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促进特困老人福利院养老适应性的介入研究——以CQ市第N社会福利院为例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zh_end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养老模式转型机构化,特困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老人群体,在入住福利院享受特困供养制度的同时,其基本物质需求也得到了相应保障,但每位特困老人都是存在差异性而独立存在的个体,部分特困老人入住福利院后的个性化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存在福利院养老适应困难的问题。针对特困老人福利院养老适应困难问题,选取隶属于当地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机构的CQ市第N社会福利院为研究地点,以入住福利院内的特困老人为研究对象,总结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开展以社会工作促进特困老人福利院养老适应性研究。基于对研究对象开展相应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其当下生活适应现状、面临的问题、原因和需求。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依据,针对存在机构养老适应困难的特困老人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指导开展个案社会工作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帮助其建立起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网络,培养其利用社会支持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个人生活适应现状,增强个人的自我认同感和对福利院的归属感,提升福利院养老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本文从六个部分论述社会工作介入特困老人福利院适应性的应用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研究源起与意义、核心概念、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开展深入调查,分析福利院内特困老人的生活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以社会支持理论为依据的指导下,为存在机构适应困难的特困老人开展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介入服务;第四部分是社会工作介入福利院适应困难特困老人的服务评估;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反思,包括研究结论、研究反思和研究建议。研究发现:在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依据指导下,对CQ市第N社会福利院内存在福利院养老适应困难的特困老人,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介入服务,帮助其建立起有效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网络,利用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其福利院养老适应问题得到了解决,改善了当下福利院养老生活适应现状,增强了自我认同感和对福利院归属感,提高了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首先在特困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网络的资源链接上不够全面,存在一定限制;其次,在特困老人的自我价值和对福利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要福利院、特困老人、工作人员后期的继续努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关注以及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逐渐意识到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较多,乡土史课程资源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具有方便、易得、贴近生活等优点,同时对教学的发展、学生的培养也起到重要作用。渝东北地区历史源远流长,乡土史资源比较丰富,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遗迹等乡土史资源,因此,开发和利用渝东北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具有可行
学位
画像砖是古代墓室室内装饰所用的砖块,上面装饰模印有图案花纹,题材内容主要有饮宴、歌乐、杂技、车马出巡、神仙故事等,从秦、汉初期就开始有所崭露头角,直至汉代、六朝期间,更是广为流行。汉代画像砖的起点很高,甚至可以说达到巅峰状态,而六朝画像砖在汉的基础上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有传承也有创新发展,变汉代恢弘磅礴、淳朴自然、古拙典雅的风格,而转为六朝时流畅飘逸、清新雅致的装饰艺术风格与构图思维,上承余辉,下启
学位
句鑃,一种流行于两周时期的乐器,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以及山东地区。本文在全面搜集全国范围内出土的两周时期句鑃的前提下,将已发表资料为据,运用传统的考古学方法,结合金文相关材料,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出土西周、东周时期句鑃的起源、型式演变规律、分期与年代、分布情况、以及使用方式、使用者等问题进行探讨。绪论部分首先明确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梳理出土两周时期句鑃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
学位
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活化知识和增强记忆思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愈发成为重要目标。学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应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在学习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教师所引导的教学应帮助学生尽量减少记忆负担,实施高效学习;教学是双向的、是师生共同开展的一项极具艺术的交流,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也是高效记忆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高效记忆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以记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
学位
随着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乡土史课程资源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宜昌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依山傍水的滨江之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乡土史资源,尚若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实际中,就能让学生的历史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对于学生而言,家乡的历史充满熟悉感和亲切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对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充满兴趣,加深脑海印象。本论文以宜昌乡土史课程资源
学位
2011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要多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校外的历史课程资源”,通过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实历史课堂教学内容。自此,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要是对庆阳的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进行探讨。在文中笔者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等对庆阳的乡土资源的运用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学术研究现状、
学位
房县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武当山脉南侧,介于中国北方旱作文化和南方稻作文化两大文化体系之间,南北文化在此交汇,形成了房县开放、包容、多样的文化特征。房县汉唐古砖石雕博物馆位于房县县城向东5公里的八里村樱桃谷。博物馆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为宗旨,建立并配备了保藏与展示以本地墓砖、石雕和民俗文物的展厅与库房,并承担起相关文物的收藏保护,陈列展示职能,成为此类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交流
学位
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转变的时期,个体的发展从不成熟转至成熟。这个时期青少年较为敏感,容易出现不稳定情绪的变化和极端叛逆行为,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其健康的生活。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以休闲健身的运动项目为载体的服务比比皆是,但因缺乏专业技术价值理念和理论框架的支撑,常常被冠以“活动化”。为了探讨青少年情绪管理的特点、问题及需求、运动辅助方法介入青少年情绪管理的过程与技术和探索运动
学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能不能保护与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肩负着文化使命,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近年来,相关专家学者的研
学位
论文以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复兴寺)及其馆藏建筑构件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该博物馆建设的介绍,通过对其建筑构件及装饰纹样的题材、寓意、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分析,达到深入探讨中小型专题博物馆建设及藏品之目的。研究涉及中小型专题博物馆建设与巴蜀古建纹饰两方面内容,其中专题博物馆建设对于区县博物馆建设具有探索价值,而对巴蜀地区古建纹饰专门研究的著述如今所见甚少。本篇论文总体内容结构为7章。第一章“绪论”,
学位