东周时期句鑃的起源、型式演变规律、分期与年代、分布情况、以及使用方式、使用者等问题进行探讨。绪论部分首先明确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梳理出土两周时期句鑃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
学位
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活化知识和增强记忆思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愈发成为重要目标。学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应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在学习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教师所引导的教学应帮助学生尽量减少记忆负担,实施高效学习;教学是双向的、是师生共同开展的一项极具艺术的交流,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也是高效记忆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高效记忆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以记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
学位
随着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乡土史课程资源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宜昌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依山傍水的滨江之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乡土史资源,尚若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实际中,就能让学生的历史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对于学生而言,家乡的历史充满熟悉感和亲切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对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充满兴趣,加深脑海印象。本论文以宜昌乡土史课程资源
学位
2011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要多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校外的历史课程资源”,通过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实历史课堂教学内容。自此,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要是对庆阳的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进行探讨。在文中笔者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等对庆阳的乡土资源的运用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学术研究现状、
学位
房县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武当山脉南侧,介于中国北方旱作文化和南方稻作文化两大文化体系之间,南北文化在此交汇,形成了房县开放、包容、多样的文化特征。房县汉唐古砖石雕博物馆位于房县县城向东5公里的八里村樱桃谷。博物馆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为宗旨,建立并配备了保藏与展示以本地墓砖、石雕和民俗文物的展厅与库房,并承担起相关文物的收藏保护,陈列展示职能,成为此类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交流
学位
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转变的时期,个体的发展从不成熟转至成熟。这个时期青少年较为敏感,容易出现不稳定情绪的变化和极端叛逆行为,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其健康的生活。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以休闲健身的运动项目为载体的服务比比皆是,但因缺乏专业技术价值理念和理论框架的支撑,常常被冠以“活动化”。为了探讨青少年情绪管理的特点、问题及需求、运动辅助方法介入青少年情绪管理的过程与技术和探索运动
学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能不能保护与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肩负着文化使命,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近年来,相关专家学者的研
学位
论文以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复兴寺)及其馆藏建筑构件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该博物馆建设的介绍,通过对其建筑构件及装饰纹样的题材、寓意、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分析,达到深入探讨中小型专题博物馆建设及藏品之目的。研究涉及中小型专题博物馆建设与巴蜀古建纹饰两方面内容,其中专题博物馆建设对于区县博物馆建设具有探索价值,而对巴蜀地区古建纹饰专门研究的著述如今所见甚少。本篇论文总体内容结构为7章。第一章“绪论”,
学位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养老模式转型机构化,特困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老人群体,在入住福利院享受特困供养制度的同时,其基本物质需求也得到了相应保障,但每位特困老人都是存在差异性而独立存在的个体,部分特困老人入住福利院后的个性化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存在福利院养老适应困难的问题。针对特困老人福利院养老适应困难问题,选取隶属于当地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机构的CQ市第N社会福利院为研究地点,以入住福利院内的特困老人为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道德作为调整人们在社会群体与社会交往之间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在乡村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促进乡村社会全面发展,是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精神源泉,更是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乡村道德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实现,也直接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